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浩,你采访的时候,不要说和杨学文有关的话题。”
“这种提问要避开,否则会引起舆论争议!”
“我也知道你心里难受,但情况就是这样,陷入争议很不好,舆论这个东西是很难说的……”
学校的领导们围着张明浩传授接受采访的经验。
他们提的就是杨学文的话题。
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好避免提及争议性话题,因为媒体会借此来进行炒作,就会引起一定的舆论问题。
多数人遇事会讲究个‘面和心不和’,心里再恼怒也不会当面骂人,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这种做法是有好处的,以后针对性做什么也不会落下话柄。
张明浩知道他们是为了自己好,但还是摇头说道,“我也知道这个话题不好,但提起他我就忍不了。”
“记者问,我就说了。”
“不管后续会怎么样,骂他几句我心里就很舒服,以后再机会,当着记者的面我还骂他!”
“骂得好!”
薛坤感同身受的竖起大拇指,“下次我也这么做!”
副校长徐培军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也没有再劝什么。
其他领导也都不说话了。
他们不是当事人,也没办法继续去劝说,否则就真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张明浩被东港大学清退了,一个学生因为有个新发现,被学校认为实验造假清退了,那会是什么感受?
单纯愤怒还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想不开自杀都是有可能的。
张明浩有过‘自杀’经历了。
是前身,但也等同于是自己,他和杨学文就是绝对的敌人。
以后有报复的机会,一定把对方狠狠地踩死,即便只是记者采访,多说几句让对方恶心一下,心情都会变得舒畅。
专题采访很快发布了。
采访视频是剪切过的,但看起来还是很顺畅,就像是一个访谈节目一样。
其中‘怒骂杨学文’的一段被掐掉了,直接就跳转到张明浩说起研发‘隐形技术’的对话部分。
但主流媒体也同样媒体,他们很清楚什么内容更吸引关注。
在采访视频发布二十分钟后,网络上就出现一则‘被掐掉的采访镜头’,就是张明浩评价杨学文的一段话——
“他不是好人。”
“在他做出(清退)决定的时候,他根本就不在意这种处罚对当事人的打击有多大。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时间长了吧?”
“我说句实话,即便是在东港大学,他也没什么好名声。”
“这个人不是好人,他根本不把学生当回事。”
十几秒的视频一出现,顿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大量网友发表评论,“骂的痛快!很少见这样直接骂人的。”
“不是好人、没有好名声,不把学生当回事,三连击!”
“这说的是一个大学副校长,牛!”
“解气!”
“真可以。有些人明明恨死了对方,还和和气气的说两人没什么,张明浩真可以,采访时就直接骂上了。”
“真学霸,敢于直接骂人!”
“一点不虚伪,有什么说什么,这样很好……”
……
“欺人太甚!”
“一点儿都不会做人,当时决定把他开掉就对了!”
“记者采访,有这么说话的么!”
杨学文看了视频,气的把手机砸在了桌子上。
他非常生气。
面对记者采访直接就骂人了?真就一点情面都不留?
不是好人、没有好名声、不把学生当回事……三个大标签贴上去,他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一个小博士生?就算是施承乾,也要给我点面子吧!”
杨学文满脸气愤的说道。
对面的人是老院士安伯驹,他是东港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也算是杨学文的半个老师了。
安伯驹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不急不慢的道,“人家骂你,你有什么办法?谁让你做错了事?”
“现在你去学校转一圈儿,有多少人对着你指指点点?”
“都撕破脸了,还能指望一个小年轻和你讲什么情面?现在的年轻人,可不是我们这一代了!”
杨学文叹了口气。
他确实没什么办法,对方一个小年轻直接上采访骂他,他还能上采访骂回去吗?
骂什么呢?
