第262章 无论有意无意,辱我先皇,便是与朕为敌!与大明为敌!-《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他抬眸望向殿外,那片天幕上的金字仍在闪烁,宛若嘲弄。

  “朕登基以来,夙夜忧勤,望的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可这天幕,却将朕的苦心当作笑谈,将血汗之功,轻描抹黑。”

  李世民心头怒火汹涌,往昔征战高句丽的画面在脑海闪过——

  他见过战士白刃交错、血流成河,也见过他们死而无悔的神情。

  “那些为国捐躯之将士,岂能被这般亵渎?”

  “明太祖筚路蓝缕,一砖一瓦创下盛世,竟被编排成市井笑谈?”

  “真是荒唐!”

  长孙无忌低声劝谏:

  “陛下,或许这天幕是要试帝王之度量。”

  “只要行得端坐得正,任他人妄语,也伤不得根基。”

  李世民目光陡冷,转首望向他,语调如刀:

  “无忌,你可知史言一出,流传千载?”

  “若任由谤语成文,后世之人读史,将视帝王为奸佞,士子论政,亦会以讹传讹。”

  “此事,岂容轻视!”

  房玄龄沉吟片刻,郑重奏道:

  “陛下,不如颁诏天下,申明真伪;”

  “另召史官编纂历代帝王功过录,详述功业是非,以正视听。”

  李世民胸中怒意稍缓,目光愈显坚定。

  “好,就依卿所奏!”

  “即刻命国子监、史馆同修此书,务求公正无私,留予后世评断真史!”

  “臣等谨遵圣命!”

  殿中群臣齐声应诺。

  李世民复又望天幕,神情肃然。

  “天幕欲妄评帝王?”

  “朕偏要以史为证!帝者功绩,不容抹杀;帝者尊严,不容践踏!”

  日光透窗洒入,落在他威严的面庞上。

  贞观殿内一片肃然,那股不容侵犯的气势,直冲云霄。

  ……

  大宋!

  紫宸殿中。

  龙纹盘绕的梁柱在烛火下闪着金光。

  龙涎香与墨香交织,气息庄重而冷峻。

  赵大正端坐龙椅,指间转着一枚温润的玉佩,赵二立于一侧,低声议政。

  忽然,天幕上骤然显现一句:

  “明太祖朱元璋,曾为市井贩夫。”

  字迹灼眼,似雷霆乍响。

  赵大手中玉佩“啪嗒”落案,惊得满殿寂然。

  他抬头望天幕,神情震动,一时语塞。

  赵二亦呆立当场,瞳孔收缩,脸色青白交织。

  片刻后,赵大深吸一口气,低沉道:

  “此言荒唐之极,岂能为真?”

  赵二愤然应道:

  “正是!”

  “那明太祖,虽出草莽,却能驱逐群雄,立国开基,此等人岂容诋毁?!”

  赵大凝眉道:

  “创业艰辛,朕深有体会。能成帝王者,必非常人。”

  “将污言加诸其身,实乃大不敬。”

  赵二疑惑道:

  “天幕先前评帝尚算公允,今忽出此谤语,为何?”

  赵大沉声道:

  “或是后世妄人造谣,妄图乱史。”

  “帝王之名,乃国之颜面,此等诋毁,已越礼度。”

  窗外微风拂叶,殿内愈显寂然。

  赵二走至窗前,凝望天幕,沉声道:

  “民心自有明鉴。”

  “明太祖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百姓敬仰,岂容污名?”

  赵大点头道:

  “是也。”

  “民心所在,便是真史所在。”

  “此谤,不过蠢徒之妄语。”

  此时,宰相赵普疾步入殿,见天幕字迹,面色一凛,行礼奏道:

  “陛下,臣亦以为,天幕之言,不足信也。”

  “明太祖自布衣而帝,其志坚如铁,岂为凡庸可污?”

  赵大目光渐冷,缓缓颔首。

  “是啊,谤言可惧,但更惧轻信。”

  “传令下去,凡天幕之语,皆须辨其真伪,不可惑于妄谈。”

  赵普与赵二齐声应道:“陛下英明!”

  殿内气氛复归安定。

  天幕虽耀目,却不再能动摇他们的心。

  史有公论,真相自在人间流传。

  ……

  明成祖时期!

  奉天殿内。

  烛光映照金龙,威势逼人。

  朱棣端坐龙椅,身披十二章纹龙袍,手中紧握一枚玄铁令牌——

  那是他北征沙场的信物,冰冷的金属提醒他,帝王绝不容轻辱。

  忽而,天幕闪动,一行字浮现——

  “明太祖朱元璋,出贱途卖钩。”

  那一瞬,朱棣的眼神骤冷,宛若雷霆压顶。

  他自靖难登基以来,便以守护父皇英名为己任,亲修太祖实录,不容任何污言。

  此刻,那几个字犹如毒刃,直刺心胸。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抹愤怒与不屑。

  愤怒的是,竟有人胆敢公然亵渎先皇;

  不屑的,是编造此等谎言之人,心术卑劣,品行不堪。

  他猛然一掌拍在龙案上。

  案上的鎏金笔洗被震得跃起,清水溅落,打湿了几份摊开的奏折。

  “荒谬至极!”

  那声怒喝犹如惊雷炸响,直震得奉天殿内风声俱寂。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额头贴着冰凉的金砖,连呼吸都变得微弱。

  “如此诋毁我先皇——这天幕,罪该何等!”

  朱棣声音低沉,似来自九幽,字字透着刺骨的寒意,让殿内众人背脊生寒。

  他缓缓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龙椅的扶沿,发出“簌簌”的轻响,威压愈盛。

  立于最前方的英国公张辅,久随朱棣征战沙场,此刻也被这股怒意震得面色发白。

  他定了定神,拱手颤声奏道:

  “陛下息怒!”

  “天幕之言,全属荒诞不经,岂能当真?”

  “先皇戎马一生,驱逐暴元,开创大明,功盖千秋,岂容此污!”

  朱棣目光如冰,缓缓移向他。

  “无稽之谈?可它昭然于天幕之上,传遍天下。

  “若百姓信之,我朱家的清名岂非毁于一旦?”

  他踱步至殿中央,脚下金砖回荡着沉闷的声响。

  “我父,出身寒微,却怀鸿鹄之志;他当过和尚,乞过食,尝尽人间苦楚,却从未向命运屈服!”

  “如今,却被污为‘卖钩之徒’——岂不让朱家蒙羞?岂不让我大明遗笑千年!”

  说罢,朱棣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的悲愤与决绝。

  “他揭竿而起,为天下苍生脱离元廷压迫;

  他南征北战,为子孙后代开辟安定江山;

  他登基之后,惩贪肃吏、修水利、抚黎庶——此等君主,乃千古一帝!

  岂容被妄言污蔑!”

  户部尚书颤声出列,低头奏道:

  “陛下,或是后世小人妒功,故造谣言;天幕不过汇聚虚词,并非有意诋毁。”

  “并非有意?”

  朱棣冷笑一声,眉宇间杀气渐盛。

  “无论有意无意,辱我先皇,便是与朕为敌!与大明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