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唐蔬菜指南-《开元情诗与剑榜》

  对陈成这个美食控来说,在大唐能吃的蔬菜品类很少——或者说他爱吃的品类很少,花菜、卷心菜和其它甘蓝科蔬菜都是后来从欧洲引进的,西红柿、辣椒、南瓜、红薯、土豆等等,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可能有。

  餐桌上常吃的主要有五种:葵、藿、韭、菘、荠。

  “葵”即冬葵,虽然和秋葵在外形,比较接近,难以区别,实际没有任何的关系;秋葵也是一种原产印度的“三哥蔬菜”,清末才引进的;

  “藿”即黄豆苗的嫩叶,平民多以豆叶为食物,被认为很粗劣。都知道“肉食者”指贵族,那么“藿食者”便是指平民了,李吉吉全不了解习性也算正常;

  “韭”即韭菜,“荠”即荠菜。这倒一直用古名;

  而白菜则是“菘”了;

  起初幼年陈成也对这些未脱古朴的名称感到新奇,比如李吉吉诗中也写到的“莱菔”就是萝卜,“蕹”就是空心菜,但自从他也变成大唐土着后,别人怎么叫他也跟着叫,算是见怪不怪了。

  再多的话,就是汉朝张褰出使西域后带回来菠菜和胡萝卜,豇豆和茄子也是从三哥那里引进的,现在还没有、未来再过百来年时引进莴笋——这大概就是作为唐朝人能在餐桌上“享用”的主要蔬菜了。

  李吉吉显然高估了自己,以为自己能吃这些,写出来也没有问题,殊不知这里面的弯弯绕比他想的要复杂,当面对陈成“你家的空心菜会开花?特么开的还是紫花?”的嗤笑时,完全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新佑卫门”和“郭德纲”也摇头叹息,老二这发“当头炮”算是哑炮了。

  但他们和陈成都没想到的是——

  其实空心菜的确会开花,只不过开的是白花罢了。

  但是吃菜的人都是趁着蔬菜新鲜脆嫩的时候食用,不会等到彻底成熟开花结果的时候。

  既然他们几个人都没见过空心菜开花,就都忽略了这一事实。

  可并不妨碍陈成和七少面对完全胡说八道,信笔胡写的李吉吉有优越感。

  “你光在指责别人的毛病,我看未必你的就没有问题吧!”李喆祭出“比烂”大法,通常大家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会和对方比烂,然后言之凿凿说“对方还不是一丘之貉”。

  李喆不相信,陈成这家伙就能是“小小农学家”,全无毛病可寻。

  叫上大哥、三弟一块,要从陈成的诗里挑毛病!

  只是,对方这诗写得……

  唔……

  陈成的全文是:

  阖家归住白云中,宅后蔬畦郁郁葱。

  簇簇刚添菘菜翠,纷纷已出野花红。

  常言造物恩怀厚,且喜东邻路径通。

  到得收成应不负,携壶先约醉春风!

  “不行不行不行!”李喆刚看了两句便大呼,全诗看完更加不满意:“这一整首诗下来,竟然只有‘葱’和‘菘’两种菜蔬!算是哪门子的菜畦、菜地、菜园子?”

  你看看我写的诗!虽然里面稍稍犯了一点点小小错误,可是内容丰富无比,几乎已经把大唐时令菜蔬给写遍了!

  而你这菜地一共才两种菜,内容也太贫瘠了!

  陈成平静祥和地看着跳脚的对方,温和道:“‘这是比作诗,又不是真的比种菜’——言犹在耳,不知话是谁说的?”

  李喆:“……”

  “还有一个,我必须要提醒一下仁兄,你哪只眼睛看到我的诗里有写到葱了?”陈成乜斜着眼,作出和李喆相同的“大小眼”道。

  李喆指着首联道:“你这不是——”

  这下李吉也看不下去了:“三弟……”

  “你再看一眼,”陈成好笑道:“我那是‘郁郁葱’,‘郁郁葱葱’!不是真的在屋后面种了一菜地的葱!种那么多葱,能当饭吃么?”

  李喆:“……”

  自己太想从陈成的蔬菜里挑毛病了,望文生义,又一次在对方面前出丑!

  可嘴上仍不饶人:“这就更加不妙!原还有两种菜蔬,现在只剩一种了!”

  陈成:“……”

  谁能拯救一下这位大侠的脑回路!

