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汤的清甜还在舌尖打转,张婶家院子里的老藤椅被晚风拂得轻轻摇晃。雪团蜷在林夕腿上,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过她的手背,远处巷口传来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混着陈老板杂货店收音机里的戏曲声,把夏夜的银杏巷衬得格外热闹。
“听说下周有个作家要来巷里住,” 张婶一边给大家续着凉茶,一边说,“就是之前给你画展写评论的那个苏曼,王奶奶跟我说的,她已经把民宿的房间留好了。”
林夕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之前在画展留言册上看到的名字。苏曼的评论写得格外细腻,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银杏巷生活的向往,还特意在末尾留了联系方式,说希望有机会能来实地走走。
“真的吗?” 林夕有些惊喜,“她要是来了,我可以带她逛逛巷里,给她讲讲画里没来得及写的故事。”
李爷爷放下手里的蒲扇,笑着说:“那可太好了。苏作家文笔好,要是能把咱们银杏巷写进书里,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晨光给林夕递了块切好的西瓜:“刚好下周我休年假,可以陪你们一起逛,帮你们拍些照片,说不定还能给苏作家当素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夜色渐渐深了。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林夕抱着雪团,和晨光一起往画室走,心里满是期待 —— 她好奇这位能读懂画里温暖的作家,会如何看待真实的银杏巷。
转眼到了苏曼来的那天。上午十点多,林夕正在画室整理画稿,就听见巷口传来王奶奶的声音。她连忙放下画笔跑出去,只见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人站在王奶奶身边,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帆布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正是苏曼。
“林小姐,终于见到你了!” 苏曼看到林夕,热情地走过来,“你的画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觉得特别温暖,早就想来银杏巷看看了。”
林夕笑着握住她的手:“欢迎你,苏老师。我也是,特别期待能和你聊聊。”
晨光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刚从陈老板那里买的酸梅汤:“苏老师,一路辛苦,先喝点酸梅汤解解暑吧。”
苏曼接过酸梅汤,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酸梅汤真好喝,比我在城里买的还地道。”
王奶奶笑着说:“这是陈老板自己熬的,用的是巷里老槐树的花蜜,酸甜刚好。你们先聊着,我去把房间收拾好。”
林夕带着苏曼往巷里走,一边走一边给她介绍:“这边是张婶家,她做的饺子特别好吃,晚上可以去她家蹭饭;那边是李爷爷家,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会教游客写字;前面就是陈老板的杂货店,巷里人缺什么都去他那里买,他还会给大家留着新鲜的蔬菜水果。”
苏曼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些什么,偶尔还会停下来,对着巷里的老房子、老槐树拍照。“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舒服,” 她感慨道,“没有城市的喧嚣,连风都是温柔的,难怪你能画出那么温暖的画。”
走到巷口的老银杏树下,苏曼停下脚步,抬头看着枝繁叶茂的树冠:“这就是你画里的那棵老银杏树吧?夏天看着真凉快,秋天的时候,肯定满巷都是金黄的银杏叶,一定特别美。”
“是啊,” 林夕点点头,“去年秋天,我就是在这棵树下写生,才慢慢找到创作《银杏巷四季》的灵感。那时候孩子们围着我看画画,陈老板给我送酸梅汤,张婶给我送刚煮好的粥,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温暖。”
苏曼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这些细节都特别好,” 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实的生活才最打动人,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
中午,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还邀请了李爷爷和陈老板一起。苏曼尝了一口张婶做的糖醋排骨,忍不住称赞:“张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这排骨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来,我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饭桌上,苏曼跟大家聊起自己的写作经历,还问了很多关于银杏巷的故事。李爷爷给她讲了老银杏树的传说,说这棵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银杏巷的变迁;陈老板跟她聊起巷里的趣事,说有一次孩子们在巷里放风筝,风筝挂在了老槐树上,还是他搬着梯子爬上去取下来的;张婶则跟她聊起巷里的邻居,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苏曼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一直没停过。“你们的故事太珍贵了,” 她感慨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失去了这种人情味,而银杏巷还保留着,这太难得了。”