如果有记者采访,他能做的只是为自己辩解而已。
舆论的发展和预估一样,网上的人是不讲道理的,他回应学校里教职工的话,放在网上根本就行不通,事情讲的再清楚、再明白,也要别人相信才行。
他能让别人无话可说,但同样的,也无法完全说服别人。
如果只是被网暴还没什么,毕竟影响不到工作,但名声变差是个大问题,学校里的学生也包括教职工,看向他的眼神都充满了异样。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任何人处在被特殊看待的环境中,心里都会不舒服。
他很久没去学校了。
这些天都一直待在东港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处在安静的环境中,心情还稍微轻松一些。
安伯驹又抿了口茶,开口道,“现在就要拖时间。舆论慢慢过去,事情也就过去了。”
“还是专注于研究吧。”
“张明浩的实验很不错,很多团队都在复刻实验,我也下了论文,看了看,我们也可以试试。”
“这个工作你来做了。”
“如果能复刻实验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会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都能到国际上拿个大奖了。”
“他是发现人,而你完善了实验,到时候,谁还记得这件事?再说起来,也会成了个笑谈了。”
杨学文听的眼睛一亮。
这是个好主意!
如果能复现张明浩在东港大学的实验,不止是完成了国际最顶尖的研究成果……
想必,张明浩也会很难受吧?
……
张明浩被认为数据造假的实验,和发现‘张氏现象’的实验是不同的。
物理学界普遍认为两者是同一现象。
毫无疑问,张明浩在东港大学做的实验,空气流动性的表现更加明确。
所以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进行复刻东港大学实验的研究。
复刻实验,哪有那么容易?
如果说谁最希望能复刻实验,当然是张明浩自己了,但他发现实验缺少了一个‘想不到的的关键点’。
“或许是从未有过认知的领域……”
从未有有过认知,也就根本不可能想的到,复刻实验也不会成功。
现在朱炳坤、薛坤每天都做研究,他们不断改变变量,但因为没有理论支持,实验是否成功完全碰运气。
“即便是做出来,可能也和我在东港大学一样,无法复现第二次……”
这就是张明浩的判断。
当然,做实验还是有用处的,最少可以积累数据。
所以他没有劝阻。
他的生活依然非常规律,每天都是锻炼、学习和工作。
锻炼,效果非常明显。
身体评估数值又有了‘1’点增长,已经达到了‘64’点,看到了慢慢上涨到‘70’点的希望。
‘模糊视觉感知框架’也完成了搭建工作,也要开始往里面填充数据。
第一步完成,第二步‘填充数据’的目的,是把框架变成‘模型’。
就像是建一栋高楼,框架就是房子的钢结构框架。
在框架搭建好以后,就要开始填充水泥、砖石,建造出房子的整体外形,再进一步完善就可以住人,也就是涉及制造、应用了。
上午,张明浩到光学实验室找到了孙雯,交代了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检测三种纳微级透光或吸光颗粒,混合在一起的光线反射和传导率。”
“我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最好是十组以上。”
这个实验要求就很高了。
孙雯凝着眉头问道,“这需要高精度的设备,还需要特殊的材料,比如,金纳米材料,我们的经费上……”
不断实验,就会不断消耗经费。
学校划拨给张明浩的个人经费只有五十万,有二十几万都已经耗掉了。
如果再进行需求高的实验,经费会更快速的消耗,也许都用不了半个月,五十万就全都没了。
张明浩拧了拧眉,他也知道后续的实验会耗掉更多经费。
孙雯提到的金纳米材料非常昂贵,‘5-10’纳米的高纯度颗粒,每一克的采购价都需要两千元以上。
“不然……找企业拉赞助?”张明浩仔细思索着。
孙雯顿时摇头,“这个研究拉不到赞助,我之前找过很多企业,他们根本没兴趣。”
“别说企业了,学校和科学基金会都没兴趣,或者说,根本不看好,他们觉得我们的研究没意义。”
张明浩疑惑道,“我们现在是研究隐形技术,和原来不一样吧?”
“确实不一样,但是,没前景啊!”孙雯直白道,“谭主任都认为,我们连第一步的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都做不出来。”
“外面的企业会专门找评估,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她说着直摇头。
“你说框架啊?”
张明浩摸了摸后脑勺,开口笑道,“孙教授,忘了和你说了,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我已经完成了。”
“现在是第二步了……”
“这种提问要避开,否则会引起舆论争议!”
