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赵匡胤:朕宁贫而守礼,不富而失德——!!-《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刘备颤巍巍地伸出手,抓住诸葛亮手腕,声音微弱却笃定:

  “孔明……朕虽国小势微,却绝不可丢纲常。”

  “若蜀汉有人敢学那昏君般为,沉溺私欲、败德,不论贵贱,一律废为庶民,永不录用!”

  他气息急促,仍咬牙吐出最后一句:

  “蜀虽小,然道不可失。朕宁亡,不容此等丑事辱我山河……”

  烛火摇曳,映着刘备苍白而坚毅的面容。

  诸葛亮伏地而拜,泪光闪烁。

  他明白——这位病榻上的帝王,用最后的力量,为蜀汉立下了不朽的国魂。

  “朕断不可容此等乱伦之事,在蜀汉之境横行无忌……”

  刘备声音沙哑却威严,掌心传来的热度让诸葛亮的心微微一震。

  他深深躬身,语气郑重:

  “臣遵陛下旨意,必将圣训传遍蜀中各郡,严明教化,凡有悖逆纲常之举,必严惩不贷!”

  宫人奉上温汤,刘备抿了几口,胸中郁结略缓。

  他抬眼望着窗外的天光,语声低沉而感慨:

  “昔日在隆中,朕与孔明论天下之势,常言‘仁义者,可得天下’。”

  “而今方悟,伦常者,仁义之根也。若帝王败徳,何谈治国?何谈安民?”

  风从殿外轻轻掠过,吹起垂帘。

  烛焰微晃,照出刘备病中依旧坚毅的神色,也映出诸葛亮肃然领命的身影。

  那一刻,“纲常不坠”的信念,好似永安宫中那点不灭的烛火——

  虽偏安蜀地、处乱世险途,依然护着黎民。

  ……

  贞观时期!

  贞观殿晨光盈盈,金色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案上,照亮层层奏章。

  李世民批完一份江南漕运奏报,朱笔轻圈“百姓无饥馑之患”七字,眉宇间浮现欣慰之色。

  自整饬漕渠以来,江南米粮川流不息入关中,百姓再无断粮之忧,这正是他理想中的“治世”。

  房玄龄与魏征分立左右。

  房玄龄手持吏考录,温声奏道:

  “陛下,如今地方官中仍有贪懈之辈,臣请在考核中增设‘民生政绩’,百姓安者,可优先擢升。”

  魏征拱手附议:“臣以为当并重监察,凡贪者必诛,官场方能澄清。”

  话音未落,天幕骤亮,一道金光贯顶,李元昊之影浮现半空。

  紫宸殿荒乱之状、宁令哥怒斩入殿、鼻梁削断之惨、龙榻暴毙之景……

  一幕幕血腥丑行尽显。

  李世民双目骤缩,猛然合上奏章,“咚”的一声震动书案。

  他胸口起伏,眼神燃着怒焰,声音冷若铁锋:

  “真是败徳!其死,犹不赎罪!”

  他起身,玄色龙袍拂地,带起一阵肃风。

  “李元昊昔日能立国称雄,尚有几分才略,如今竟如此败徳!”

  房玄龄面色铁青,沉声奏道:

  “陛下,李元昊之祸源于纲纪不立、教化不修。”

  “臣请旨修宗室律例,以‘守伦明德’为首条。”

  “宗亲若敢僭越礼法,轻者削俸,重者贬庶,不得仕宦!”

  魏征随即上前,声震殿宇:

  “臣附议!臣请将此事载入贞观政要,为万世戒鉴,让天下知其祸本!”

  李世民凝望窗外,秋风携桂香入殿,他缓缓开口:

  “可也。传旨——”

  “其一,自今日起,凡宗室官员违礼败徳者,一律重处,罪加常人!

  其二,太学设‘伦常讲堂’,以李元昊为戒!”

  “其三,各州立碑记事,使后世子孙皆知此祸,不敢有犯。”

  “臣遵旨!”

  二人齐声叩首。

  李世民复坐案前,手抚“德行”二字,语气平缓却笃定:

  “朕求治天下,欲以仁义为本,若纲常不守,则治世皆虚。”

  “李元昊之事,朕铭心——唐室当以德化人,以礼安邦,使后世称贞观,不止富强,更称清明。”

  晨光愈盛,照在他玄袍的星月纹间,辉映着他心中的那道道伦常底线。

  殿外,百官列队上朝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

  正如大唐盛世的律动,自道德与秩序之根向外蔓延。

  ……

  大宋时期!

  紫宸殿晨曦初透,雕花窗棂间的金光洒在砖地上,斑斓如织。

  案上两卷奏章,一为北疆粮草,一为吴越贡品。

  旁边的青瓷酒杯,釉光温润,乃昨日贡礼。

  赵匡胤正细阅奏报,指尖轻点“沧州军缺粮三月”之句,眉头深锁。

  “沧州为北境要塞,若无粮援,恐陷敌机。”

  “光义,速召三司使,三日内调粮十万石送至沧州,不得延误。”

  赵光义应声领命,正要离去,忽有金光自殿顶倾泻,天幕之影骤现——

  李元昊的败徳之行,惨烈如实映现。

  赵匡胤神色剧变,怒摔案上青瓷,“啪”的一声碎响,瓷片四溅。

  “畜生!此等行为岂配称帝?”

  他胸口剧烈起伏,怒火如焚:

  “我大宋立国以仁义为本,从未忘礼法纲常。”

  “李元昊身为一国之主,竟敢败徳至此——其亡,理所应当!”

  赵光义跪地拾片,指尖染血仍不自觉。

  赵匡胤凝声道:“此人若生于我宋,必削宗籍逐出王族,永不得复入!”

  他转身望向殿外,晨光照在他坚毅的脸上。

  “光义,传旨于史官,将此事录入宋史列鉴》令天下后世知晓——纲常一毁,国必随亡。朕宁贫而守礼,不富而失德!”

  他一字一顿,声如洪钟,震彻殿宇。

  殿外金风拂过,丹桂飘香,烛火微摇中,大宋的国运似又添了一份肃然正气。

  他抬起头,神情庄重而愤慨,声音中透着克制却有力的怒意:

  “大哥言之极是!”

  “那李元昊正因无纲无纪、方才落得如此下场。”

  “此事当为我大宋之戒!”

  “咱朝需立严法、定铁规,绝不可让此类荒唐之举败坏我大宋之清誉。”

  “臣以为,凡宗室子弟及朝中官员,若有败徳违礼之举,一律交由御史台彻查。”

  “查实之后,革爵削职,贬为庶民,终身不得录用!”

  赵匡胤负手立于殿前,缓步走到悬挂在墙上的大宋疆域图前,目光锐利。

  指尖沿着那条墨黑的界线,重重划过“西夏”二字,语气沉稳却坚定:

  “光义所言极为切当!传朕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