下午,林夕和晨光带着苏曼去了美术馆。此时《银杏巷四季》系列画作还在美术馆的常设展区展出,不少观众正围在画前讨论。苏曼走到画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里的细节拍照。
“你看这幅《银杏巷之春》,” 苏曼指着画里的炊烟,对林夕说,“你把炊烟画得特别柔和,好像能让人闻到饭菜的香味。还有这棵柳树,枝条的弧度特别自然,一看就是观察了很久。”
林夕笑着说:“其实我每天都会在巷里观察这些细节,比如春天柳枝抽芽的样子,夏天老槐树的影子,秋天银杏叶飘落的轨迹,冬天雪花落在红灯笼上的样子。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都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
晨光在一旁补充道:“她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会在同一个地方待上一整天。有一次为了画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耍的场景,她在树下蹲了好几天,把孩子们的动作、表情都记在本子上。”
苏曼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致观察。”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你的画里藏着你对银杏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骗不了人的,所以才能打动这么多人。”
从美术馆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张婶家的院子里传来了收音机里的戏曲声,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围了几个下棋的老人,孩子们在巷里追逐打闹,整个巷子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苏曼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对着巷里的景象拍了张照片:“我要把这张照片当成手机壁纸,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银杏巷的夜晚。” 她顿了顿,又说:“明天我想早点起,去看看银杏巷的清晨,听说张婶早上会煮豆浆,我想尝尝。”
“没问题,” 林夕笑着说,“明天我叫你一起,咱们去张婶家喝热豆浆,还能看看巷里的晨雾,特别美。”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准时来到苏曼住的民宿门口。苏曼已经收拾好了,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相机,脸上满是期待。三人一起往张婶家走,此时巷里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晨雾,老槐树的影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张婶家的烟囱里冒出了浅白的炊烟,偶尔能听到几声鸡鸣,整个巷子都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太美了,” 苏曼忍不住感叹,“这种晨雾里的银杏巷,比画里还要好看。” 她一边走,一边用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到了张婶家,张婶已经把豆浆煮好了,还做了一些刚出锅的油条。“快坐,快坐,” 张婶热情地招呼他们,“豆浆还热着,油条刚炸好,赶紧尝尝。”
苏曼喝了一口热豆浆,又咬了一口油条,满足地说:“这才是清晨该有的味道,比我在城里吃的早餐好吃多了。”
吃过早餐,林夕带着苏曼去了自己的画室。画室里挂满了她的画稿,有银杏巷的四季景色,有巷里邻居的肖像,还有一些没完成的素描。苏曼走到画稿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稿上的细节提问。
“这幅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吧?” 苏曼指着一幅素描,对林夕说,“我昨天见过他,他还跟我分享了他做的银杏叶书签。”
林夕点点头:“是啊,豆豆特别可爱,每次我写生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着,还会给我递画笔。我觉得他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就把他画进了画里。”
苏曼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孩子,是巷里最灵动的风景,他们的笑容里,藏着生活最纯粹的美好。”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我想写一个关于银杏巷孩子的故事,你觉得怎么样?就写他们在巷里的生活,比如春天捡柳枝,夏天追蝴蝶,秋天捡银杏叶,冬天堆雪人。”