“我也知道你心里难受,但情况就是这样,陷入争议很不好,舆论这个东西是很难说的……”
学校的领导们围着张明浩传授接受采访的经验。
他们提的就是杨学文的话题。
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好避免提及争议性话题,因为媒体会借此来进行炒作,就会引起一定的舆论问题。
多数人遇事会讲究个‘面和心不和’,心里再恼怒也不会当面骂人,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这种做法是有好处的,以后针对性做什么也不会落下话柄。
张明浩知道他们是为了自己好,但还是摇头说道,“我也知道这个话题不好,但提起他我就忍不了。”
“记者问,我就说了。”
“不管后续会怎么样,骂他几句我心里就很舒服,以后再机会,当着记者的面我还骂他!”
“骂得好!”
薛坤感同身受的竖起大拇指,“下次我也这么做!”
副校长徐培军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也没有再劝什么。
其他领导也都不说话了。
他们不是当事人,也没办法继续去劝说,否则就真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张明浩被东港大学清退了,一个学生因为有个新发现,被学校认为实验造假清退了,那会是什么感受?
单纯愤怒还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想不开自杀都是有可能的。
张明浩有过‘自杀’经历了。
是前身,但也等同于是自己,他和杨学文就是绝对的敌人。
以后有报复的机会,一定把对方狠狠地踩死,即便只是记者采访,多说几句让对方恶心一下,心情都会变得舒畅。
专题采访很快发布了。
采访视频是剪切过的,但看起来还是很顺畅,就像是一个访谈节目一样。
其中‘怒骂杨学文’的一段被掐掉了,直接就跳转到张明浩说起研发‘隐形技术’的对话部分。
但主流媒体也同样媒体,他们很清楚什么内容更吸引关注。
在采访视频发布二十分钟后,网络上就出现一则‘被掐掉的采访镜头’,就是张明浩评价杨学文的一段话——
“他不是好人。”
“在他做出(清退)决定的时候,他根本就不在意这种处罚对当事人的打击有多大。可能是高高在上的时间长了吧?”
“我说句实话,即便是在东港大学,他也没什么好名声。”
“这个人不是好人,他根本不把学生当回事。”
十几秒的视频一出现,顿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大量网友发表评论,“骂的痛快!很少见这样直接骂人的。”
“不是好人、没有好名声,不把学生当回事,三连击!”
“这说的是一个大学副校长,牛!”
“解气!”
“真可以。有些人明明恨死了对方,还和和气气的说两人没什么,张明浩真可以,采访时就直接骂上了。”
“真学霸,敢于直接骂人!”
“一点不虚伪,有什么说什么,这样很好……”
……
“欺人太甚!”
“一点儿都不会做人,当时决定把他开掉就对了!”
“记者采访,有这么说话的么!”
杨学文看了视频,气的把手机砸在了桌子上。
他非常生气。
面对记者采访直接就骂人了?真就一点情面都不留?
不是好人、没有好名声、不把学生当回事……三个大标签贴上去,他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
“一个小博士生?就算是施承乾,也要给我点面子吧!”
杨学文满脸气愤的说道。
对面的人是老院士安伯驹,他是东港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也算是杨学文的半个老师了。
安伯驹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不急不慢的道,“人家骂你,你有什么办法?谁让你做错了事?”
“现在你去学校转一圈儿,有多少人对着你指指点点?”
“都撕破脸了,还能指望一个小年轻和你讲什么情面?现在的年轻人,可不是我们这一代了!”
杨学文叹了口气。
他确实没什么办法,对方一个小年轻直接上采访骂他,他还能上采访骂回去吗?
骂什么呢?
