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测量者之册-《胜算之概率百分百》

  在另一本日记类的册子中,他了解到这位先行者的故事。此人名叫陈远,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位地质学家,专程来此寻找海洋化石。但与丁胜不同的是,陈远相信这些化石不仅仅是古生物遗迹,更是一种“大地记忆”的载体,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日记的最后几页字迹潦草,似乎是在某种激动或紧迫的状态下写就。陈远声称,这些化石的排列模式并非随机,而是遵循着一种复杂的数学规律,暗示着某种更大的宇宙真理。他写道:“我找到了答案,但代价是理解自己的渺小。”

  丁胜放下日记,目光落在那具遗骸上。陈远的尸骨已经部分破碎,但姿态安详,仿佛只是沉睡。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本小册子,丁胜小心地取过,发现其中满是复杂的公式和图表。

  在册子的最后一页,是一幅精细绘制的地图,标记了洞穴内化石层的分布模式。这些点线组成的图案,赫然是一个巨大的螺旋,与海螺的形状如出一辙。

  丁胜感到一阵战栗。他回想起自己的计算——钟形曲线、正态分布、标准差——所有这些数学工具引导他来到这里,似乎不仅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某种宿命的安排。

  他继续探查洞穴,发现岩壁上的化石确实呈现出一种有序的排列,而非随机分布。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洞穴深处,他发现了一些更加古老的遗迹,甚至可能追溯到地球形成的早期。

  丁胜在陈远的遗物中还找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是写给他从未谋面的儿子的。信中,陈远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科学的热忱,也透露了他对这次考察的担忧——他感觉有人在跟踪他,担心自己的发现会落入不当之人手中。

  “科技本身无所谓善恶,”陈远写道,“但使用科技的人却各有目的。我担心这些发现若被滥用,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这段话让丁胜陷入了沉思。他自己的研究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伦理困境?这些看似纯粹的科学发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深夜,丁胜在洞穴中建立了一个临时营地。他无法入睡,思绪万千。陈远的故事与自己的经历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地质学家,通过相似的数学方法,找到了同一处地点,这种巧合令人难以置信。

  他重新审视陈远的笔记,特别是那些关于化石排列模式的观察。在头灯的照射下,他注意到洞穴顶部有一些之前忽略的标记——那是一些刻画在岩石上的符号,似乎是某种古老的计数系统,远比海螺化石本身更为古老。

  “这不可能,”丁胜自言自语,“这些山脉的隆起发生在数百万年前,怎么可能有人类留下的标记?”除非——这些标记并非人类所为。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如果这些标记不是人类留下的,那么是谁?或者是“什么”?

  丁胜决定继续深入洞穴。在陈远遗骸后方,他注意到一条狭窄的通道,之前被岩石和尘土掩盖,不易察觉。他花费了一些时间清理通道,勉强挤了进去。

  通道后面是一个较小的洞穴,这里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洞壁上覆盖着发光的矿物,映照出满壁的海螺化石。但这些化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排列成复杂的几何图案——正是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形状。

  在洞穴中央,有一块平整的巨石,上面刻满了数学符号和公式。丁胜辨认出那是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公式,包括贝叶斯定理、中心极限定理,以及他最熟悉的正态分布方程。

  最令他震惊的是,在巨石的中心位置,刻着一行清晰的文字:

  “知者不见,见者不知。—— 测量者留”

  丁胜后退一步,感到一阵眩晕。这一切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这些刻字显然不是陈远所为,那么“测量者”是谁?是什么?

  他回想起自己研究的最初动机——那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发现,更是为了解答内心深处对秩序和模式的痴迷。从小时候起,他就对自然界中的规律性格外敏感——雪花的结构、树叶的排列、海岸线的形状——所有这些似乎都遵循着某种数学规律。

  而现在,在这个偏远高山的神秘的山洞中,他似乎找到了这种秩序的最纯粹表达。

  突然,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从洞穴深处传来,整个洞穴开始轻微震动。丁胜意识到危险,迅速收集了陈远的笔记和一些关键样本,准备撤离。

  当他即将离开内洞时,注意到巨石后方有一件他之前忽略的物品——一个金属制成的盒子,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书册,页页写着陌生的文字和画着图象。

  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丁胜将书册塞入背包,迅速向洞口移动。震动越来越强烈,小石块开始从洞顶坠落。他勉强通过狭窄的通道,回到主洞厅。

  就在他即将到达洞口时,一块巨石坠落,堵住了大部分出口。丁胜心中一惊,但仍保持冷静,带着大家寻找出路。他发现巨石与岩壁之间尚有一道缝隙,或许可以挤出去。他让林菀、李雪莉、达雅,先将其推过缝隙,然后把山姆的背包卸下来,助力他通过,最后自己艰难地挤过。岩石刮擦着他的防护服,留下一道道裂口。当他终于挣脱出来,重新呼吸到山间清冷的空气时,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油然而生。

  回头望去,洞穴入口已被完全封死。那个隐藏了数百万年地球历史的密室,再次被掩埋在了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