“这个想法特别好,” 林夕笑着说,“孩子们在巷里的生活特别丰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写。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比如豆豆去年冬天堆雪人,把雪团的毛线帽戴在雪人头上,结果雪团生气了,一整天都不理他。”
苏曼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故事太可爱了,一定要写进书里。”
接下来的几天,苏曼每天都会在巷里逛,和邻居们聊天,收集写作素材。她会跟着张婶去巷尾的菜园摘菜,听张婶讲种菜的技巧;会坐在李爷爷的院子里,看李爷爷写毛笔字,听李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会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帮忙,听陈老板讲巷里的趣事;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巷里玩耍,陪他们捡银杏叶、放风筝。
林夕和晨光也经常陪着苏曼,有时候会带她去一些巷里的隐秘角落,比如巷尾的小溪,夏天的时候溪水清澈,孩子们会在那里捉小鱼;比如老槐树下的石桌,秋天的时候,大家会在那里晒银杏叶;比如李爷爷家的屋顶,冬天的时候,能看到整个银杏巷的雪景。
苏曼对这些地方格外感兴趣,每次都会拿出相机拍照,还会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这些地方虽然不起眼,但都藏着银杏巷的故事,” 她说,“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银杏巷。”
有一天下午,巷里突然下起了大雨。苏曼正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躲雨,看到张婶冒雨往巷尾跑,连忙问陈老板:“张婶这是去干什么啊?这么大的雨,太危险了。”
陈老板叹了口气,说:“巷尾的王爷爷身体不好,儿女都在外地,张婶怕他下雨天不方便,每次下雨都会去看看他,给她送些吃的。”
苏曼听了,心里很感动,连忙拿起伞,对陈老板说:“我跟张婶一起去,说不定能帮上忙。”
她跟着张婶来到王爷爷家,只见王爷爷正坐在门口,看着外面的雨发愁。张婶连忙走过去,把手里的菜递给王爷爷:“王大哥,我给你送了些菜和馒头,你这几天就别出门了,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说。”
王爷爷感动地说:“小张啊,真是太谢谢你了,每次下雨你都来看我,比我儿女还贴心。”
苏曼在一旁看着,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她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温暖,藏在邻里之间的互相照顾里,这种温暖,比亲情更无私,比爱情更长久。”
雨停后,苏曼和张婶一起回了巷里。路上,苏曼对张婶说:“张婶,您真是个好人,这么关心王爷爷。”
张婶笑着说:“都是街坊邻居,互相照顾是应该的。咱们巷里的人都是这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
苏曼点点头,心里对银杏巷的感情又深了一层。她觉得,银杏巷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 这里的人虽然平凡,但都有着一颗善良、温暖的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小巷,守护着彼此。
转眼间,苏曼在银杏巷已经住了半个月。她的写作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也该离开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邀请了巷里的邻居,为苏曼送行。
饭桌上,苏曼举起酒杯,对大家说:“谢谢大家这半个月来对我的照顾,我在银杏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快乐。我一定会把银杏巷的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好的地方。”
张婶笑着说:“苏作家,以后常来啊,咱们银杏巷永远欢迎你。”
李爷爷也说:“等你的书出版了,一定要给我们送几本,我们也想看看你笔下的银杏巷。”
陈老板递给苏曼一个包装好的盒子:“这是我给你装的酸梅汤和一些银杏叶书签,你在路上喝,也可以送给朋友。”
孩子们也围了过来,把自己做的银杏叶标本送给苏曼:“苏姐姐,这是我们给你做的标本,你要记得我们啊。”
苏曼接过大家送的礼物,眼眶有些湿润:“谢谢大家,我一定会记得银杏巷,记得大家。等我的书出版了,我一定第一时间来告诉大家。”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送苏曼去公交站。苏曼手里提着一个装满礼物的袋子,脸上满是不舍。“我会经常来的,” 她对林夕和晨光说,“下次来,我要带着我的书,给大家签名。”
林夕笑着说:“我们等着你的书,也等着你回来。”
公交车缓缓驶来,苏曼踏上公交车,对着林夕和晨光挥手:“再见,我会想你们的!”
林夕和晨光也挥手告别,看着公交车渐渐远去,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处。
“她一定会写出一本好书的,” 晨光握住林夕的手,轻声说。
林夕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相信,苏曼的书一定会让更多人知道银杏巷,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里的温暖和美好。
回到巷里,张婶正在院子里晒衣服,看到他们,笑着问:“苏作家走了吗?”
