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8章 要信守承诺-《贞观小闲王》

  李泰喝了一口茶水,轻轻一笑:

  “呵呵,这个就不知道了,人性贪婪,今年他们都赚了这么多钱,要让他们轻易的放手谈何容易。

  谁都会抱着侥幸,告诉自己小心一些不会出事,可他们却忘记了以前的教训。

  纪王,可是开创了商贾一道新的买卖方式的人,就连房公和我舅父都说他智多如妖。

  我舅父长孙无忌多么老谋深算的一个人,还不是在老十手里吃了几次亏。

  连他儿子现在都被李慎弄的疯疯癫癫的在洛阳静养,还被冠以通敌卖国的罪名。

  若是没有我母亲在,恐怕他早就被老十给弄死了。”

  对于长孙涣,李泰只有不屑,没有一点同情,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就这么给了李慎可乘之机,被骗了居然还不相信。

  也得亏有李丽质在,要不然李慎对长孙冲下手,他这个舅舅恐怕都得气吐血身亡了。

  “那王爷我们要不要提醒一下晋王殿下?”杜楚客低声的询问。

  “这是自然,可不能让雉奴再受到老十的打击。”李泰立刻点头。

  “是,臣这就去办。”杜楚客行礼领命。

  李泰点头站起身带着杜楚客回到书房内,坐了这一会,他都感觉有些累了。

  上了卧榻之后才对杜楚客开口问道:

  “东都的魏王堤和魏王池建的怎么样了?”

  “回王爷,已经修建完了,花费了不少的钱财,都是雇佣的徭役。”

  杜楚客回道,语气中有些可惜。

  “建完了就好,你也知道陛下今年修建洛阳宫都没有征调徭役,全都是雇佣徭役,

  本王若是在洛阳征调徭役到时候如何跟陛下交代?”

  李泰其实也没办法,自己老爹都雇佣的人,自己怎么征调徭役,还不得被老爹骂一顿?

  在被御史言官弹劾一下,说自己劳民伤财如何是好。

  主要是都在洛阳,想隐瞒也隐瞒不住啊。

  “王爷说的有理,只是花费却有些大,单单工钱就发了几万贯,听闻洛阳宫今年单单是工钱就花了几十万贯之多。

  也不知道陛下为何会有此举。”

  杜楚客想不明白,征调徭役本来就是赋税的一种,以往都是征调徭役。

  无论是修宫殿还是修路,修水利,挖河道都是用的徭役。

  朝廷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次皇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雇佣徭役,几十万贯的工钱就这么没了。

  “还能是什么原因,肯定是跟老十有关,老十这些年几乎没有征调过徭役,全都是花钱雇佣。

  陛下此举就是受到他的影响。他就是一个祸害,一个异端。

  他有脑疾,本王也跟着他有了。”

  李泰终于有了表情变化,有些生气,也有些愤怒。让自己白白花了好几万贯。

  这还是他给的工钱低的原因,要不然不止这些。

  “对了王爷,那边有人传来消息,让我们办几件事。”杜楚客这时说道。

  “哦?什么事?”李泰镇定下来询问道。

  “还是以前的那件事,不过这次让我们帮他们寻人,而且还说我们没有兑现承诺,得了好处不办事。”

  杜楚客答道。

  李泰闻言轻蔑一笑:

  “那件事不是跟他们说了么,现在不太好办,至于寻人我们尽力而为,本王知道他们要找谁,找不到也没有办法。

  告诉他们我们当然会兑现承诺,只是现在本王实力低微还做不到,让他们在等等。”

  “王爷,若是如此回复他们,他们会不会跟我们鱼死网破?”杜楚客有些担忧。

  李泰笑着摇头:

  “放心吧,他们不会的,他们还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

  嗯......这样吧,人肯定是给不了他们,也过不去,你去收集一些书籍,免得说我们收了东西不办事。

  本王还是很守承诺的。”

  “是,臣会把王爷的话转告他们的。”杜楚客领命。

  “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么?本王觉得最好是能够直接跟他接触,如今本王不方便出面,你找个人代表本王去探望一下。”

  李泰皱眉询问。

  杜楚客行礼禀报:

  “启禀王爷,现阶段想要与那人接触恐怕很难,那里如今守备森严,任何人都不得进出。

  我们的人根本就没办法靠近。”

  “这么快?”李泰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他也释然了,“既然如此,那就再等等,等有机会了再说。

  反正也不急于一时。”

  “是。”杜楚客答应。

  李泰打了一个哈欠,然后摆了摆手。

  “你去办事吧,撤出竞猜的商铺先不要摘掉招牌,也不要对外宣扬,避免老十出阴招,连累我们。

  密切关注纪王府的动向,本王要知道纪王的一举一动,我倒是要看看他会怎么出招。

  说不定我们还能从中捞到一些好处。

  告诉晋王小心李慎。”

  “是,那臣告退。”杜楚客行了一礼后,退了出去,将门关上。

  此时纪王府的一处别院人声鼎沸,声音是从一处两层建筑中传出的。

  “李兄,你也回来了?”

  “是啊,正巧回来述职,听到消息立刻赶来。”

  “也不知道这次我们能分多少钱。”

  “应该不会少。”

  “都行小声一点,陛下就在包间之中。”

  “什么陛下也来了?”

  二楼当中,几十人在热闹的讨论着。

  “启禀王爷,人已经到齐了。”

  包间内,王洪福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禀报道。

  “到了多少人?”李慎头也不回的询问道。

  “回王爷,一共到了七十四位郎君,其余各家都有代表前来。”

  王洪福行礼回到。

  “七十多人,不少嘛,我还以为也就二三十人呢。”听到来了这么多人,李慎颇感意外。

  这些纨绔现在都已经走上仕途,有人在地方坐做官,有人在军中带兵,只有少数一些庶子,三子四子或者是年纪小的留在长安城。

  “十弟有所不知,今年乃是三年一次的大考,不少官员都要回长安城述职,等待明年的重新分配。

  想来他们应该是做的不错,所以回长安城等待。”

  李承乾出言为李慎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