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蔡京贪了多少-《我在北宋当妖道》

  凡事加了个“道”字,都能让皇帝多了几分重视。

  尤其是吴晔提出的问题,对于赵佶而言,新鲜有趣。

  吴晔也不卖关子,开始讲述他如何计算弹道的方法。

  他知道一开始,对方肯定不好理解,所以用宋人听得懂的方式,以《梦溪笔谈》里的方法,讲述了距离估算(定“股”),箭矢特性与弓弩性能(知“力”)等方法,这些方法,宋徽宗听得隐隐约约,似懂非懂。

  但赵构突然明白吴晔说法的来处。

  “先生说的是军中的方法……”

  他喜欢习武骑射,对于军中之法最为了解。

  皇帝一听赵构居然懂,还略带深意看了他一眼。

  他不喜舞枪弄棒,赵构并没有机会在他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就这一句话,足够皇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生所言,似乎是《梦溪笔谈》里的说法!”

  皇帝不太懂军中的门道,可是他却看过许多不多的笔记,其中《梦溪笔谈》他却当成杂书看过。

  吴晔闻言呵呵一笑,话锋一转,开始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去谈论弹道。

  一股来自于数理化的恶意,扑面而来。

  古人计算弹道的方法,在于经验积累和几何简化,而吴晔所说的东西,又加入了空气阻力、重力、科里奥利力等多种因素的微分方程。

  赵佶和赵构,登时觉得眼前的通真先生,变得面目可憎。

  他说的每一个字自己都认识,可是连在一起听,他们想睡觉。

  吴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从不指望这两人能听懂这些深奥的知识,他单纯就是装逼而已……

  “停停停……”

  赵佶首先受不住,赶紧喊停,给自己已经被搅和成浆糊的脑子放放松。

  不过他再看吴晔的时候,眼中多了几分敬佩。

  这就是谪仙吗,连这么恐怖的知识都能信手拈来。

  赵佶多少了解吴晔这个人,或者这个人的道……

  比起预言,或者行法,吴晔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爆发出来的热情,是他没见过的。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发现万事万物中,它们背后运行的规律。

  了解规律,这就是【道】。

  然后复刻自然……

  这就是【法】。

  虽然吴晔理解的道和自己理解道很不一样,不过先生是有道之人,这没错的。

  “先生,这些知识,就是水生他们说的数理化吗?”

  赵构揉了揉脑袋,他听过水生他们吐槽在吴晔手下修道难过,要学什么数理化。

  他没见识过数理化的难,今天是遭报应了。

  吴晔微笑,点头。

  “先生,学这些好难啊!”

  “可是,学这些东西很有用,要知道,就算是行军打仗,很多东西都涉及数理化……

  或者说,数理化背后的规律,其实就是道在凡间的演化……

  为什么东西会掉落下来,而不是飘在空中。

  为什么水能托举一艘铁船,却容不下……”

  “可是,了解这些有什么用?”

  赵构对于这些可怕的知识,还是心有余悸。

  吴晔笑笑:“比如,如果你心中有【数】,至少以后你当了王爷,你被下人欺瞒的时候,也能心里有数!”

  他只是随口一说,但旁边的赵佶,却心头一动。

  他想起今天蔡京报上来的,关于造船的恐怖的预算……

  皇帝隐约感觉不对,他也不是不知道蔡京在其中肯定有中饱私囊。

  蔡京若不贪,那些送他的珍贵字画,还有各种珍玩是哪里来的?

  皇帝在意的不是蔡京贪没贪污,而是好奇蔡京贪了多少。

  “那先生,朕考你一个问题……”

  皇帝打断了吴晔跟赵构的交流,故作镇静:

  “朕若要造船去美洲,一艘大船先生帮朕算一下,造价几何?”

  他这话音刚落,皇帝背后的梁师成脸色已经大变。

  他记得蔡京刚刚交给皇帝一份关于造船的预算,皇帝就问出这个问题。

  吴晔闻言,瞳孔也缩了缩。

  他也意识到皇帝问这个问题,似乎意有所指。

  不过他表情上的变化,很快收敛,故作不知。

  “这个啊……”

  造一艘船的成本核算,如果只讨论数学上的问题,其实并不算难。

  难的是,要对造船流程十分了解,也要对各种物料了然于心。

  吴晔并不熟悉其中的门道,但并不妨碍他能简单推算。

  “陛下这个问题倒是难住臣了,虽然臣家乡所在的洪州,造船业也算不错,但臣对于造船并不算了解……”

  吴晔一开始推脱,让梁师成松了一口气。

  可他话锋一转,道:

  “但既然只是个游戏,就不用计算那么精细,那咱们分析一下,造一艘能出海的大船,需要什么?

  其中是木头,又木头根据不同部位,造价不同。

  其中龙骨为重中之重,所选巨木第一为楠木,但此成本太贵,不应选取。

  次选松木和樟木,这二者做龙骨可行!

  要计算所需要的龙骨,一者需要知道木头价值,二需要知道龙骨所需要的长度。

  松木虽然便宜,但不合皇家威仪。

  楠木虽然金贵,却也不必浪费。

  所以臣选樟木,作为造船标准……

  臣见过巨船,目测龙骨约为七丈八尺有余。

  这般龙骨市场绝无流传,都为朝廷所有,但如若非要定个价值,考虑到这种巨木夸张的运输成本,

  按照臣对樟木价值的估算,这龙骨至少为一千四至一千五六贯钱,约白银七八百两……”

  吴晔其实并不太了解木头的物价,但因为重修过家乡的道观,可以推测个大概。

  可就是这个大概的数字,已经足够让皇帝脸色发白。

  “然臣推测的价格,只是按市价,如果是朝廷造船,成本去掉徭役,可能会更少!

  除却龙骨,一艘船大概还需要船壳板、肋骨与隔舱板、甲板等地方需要木料……

  还需要捻缝……”

  吴晔将一艘船所有成本,一一列出,并给出一个大致的估价。

  按照这个估价,他最终给皇帝算出一艘大船需要的成本。

  三千五百两到四千两白银,这个价格无疑是十分夸张的。因为明代一艘用松木的“两千料”普通战船的造价约为500两白银。吴晔算出这个价格,是考虑到材料都用最好的,并且以远洋航行为标准,加了更多好材料的缘故。

  宋徽宗看着四千两这个夸张的成本,默然不语。

  “梁师成!”

  皇帝喊了后边的梁师成一句,梁师成赶紧拱手。

  “回去!”

  皇帝心里仿佛憋着一股气,也不跟吴晔打招呼,转身就走。

  “陛下这是怎么了?”

  吴晔故作无知,只是一脸无辜地询问梁师成。

  梁师成:……

  这位通真先生,真不知道他这番算计,给他自己,给别人,造成多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