“走了,” 林夕说,“她说会经常来,还会带着她的书给大家签名。”
张婶笑着说:“那就好,我还等着看她写的书呢。”
李爷爷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刚写好的书法作品:“小夕,我写了幅‘巷暖情深’,你帮我送给苏作家吧,算是咱们银杏巷给她的礼物。”
林夕接过书法作品,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您李爷爷,我一定想办法交给苏曼。”
接下来的日子,银杏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林夕每天都会在巷里写生,收集创作素材,偶尔会收到苏曼发来的消息,跟她分享写作的进展。晨光也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天下班都会陪着林夕在巷里散步,听她讲当天的创作想法。
张婶还是每天早上会煮豆浆,给邻居们送些刚做好的饭菜;李爷爷还是每天坐在院子里写毛笔字,教游客写字;陈老板还是每天守着他的杂货店,给邻居们留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孩子们还是每天在巷里追逐打闹,给巷里带来欢声笑语。
转眼到了秋天,银杏巷的银杏叶又黄了。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巷口,像一条金色的地毯。林夕正在巷口写生,忽然收到了苏曼发来的消息,里面是一张书的封面照片,书名是《银杏巷的故事》,封面上画着一棵老银杏树,树下有几个孩子在捡银杏叶,旁边还有张婶家的院子和陈老板的杂货店。
“我的书出版了!” 苏曼在消息里写道,“下周我会来银杏巷,给大家送书,顺便看看银杏巷的秋天。”
林夕看着消息,心里满是开心。她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婶、李爷爷和陈老板,大家都特别高兴,盼着苏曼早点来。
一周后,苏曼如约来到了银杏巷。她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书的箱子,脸上满是笑容。“我来给大家送书了!” 她笑着说。
张婶、李爷爷、陈老板和孩子们都围了过来,苏曼拿出书,一一递给大家,还在书的扉页上签了名。
“张婶,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给王爷爷送菜的故事。”
“李爷爷,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教我写毛笔字的故事。”
“陈老板,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熬酸梅汤的故事。”
“豆豆,这是给你的书,里面写了你给雪团戴毛线帽的故事。”
大家接过书,都特别开心,迫不及待地翻开看了起来。张婶看到书里写自己的故事,忍不住笑了起来:“苏作家,你把我写得太好了。”
李爷爷也笑着说:“
“听说下周有个作家要来巷里住,” 张婶一边给大家续着凉茶,一边说,“就是之前给你画展写评论的那个苏曼,王奶奶跟我说的,她已经把民宿的房间留好了。”
林夕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之前在画展留言册上看到的名字。苏曼的评论写得格外细腻,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银杏巷生活的向往,还特意在末尾留了联系方式,说希望有机会能来实地走走。
“真的吗?” 林夕有些惊喜,“她要是来了,我可以带她逛逛巷里,给她讲讲画里没来得及写的故事。”
李爷爷放下手里的蒲扇,笑着说:“那可太好了。苏作家文笔好,要是能把咱们银杏巷写进书里,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晨光给林夕递了块切好的西瓜:“刚好下周我休年假,可以陪你们一起逛,帮你们拍些照片,说不定还能给苏作家当素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夜色渐渐深了。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路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林夕抱着雪团,和晨光一起往画室走,心里满是期待 —— 她好奇这位能读懂画里温暖的作家,会如何看待真实的银杏巷。
转眼到了苏曼来的那天。上午十点多,林夕正在画室整理画稿,就听见巷口传来王奶奶的声音。她连忙放下画笔跑出去,只见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人站在王奶奶身边,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帆布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正是苏曼。
“林小姐,终于见到你了!” 苏曼看到林夕,热情地走过来,“你的画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觉得特别温暖,早就想来银杏巷看看了。”
林夕笑着握住她的手:“欢迎你,苏老师。我也是,特别期待能和你聊聊。”
晨光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刚从陈老板那里买的酸梅汤:“苏老师,一路辛苦,先喝点酸梅汤解解暑吧。”
苏曼接过酸梅汤,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酸梅汤真好喝,比我在城里买的还地道。”
王奶奶笑着说:“这是陈老板自己熬的,用的是巷里老槐树的花蜜,酸甜刚好。你们先聊着,我去把房间收拾好。”
林夕带着苏曼往巷里走,一边走一边给她介绍:“这边是张婶家,她做的饺子特别好吃,晚上可以去她家蹭饭;那边是李爷爷家,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还会教游客写字;前面就是陈老板的杂货店,巷里人缺什么都去他那里买,他还会给大家留着新鲜的蔬菜水果。”
