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国舅的“断腕”-《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当“钱万金”这个名字,和那“两成干股”的罪证,从太子李承乾的口中被轻描淡写地说出来时。

  整个格物院的讲堂,陷入了一种,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诡异的死寂。

  如果说,之前吴王李恪的指证,还只是停留在“政治构陷”的层面,尚有可以辩驳的余地。

  那么此刻,太子抛出的这个“经济问题”,则像一把烧红的刀,精准而又,无情地切开了,长孙无忌那看似光鲜的“宰相”外袍之下,早已腐烂流脓的……真实面目!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是人精。

  他们,瞬间就明白了。

  太子,他根本就没想过,要跟长孙无忌,去辩论什么“忠”与“奸”的大道理。

  他只是在用一个,最简单也最,无法被反驳的事实,来告诉所有人:

  你们看,这个满口“仁义道德”,自诩为“国之柱石”的赵国公。

  他,不干净。

  他的钱袋子,和那些被晋王殿下,血腥清洗的江南硕鼠,一样的肮脏。

  这才是最致命的“诛心”!

  它或许要不了长孙无忌的命。

  但它却足以将长孙无忌,数十年间,在朝堂之上,所建立起来的,那如同“道德圣人”一般的……人设,给彻底地击得粉碎!

  而长孙无忌本人,在听完李承乾那,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如刀的问话之后。

  他那张,一直强作镇定的脸,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龟裂。

  他的身体,晃了晃,险些站立不稳。

  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他怎么也想不到!

  太子,竟然会在暗中,将他的“钱袋子”,都调查得,如此一清二楚!

  他,更想不到!

  太子,竟然会如此不讲“政治规矩”!

  竟然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用这种近乎“市井无赖”的,查账的方式,来对他这个当朝国舅,进行人格羞辱!

  “殿下……”

  良久,长孙无忌,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干涩的字眼。

  “……此,乃是,污蔑!是奸人(指钱万金),为了脱罪,而对老臣的,恶意攀咬!”

  “……老臣,府中,确有一个‘长孙福’的管家。但此人,早已因手脚不洁,被老臣,逐出府去!其在外所作所为,皆与老臣无半点干系!”

  断腕!

  最果断,也最无情的,壮士断腕!

  在,铁证如山面前,长孙无忌,这位顶级的权谋家,立刻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他,毫不犹豫地,将那个跟随了自己数十年,为他敛聚了无数财富的“心腹管家”,给当做“弃子”,抛了出去!

  他,要用一个“家奴”的命,来保全他自己这个“主子”的清白。

  然而李承乾,似乎早就料到了,他会这么做。

  “哦?是吗?”

  李承乾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充满了“同情”的笑容。

  “……看来,舅父也是被这等恶奴,所蒙蔽了啊。”

  “……真是可悲,可叹。”

  李承乾,没有再去追究。

  他转过身,对着那早已吓得瘫软如泥的钱万金,和同样跪在地上,不敢动弹的苏州刺史张允年,淡淡地说道:

  “你们,都看到了吧?”

  “这,就是你们所依仗的,所谓的‘京城大人物’。”

  “在,大难临头之时,你们在他眼中,不过是可以,随时被抛弃的夜壶而已。”

  这番话,更是诛心!

  它,不仅是在羞辱长孙无忌。

  更是在,当众瓦解,所有依附于长孙无忌的那些“党羽”的……人心!

  它,是在告诉他们:

  ——看,这就是你们的好主子。今天,他可以为了自保,而抛弃一个,几十年的心腹。那明天,他是不是也可以,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将你们,所有的人,都一同抛弃掉?

  做完这一切,李承乾,才缓缓地,走回主审官之位。

  他,仿佛已经对这场“审判”,失去了所有的兴趣。

  对着高坐于观礼台之上的李世民,躬身一拜。

  “父皇。”

  “儿臣,累了。”

  “今日之事,纷纷扰扰,其背后盘根错节。早已非‘对错’二字,所能定论。”

  “儿臣,才疏学浅,不敢再妄加断言。”

  “所有‘人证’、‘物证’,皆在此处。”

  “至于此案,最终如何定夺。”

  “——还请,父皇圣断。”

  好一个,李承乾!

  好一招,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

  他将长孙无忌,捅得鲜血淋漓,体无完肤之后。

  却又在最关键的时刻,主动收手!

  将那最终的“审判权”,重新恭恭敬敬地,还给了李世民!

  将这个,最棘手也最得罪人的“难题”,再一次扔回到了,他父皇的面前!

  李世民,看着殿下那一片狼藉的,人心。

  看着,那个脸色煞白,却依旧强作镇定的长孙无忌。

  又看了看,那个一脸“恭顺”,仿佛真的只是在“为国查案”的……太子。

  他只觉得,自己的太阳穴,在突突直跳。

  他,知道。

  必须,要给这件事一个交代了。

  一个既能保全皇家颜面,又能安抚太子,还能稳住长孙无忌这位“国舅”的……交代。

  “……够了。”

  良久,李世民,才用一种,充满了疲惫的声音,开口了。

  “此事,朕已经都清楚了。”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到了,观礼台的前沿,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君王的口吻,下达了他最后的“判决”。

  “赵国公长孙无忌,身为百官之首,却治家不严,识人不明,致使家奴在外,狐假虎威,败坏朝纲!其罪在‘失察’!着,罚俸三年,于府中闭门思过三月!好好的,给朕读一读圣贤之书!”

  “吴王李恪,虽为人蒙蔽,然其挑起宗室之争,亦有大过。着收回其,所有参议政事之权,回王府安心当一个太平王爷便可!”

  “至于,晋王李治……”

  李世民的目光,在李治那,瞬间变得紧张的脸上,停留了片刻,最终还是化为了一声叹息。

  “……年少无知,不辨是非。着罚抄《孝经》百遍,禁足府中一月!”

  “而,太子承乾……”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大儿子,眼中闪过了一丝,极其复杂的,既有欣赏,又有无奈的神色。

  “在此案中,虽受了天大的委屈。但其行事亦有过于张扬,不顾大局之处。”

  “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此事,到此为止!”

  “日后,若再有人,敢以此事,兴风作浪,挑拨君臣,动摇国本……”

  李世民的眼中,杀机毕露!

  “……朕,必,诛其九族!”

  一场,惊天动地的“长安迷案”。

  就在,李世民这,看似“公正”,实则充满了“和稀泥”艺术的“最终判决”之下,落下了帷幕。

  没有人,是真正的胜利者。

  每一个人,似乎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惩罚”。

  长孙无忌,虽然,保住了性命和爵位,但其“道德金身”,已然破碎,威望大损。

  李恪和李治,也暂时地,失去了与太子争锋的资格。

  而李承乾,看似大获全胜,却也同样被父皇,以“功过相抵”的名义,敲打了一番。

  但,所有人都知道。

  真正的胜利者,只有一个。

  那就是那个,自始至终,都高高在上,掌控着一切的……皇帝,李世民。

  用一场“审判”,轻而易举地,就将太子,那已经快要“失控”的权势,和长孙无忌同样根深蒂固的“外戚”势力,都狠狠地,敲打了一遍。

  重新将长安的权力天平,拉回到了一个,他所希望看到的……微妙的“平衡”之上。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而,当这道圣旨,传到东宫时。

  李承乾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他没有丝毫的不满。

  因为,他也同样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