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这就是关键!-《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陈帅知道薛坤、朱炳坤肯定有事情瞒着自己。

  薛坤、朱炳坤则都死不承认,甚至摆出一副‘我们就是有事瞒着你,但就是不想告诉你’的模样。

  陈帅这个气啊!

  他一甩胳膊直接往外走,“爱说不说,我还不想听呢!”

  朱炳坤扒着房门,直看到陈帅的背影消失在拐角,才长呼了一口气,他转头就对薛坤和张明浩叮嘱道,“一定不能说出去!”

  “尤其是陈帅,一个字都不能说!”

  “记住,保密!”

  薛坤非常认真的点头。

  他们并不是担心分成果问题,多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担心的是信息泄露。

  薛坤不会说谎,为人老实,但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陈帅正好相反。

  他就是个大嘴巴,根本就憋不住话,什么都能往外说。

  如果消息传出去,其他团队也做‘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性质测定实验’,并使用高精度流动性测定仪测定空气流动,也肯定能检测到波动数值。

  到时候,研究就不是独一无二了。

  这对张明浩没什么影响。

  实验论文都发过了,还闹出了‘实验数据作假事件’,他也因此被东港大学清退。

  网上能找到一大堆的报道,舆论都帮着证明他是第一发现人。

  这个头衔,谁也抢不走。

  张明浩听着两人议论陈帅,忽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前一天他和朱炳坤、薛坤以及陈帅等人讨论了stanene方向的研究,第二天陈兰君就得到消息,还强调他的想法很有‘钱’途。

  陈兰君的消息是从哪来的?

  源头,找到了!

  ……

  接下来几天,张明浩彻底忙了起来。

  他先去看了学校分配的‘半导体数算项目’研发基地。

  说是基地,实际上,是在理学部第二综合楼的九层,学校给分了十几个办公室,还附带一个休息间以及小型会议室。

  学校还配套了十几台电脑,电脑配置不怎么样,但也勉强能用。

  张明浩给自己选了一间办公室。

  他坐在老板椅上翘起腿,看着窗外的风景,心情舒畅。

  这里就是项目的办公地点了。

  办公室的面积不小,可以放上一张床,晚上都能住下来。

  新创科技的项目对接团队,很快把输出数据全发了过来。

  他大体浏览了一下数据,找谭延明和赵建阳谈了下项目分配工作。

  项目分配上,大体已经想好了。

  项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手动计算分析,一部分是趋近性验证。

  手动计算分析,都可以交给其他人来做。

  趋近性验证,依靠《正确感知》能知道哪些数据组可以对参数范围进行修正,其他的数据组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分析也是要做的,剩下‘没意义’的部分也交给其他人来做。

  所有的项目工作,他只负责结果的验证以及少量最关键的分析计算。

  资金分配上也想好了。

  200万,是规定给博士生的项目补贴。

  再分出600万到800万,用于支付参与项目教职工的薪酬。

  最少也能剩下700万。

  钱,不嫌多!

  不说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系统升级也对财富数值是有需求的。

  工作当然不是分出去就行。

  张明浩要在给参与项目的教授、博士生,讲解手动计算的方法,他总结了几个常见输出数据形式让,让他们去理解研究方法。

  数学学院的教授们,参与项目的热情度比物理学院高的多。

  因为……穷!

  数学学院手里有大项目的教授很少,尤其是纯数学方向的,不仅申请不到高经费的项目,想赚点外快都不容易。

  有些数学教授,给研究生发的补助都少的可怜。

  教授经费少,研究生拿到导师津贴自然也很很低。

  ‘半导体数算项目’工作就是纯打工,没有创新性可言,也不能发表成果论文,但完成一组数据工作就能收入几千块。

  教授们可以找博士生一起干,博士生参与项目也是有补助拿的。

  这种外快赚的舒心。

  张明浩是在小教室里做讲解的,台下坐着的都是数学、物理教授。

  其中年龄最大的有58岁,年龄最小的只有32岁。

  有不少来听讲的博士生,有的搬个椅子坐在后排,有的干脆站着。

  博士生相对还好。

  教授们的注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张明浩站在讲台上都感觉紧张,他保持微笑对台下点头,调整好了心态就真正开讲了。

  “第一步是手动计算。”

  “手动计算,初始数据是项目合作方发过来的计算机分析输出数据,要先把这一部分数据分类,然后……”

  “在进行转换以后,会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会讲解几个常见的形式。”

  “大家来看……”

  张明浩讲的很认真,台下的教授、博士生们也听的很认真。

  其中还包括余敏霞。

  余敏霞也是站着的,她就站在孟国庆教授身边。

  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张明浩,她感到一股绝望从心头升起……

  差距太大了!

  对方一个物理博士在给一大堆数学教授讲数学,自己一个数学博士站在台下,连坐着的资格都没有。

  “唉~~”

  余敏霞长长叹了口气。

  孟国庆瞥了她一眼,呵斥一声,“想什么呢!认真听、脑子也要认真记!”

  “你要是有什么疑问,就多问问他。”

  “住一起方便。”

  孟国庆的随口一说,顿时引起旁边几人的注意。

  好几个人都看向余敏霞。

  余敏霞闹了个大红脸,赶紧摆手解释,“我们只是合租!合租!”

  “别误会了……”

  “总是想七想八,我也没说别的啊!”孟国庆嫌弃的呵斥一句,再次提醒,“好好听,还有你们!”

  “都认真听!”

  ……

  张明浩忙于项目工作。

  朱炳坤、薛坤则是忙于实验,几天时间,他们又进行了十二次实验,连经费都耗掉了好几万块。

  十二次实验,三次检测到数值波动。

  张明浩去了趟实验室,发现两人红着眼圈在准备新一次实验,心里都不由出现一种罪恶感。

  这是他的实验。

  朱炳坤和薛坤一直在努力,而他好像什么也没做……

  “该怎么做呢?”

  张明浩查看起了实验记录,包括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性态测定结果,数值波动产生的时间以及电磁状态状态数据,等等。

  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是把镍和三氧化二铝粉末进行混合烧制出来的,因为要进行性态测定,每一次实验,烧制的原料比例都有不同。

  当然,针对‘复刻实验’,原料比例都是相同的。

  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的原料比例相同,实验布局几乎一致,为什么空气流动性数值波动不同呢?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张明浩盯着数据看了许久,脑中忽然闪过一丝灵光。

  “难道……问题出在材料上?”《正确感知》马上辅助做出了证实。

  他顿时心头一喜。

  可是,材料,能有什么差别?

  镍和三氧化二铝的比例是一样的,每次都是精细称重,难道区别不在于原料比例,而在于制备方法?

  那次成功的实验,是‘碰到’做出了适合的材料?

  “想什么呢!”薛坤走出实验间,边脱下手套边问道。

  张明浩思索的回了句,“我在想,实验的关键是不是在于材料?”

  “材料?”

  “对!”

  张明浩拧着眉头说道,“我们制备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的工序很粗糙,只是进行粉末混合,再烧结成型。”

  “能不能特别研究一下,用更复杂的工序来制作,就能有效果?”

  薛坤边听边思索,随后道,“要研究材料制造,就太复杂了吧。”

  “材料研究牵扯太大了,而且,即便以不同方法制备出来,也没有根据啊,实验上还是要靠运气……”

  “我也在想这个。”

  张明浩拧着眉,肯定道,“但我认为,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