苏曼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些什么,偶尔还会停下来,对着巷里的老房子、老槐树拍照。“这里比我想象中还要舒服,” 她感慨道,“没有城市的喧嚣,连风都是温柔的,难怪你能画出那么温暖的画。”
走到巷口的老银杏树下,苏曼停下脚步,抬头看着枝繁叶茂的树冠:“这就是你画里的那棵老银杏树吧?夏天看着真凉快,秋天的时候,肯定满巷都是金黄的银杏叶,一定特别美。”
“是啊,” 林夕点点头,“去年秋天,我就是在这棵树下写生,才慢慢找到创作《银杏巷四季》的灵感。那时候孩子们围着我看画画,陈老板给我送酸梅汤,张婶给我送刚煮好的粥,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特别温暖。”
苏曼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写着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这些细节都特别好,” 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实的生活才最打动人,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
中午,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还邀请了李爷爷和陈老板一起。苏曼尝了一口张婶做的糖醋排骨,忍不住称赞:“张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吧!这排骨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常来,我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饭桌上,苏曼跟大家聊起自己的写作经历,还问了很多关于银杏巷的故事。李爷爷给她讲了老银杏树的传说,说这棵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银杏巷的变迁;陈老板跟她聊起巷里的趣事,说有一次孩子们在巷里放风筝,风筝挂在了老槐树上,还是他搬着梯子爬上去取下来的;张婶则跟她聊起巷里的邻居,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苏曼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一直没停过。“你们的故事太珍贵了,” 她感慨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失去了这种人情味,而银杏巷还保留着,这太难得了。”
下午,林夕和晨光带着苏曼去了美术馆。此时《银杏巷四季》系列画作还在美术馆的常设展区展出,不少观众正围在画前讨论。苏曼走到画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里的细节拍照。
“你看这幅《银杏巷之春》,” 苏曼指着画里的炊烟,对林夕说,“你把炊烟画得特别柔和,好像能让人闻到饭菜的香味。还有这棵柳树,枝条的弧度特别自然,一看就是观察了很久。”
林夕笑着说:“其实我每天都会在巷里观察这些细节,比如春天柳枝抽芽的样子,夏天老槐树的影子,秋天银杏叶飘落的轨迹,冬天雪花落在红灯笼上的样子。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都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
晨光在一旁补充道:“她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会在同一个地方待上一整天。有一次为了画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耍的场景,她在树下蹲了好几天,把孩子们的动作、表情都记在本子上。”
苏曼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致观察。”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你的画里藏着你对银杏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骗不了人的,所以才能打动这么多人。”
从美术馆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张婶家的院子里传来了收音机里的戏曲声,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围了几个下棋的老人,孩子们在巷里追逐打闹,整个巷子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苏曼停下脚步,拿出手机,对着巷里的景象拍了张照片:“我要把这张照片当成手机壁纸,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银杏巷的夜晚。” 她顿了顿,又说:“明天我想早点起,去看看银杏巷的清晨,听说张婶早上会煮豆浆,我想尝尝。”
“没问题,” 林夕笑着说,“明天我叫你一起,咱们去张婶家喝热豆浆,还能看看巷里的晨雾,特别美。”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准时来到苏曼住的民宿门口。苏曼已经收拾好了,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相机,脸上满是期待。三人一起往张婶家走,此时巷里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晨雾,老槐树的影子在雾中若隐若现,张婶家的烟囱里冒出了浅白的炊烟,偶尔能听到几声鸡鸣,整个巷子都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太美了,” 苏曼忍不住感叹,“这种晨雾里的银杏巷,比画里还要好看。” 她一边走,一边用相机拍下眼前的景象,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到了张婶家,张婶已经把豆浆煮好了,还做了一些刚出锅的油条。“快坐,快坐,” 张婶热情地招呼他们,“豆浆还热着,油条刚炸好,赶紧尝尝。”
