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精忠报国,守土有责-《寒门布衣天子》

  雁门关,傍晚的城头上。

  镇北侯、河北行营马步军都总管,定北军统帅杨华。

  看着关外、密密麻麻的契丹营帐,有些忧心忡忡。

  今年草原上,冬天遭遇寒潮,大雪下了很多天。

  冻死大批牛羊,致使很多牧民熬不过这个冬季。

  半个月前,契丹大汗耶律天德,

  亲率二十五万铁骑,兵分三路,南下劫掠大华朝。

  短短数天时间,就已经攻占了大华朝,

  在长城以北的大片领土。

  两个重镇,西部以大同为中心,东部则以幽州为中心。

  目前,幽州已经被契丹大将,耶律平光攻克。

  大同则被,耶律天德率领八万大军。

  团团包围,形势危如累暖。

  而契丹南院大王,耶律轸达则率领十二万大军。

  直扑雁门关。

  想趁大华朝廷,反应迟缓之际。

  一举攻克这个,在契丹人眼中,如扎在咽喉处的一根刺的雄关。

  雁门关一线,始终是大华朝。

  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对抗的前线阵地。

  “爹,今天已经是攻城第六天了,朝廷早已知悉,可后方粮草还没到!”

  定北军都指挥使,杨国定,有些不满的说道。

  “再派人,去河北州刺史赵大人处,就说现在军情十万火急,请他紧急支援粮草!”

  “我看,他就是故意拖延...”

  “不得胡说,现在需一致对外!”

  杨华打断了二郎杨国定的话。

  其实,他心里如明镜一般。

  他们老杨家,从先祖杨老令公开始。

  就有“精忠报国,守土有责”的家训。

  是谨守本份,从不参与朝廷党争、皇子夺嫡之类事。

  世代儿郎们,都一心替大华朝廷,镇守雁门关一线。

  杨家,已不知牺牲多少优秀儿郎。

  才立下,无数的汗马功劳。

  但自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杨家不仅受到,同为武将世家的人的暗算。

  如杨老令公,当年遭遇敌军埋伏。

  可近在咫尺的潘家先祖,率领大军就是按兵不动。

  眼睁睁的看着,杨家军全军覆没,杨老令公自杀身亡。

  最后皇帝追责下来,因潘家女儿是贵妃,正得宠之际。

  最后处罚,也仅仅是罚俸一年而已。

  至于那些文官们,私下给他们杨家,

  使绊子,拖后腿、诬陷造谣等小人行径,那就更不知多少了。

  “今晚,让守城儿郎们,轮流休息,明天还有大战...”

  杨华叮嘱身边的儿子们道。

  “爹,给七郎国昌的信,他应该快收到了,也不知...”

  四郎杨国辉在旁,轻声说道。

  “哎,也是为难他了...”

  ... ...

  刘天华在见到,邱莹莹平安归来后。

  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客栈那边,情况怎样?”

  “我去时,巡捕营的人,正在挨家调查。不过那小二也是义气...”

  “呵呵,这就叫好人有好报!”

  当天晚上。

  刘天华一行人,安心在李府别院住下。

  第二天,刘天华收拾停当。

  邱莹莹也打扮成,贴身丫环。

  两人正准备动身去,知府衙门。

  李安楠听闻,匆匆赶了过来。

  看见刘天华今天穿着。

  与昨天一身劲装,尽显侠义之风,截然不同。

  今天他身穿玄色直袍,头戴方巾,典型的文人打扮。

  本就俊朗挺拔的身材,更显得风流倜傥。

  “安楠妹子,找我有事?”

  “刘大哥,现在外面,到处都有人在抓你,你还要出去?”

  李安楠现在一看到刘天华,一颗芳心就跳的厉害。

  昨晚等他走走,她更是回味他说的每句话。

  一夜辗转反侧,都没睡好。

  但今早听李管家说,刘天华要出门,就连忙赶了过来。

  “没事!你没看到,我换了装束了吗?”

  刘天华说道,还故意打开,手中那把折扇。

  “想那些巡捕营的人,不会为难我这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吧?”

  “呵呵,刘大哥,你...”

  李安楠也被刘天华,幽默的样子,给逗笑了。

  他昨天可是力战四方。

  今天还说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

  随后她才想起。

  昨天刘天华聊天时,是提到过。

  这次来淮安府,好像就去知府衙门办事的。

  她也是关心则乱的。

  “反正刘大哥出门,一定要万分小心。要不我让李管家,调用几个可靠护卫,供你使用?”

  “不用,不用、人多眼杂! 就这样低调才好!”

  李天华连忙安慰道。

  在李安楠关心的眼神中,走出李家别院。

  “公子,看那李小姐芳心,已飞过来了...”

  邱莹莹在一旁,忍不住,有些醋味打趣道。

  “可别瞎说,注意留意四周情况!”

  刘天华心中一颤,岔开话题道。

  .......

  知府衙门内。

  杨国昌看到四哥,代父亲写的来信。

  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们杨家儿郎,在前线国家流血又流汗。

  可朝廷里。

  很多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只想着吃拿卡要,处处掣肘。

  现在契丹二十五万大军。

  兵峰已至长城一线。

  猛攻雁门关多天,形势非常危急。

  可皇帝,和朝廷那些大佬们。

  好像并不着急调集粮草,派出援军。

  在京城开封。

  仍是夜夜笙歌,歌舞升平。

  在他们心中。

  反正每次契丹进犯大华朝。

  都有杨家定北军。

  在雁门关一线守住。

  反正每次都打不进来,他们根本不用当心。

  而每次杨家军报,说形势危急。

  他们也想当然的认为,

  这只是杨家,为了多要军费和粮草,多捞钱,估计夸大之词而已。

  所以那些调用粮草、兵器等官员,都是公开索贿,雁过拔毛。

  而杨国昌却是知道。

  杨家每次为了守住雁门关,保护关内百姓。

  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损失。

  到他这一代,他上面的六个哥哥。

  其中大哥杨国平,三哥杨国光,六哥杨国隆。

  就都已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了。

  但杨家得来的,却是满肚子的委屈和心酸...

  这次四哥来信,也是让他想办法。

  自筹些资金,帮忙采购一批将士们御寒的衣物等。

  因为朝廷一直克扣粮饷。

  且对武将们管控也比较严格,所以兵器、铠甲等敏感物资,

  尽量把一些旧的,破损的兵器,回炉重新修补或打造下,勉强使用。

  但今年北方天气太冷。

  定北军将士们,因缺少御寒衣服,已造成很多士兵冻伤了。

  “哎,替朝廷打仗! 还要我们杨家,倒贴财物!这说出去,谁信?”

  杨国昌读完信,不禁有些气恼道。

  他进入文官系统以来。

  真是目睹太多,朝廷上下,那些大佬们,阴暗和自私的一面了。

  他有时忍不住想。

  要不是杨家拼死抵抗,而让那些契丹大军杀进雁门关。

  那位于山西的太原城,肯定不保。

  而太原是京师门户,太原一失,那京城肯定就危险了。

  到那时。

  朝廷上下,那些大佬们,还会敢如此,对待他们杨家吗?

  到那时,他们再向朝廷提一些要求、

  就会顺利很多了吧...

  当然,杨国昌也只敢,私下在脑海想一下。

  按杨家儿郎的秉性,除非都已战死沙场,

  否则绝不会让那些契丹人,跨进长城,入侵中原的。

  “老爷,外面有位自称,桃源县刘天华求见!”

  一位门房管事,匆匆前来汇报道。

  “哦,带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