  我传授一套蔬菜儿歌给你:

  土豆大,土豆胖,土豆地下捉迷藏。

  蘑菇的头,像帽子,身体像个大柱子。

  大白菜,衣服多。上面绿,下面白,一层一层脱下来……(省略一万句)

  这么多蔬菜,想来肯定比阁下的诗高明出N倍了……

  我甚至连这区区“一棵白菜”也不想保留,毕竟我又不是韩国人,离了大白菜就活不了……

  “三弟!”李吉再次开口喝令,示意这家伙不要耍疯卖傻,无理取闹了。

  客观地看陈成的诗,比之套模板的第一首,可谓是颇有进步!

  一上来,“一家人全部归隐,居住在白云之间的山林里”,无需雕琢,瞬间勾画出一副出尘脱俗、世外桃源的画卷。

  紧接着“屋子后面的菜地里郁郁青青”,又让这份“出尘脱俗”有了一丝烟火气。

  毕竟,真正的“高人”那恐怕是吃喝拉撒全部都省却了。

  紧接着,一簇簇新生的白菜青翠可爱,惹人食欲;

  菜地边自由冒出的野花红红火火,饱人眼福;

  正如陈成说的,根本无所谓有没有白菜,也不在乎旁边的野花具体是什么品种。

  有菜能吃,有花可赏——足以!

  到了颈联,这篇菜畦的主人出来说话了!

  他说的什么?

  感谢造物主的伟大,给世人如此多的厚爱!(听口气有点像是基督徒)

  为何要发表这样的感恩之语?

  自然是因为他的蔬菜足够一家人食用,还十分美味!

  只是感恩还不够,这位主人还要说:

  非常喜爱与邻居家的道路彼此相通。

  虽然他俩家的道路彼此相通——可是意思上却说不通,因为不知道他“喜”从何来!

  这句有点像是为了“常言造物恩怀厚”对仗,而生生编造出来的。

  无可厚非!因为写律诗的时候很多人都避免不了强行凑中间两副对联的情况。

  但陈成这句似乎并非如此,因为尾联给出“且喜”的缘由:

  到了收获的时候,老天不会辜负世人的付出,蔬菜也会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产量;

  到了这时候,就可以约上邻居一起,享受这丰富的收成,共同陶醉在美好的春风里了!

  这下子解开了疑惑:

  主人之所以喜爱与邻居家的道路彼此相通,就是因为大家可以自由往来,一起享受收获带来的喜悦。

  平日无事的时候,想来邻居路过,顺手拔几匹葱,采两把菜,也是两家人都乐意的事情。

  主家慷慨无私,邻家舒心随意——这不正是非常美好的乡村人文表现吗?

  一块菜地,成为了两家人彼此联系的纽带。

  一下子就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阶段“社交需求”!

  再者,“到得收成应不负”,正是对颈联“常言造物恩怀厚”的呼应,“携壶先约醉春风”也是对颈联“犹爱东邻路径通”的呼应——

  原本应该这四句话两两配对,成为两联。

  可是改换了语序之后,既有对仗和谐的文字音韵之美,又显得参差活泼,联系上下文后令人会心一笑。

  故而,这四句又是一副呼应的联络!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联络!

  那便是两首诗的联络!

  这首诗,和陈成的第一首诗“陈生嗦粉已成癖,东道招呼胜盈樽”互为呼应,都是在描述分享的快乐,也是对“需求理论第三层”的再次践行!

  毫无疑问,在经历了面对梅英卫的失败之后,陈成有样学样!

  那就是,一件事物,不能单纯就本体,写本体,更要发掘其内在的人们情感连接,从而达到“言在诗里,情在诗外”的效果。

  今日刻意以此法练手——“七律派”的几位仁兄,不幸成为他练手的“工具人”。

  前面的“米粉”,现在的“菜畦”,也无非都是工具,重要的不是展现菜地里有几种蔬菜,而是要写在背后的人。

  李喆竟然以“蔬菜品类不够丰富”来苛责他,未免贻笑大方,没有作为一个“工具人”的觉悟。

  “好,阁下的诗作,是要超过我二弟的层级的,”李吉说道,李喆仍然不服,却被李吉挥手制止:“就是想求问一下,这诗所写,是确有其人呢,还是陈兄弟理想的化境?”

  如果丝毫没有接触过实际案例,信口就能编出这一套“且与东邻共东风”的故事,且还能自洽,那么这小子的心思、布局就着实令人惊叹了!

  “自然是有真人真事。”陈成道。

  咱不玩虚的,我手写我口,要不然就会像李吉吉这样犯“想当然”的错谬。

  说实话,到现在想到这小子一本正经地证明“豆子是长在土底下的”,陈成还有些想笑。

  愚蠢至斯!令人绝望!

  “哦?”李吉看了看他:“却是何人?”

  能达到这种豁达境界的,不可能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乡下老农啊!

  “那人便是——”陈成刚想说这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襄阳城外的孟夫子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