如果有记者采访,他能做的只是为自己辩解而已。
舆论的发展和预估一样,网上的人是不讲道理的,他回应学校里教职工的话,放在网上根本就行不通,事情讲的再清楚、再明白,也要别人相信才行。
他能让别人无话可说,但同样的,也无法完全说服别人。
如果只是被网暴还没什么,毕竟影响不到工作,但名声变差是个大问题,学校里的学生也包括教职工,看向他的眼神都充满了异样。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任何人处在被特殊看待的环境中,心里都会不舒服。
他很久没去学校了。
这些天都一直待在东港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处在安静的环境中,心情还稍微轻松一些。
安伯驹又抿了口茶,开口道,“现在就要拖时间。舆论慢慢过去,事情也就过去了。”
“还是专注于研究吧。”
“张明浩的实验很不错,很多团队都在复刻实验,我也下了论文,看了看,我们也可以试试。”
“这个工作你来做了。”
“如果能复刻实验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会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都能到国际上拿个大奖了。”
“他是发现人,而你完善了实验,到时候,谁还记得这件事?再说起来,也会成了个笑谈了。”
杨学文听的眼睛一亮。
这是个好主意!
如果能复现张明浩在东港大学的实验,不止是完成了国际最顶尖的研究成果……
想必,张明浩也会很难受吧?
……
张明浩被认为数据造假的实验,和发现‘张氏现象’的实验是不同的。
物理学界普遍认为两者是同一现象。
毫无疑问,张明浩在东港大学做的实验,空气流动性的表现更加明确。
所以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进行复刻东港大学实验的研究。
复刻实验,哪有那么容易?
如果说谁最希望能复刻实验,当然是张明浩自己了,但他发现实验缺少了一个‘想不到的的关键点’。
“或许是从未有过认知的领域……”
从未有有过认知,也就根本不可能想的到,复刻实验也不会成功。
现在朱炳坤、薛坤每天都做研究,他们不断改变变量,但因为没有理论支持,实验是否成功完全碰运气。
“即便是做出来,可能也和我在东港大学一样,无法复现第二次……”
这就是张明浩的判断。
当然,做实验还是有用处的,最少可以积累数据。
所以他没有劝阻。
他的生活依然非常规律,每天都是锻炼、学习和工作。
锻炼,效果非常明显。
身体评估数值又有了‘1’点增长,已经达到了‘64’点,看到了慢慢上涨到‘70’点的希望。
‘模糊视觉感知框架’也完成了搭建工作,也要开始往里面填充数据。
第一步完成,第二步‘填充数据’的目的,是把框架变成‘模型’。
就像是建一栋高楼,框架就是房子的钢结构框架。
在框架搭建好以后,就要开始填充水泥、砖石,建造出房子的整体外形,再进一步完善就可以住人,也就是涉及制造、应用了。
上午,张明浩到光学实验室找到了孙雯,交代了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检测三种纳微级透光或吸光颗粒,混合在一起的光线反射和传导率。”
“我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最好是十组以上。”
这个实验要求就很高了。
孙雯凝着眉头问道,“这需要高精度的设备,还需要特殊的材料,比如,金纳米材料,我们的经费上……”
不断实验,就会不断消耗经费。
学校划拨给张明浩的个人经费只有五十万,有二十几万都已经耗掉了。
如果再进行需求高的实验,经费会更快速的消耗,也许都用不了半个月,五十万就全都没了。
张明浩拧了拧眉,他也知道后续的实验会耗掉更多经费。
孙雯提到的金纳米材料非常昂贵,‘5-10’纳米的高纯度颗粒,每一克的采购价都需要两千元以上。
“不然……找企业拉赞助?”张明浩仔细思索着。
孙雯顿时摇头,“这个研究拉不到赞助,我之前找过很多企业,他们根本没兴趣。”
“别说企业了,学校和科学基金会都没兴趣,或者说,根本不看好,他们觉得我们的研究没意义。”
张明浩疑惑道,“我们现在是研究隐形技术,和原来不一样吧?”
“确实不一样,但是,没前景啊!”孙雯直白道,“谭主任都认为,我们连第一步的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都做不出来。”
“外面的企业会专门找评估,也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她说着直摇头。
“你说框架啊?”
张明浩摸了摸后脑勺,开口笑道,“孙教授,忘了和你说了,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我已经完成了。”
“现在是第二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