苏曼喝了一口热豆浆,又咬了一口油条,满足地说:“这才是清晨该有的味道,比我在城里吃的早餐好吃多了。”
吃过早餐,林夕带着苏曼去了自己的画室。画室里挂满了她的画稿,有银杏巷的四季景色,有巷里邻居的肖像,还有一些没完成的素描。苏曼走到画稿前,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画,时不时停下来,对着画稿上的细节提问。
“这幅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吧?” 苏曼指着一幅素描,对林夕说,“我昨天见过他,他还跟我分享了他做的银杏叶书签。”
林夕点点头:“是啊,豆豆特别可爱,每次我写生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着,还会给我递画笔。我觉得他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就把他画进了画里。”
苏曼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孩子,是巷里最灵动的风景,他们的笑容里,藏着生活最纯粹的美好。” 她抬起头,对林夕说:“我想写一个关于银杏巷孩子的故事,你觉得怎么样?就写他们在巷里的生活,比如春天捡柳枝,夏天追蝴蝶,秋天捡银杏叶,冬天堆雪人。”
“这个想法特别好,” 林夕笑着说,“孩子们在巷里的生活特别丰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写。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素材,比如豆豆去年冬天堆雪人,把雪团的毛线帽戴在雪人头上,结果雪团生气了,一整天都不理他。”
苏曼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故事太可爱了,一定要写进书里。”
接下来的几天,苏曼每天都会在巷里逛,和邻居们聊天,收集写作素材。她会跟着张婶去巷尾的菜园摘菜,听张婶讲种菜的技巧;会坐在李爷爷的院子里,看李爷爷写毛笔字,听李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会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帮忙,听陈老板讲巷里的趣事;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巷里玩耍,陪他们捡银杏叶、放风筝。
林夕和晨光也经常陪着苏曼,有时候会带她去一些巷里的隐秘角落,比如巷尾的小溪,夏天的时候溪水清澈,孩子们会在那里捉小鱼;比如老槐树下的石桌,秋天的时候,大家会在那里晒银杏叶;比如李爷爷家的屋顶,冬天的时候,能看到整个银杏巷的雪景。
苏曼对这些地方格外感兴趣,每次都会拿出相机拍照,还会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这些地方虽然不起眼,但都藏着银杏巷的故事,” 她说,“我想把这些都写进书里,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银杏巷。”
有一天下午,巷里突然下起了大雨。苏曼正在陈老板的杂货店里躲雨,看到张婶冒雨往巷尾跑,连忙问陈老板:“张婶这是去干什么啊?这么大的雨,太危险了。”
陈老板叹了口气,说:“巷尾的王爷爷身体不好,儿女都在外地,张婶怕他下雨天不方便,每次下雨都会去看看他,给她送些吃的。”
苏曼听了,心里很感动,连忙拿起伞,对陈老板说:“我跟张婶一起去,说不定能帮上忙。”
她跟着张婶来到王爷爷家,只见王爷爷正坐在门口,看着外面的雨发愁。张婶连忙走过去,把手里的菜递给王爷爷:“王大哥,我给你送了些菜和馒头,你这几天就别出门了,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说。”
王爷爷感动地说:“小张啊,真是太谢谢你了,每次下雨你都来看我,比我儿女还贴心。”
苏曼在一旁看着,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她在笔记本上写下:“银杏巷的温暖,藏在邻里之间的互相照顾里,这种温暖,比亲情更无私,比爱情更长久。”
雨停后,苏曼和张婶一起回了巷里。路上,苏曼对张婶说:“张婶,您真是个好人,这么关心王爷爷。”
张婶笑着说:“都是街坊邻居,互相照顾是应该的。咱们巷里的人都是这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
苏曼点点头,心里对银杏巷的感情又深了一层。她觉得,银杏巷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 这里的人虽然平凡,但都有着一颗善良、温暖的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小巷,守护着彼此。
转眼间,苏曼在银杏巷已经住了半个月。她的写作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也该离开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张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邀请了巷里的邻居,为苏曼送行。
饭桌上,苏曼举起酒杯,对大家说:“谢谢大家这半个月来对我的照顾,我在银杏巷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快乐。我一定会把银杏巷的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好的地方。”
张婶笑着说:“苏作家,以后常来啊,咱们银杏巷永远欢迎你。”
李爷爷也说:“等你的书出版了,一定要给我们送几本,我们也想看看你笔下的银杏巷。”
陈老板递给苏曼一个包装好的盒子:“这是我给你装的酸梅汤和一些银杏叶书签,你在路上喝,也可以送给朋友。”
孩子们也围了过来,把自己做的银杏叶标本送给苏曼:“苏姐姐,这是我们给你做的标本,你要记得我们啊。”
苏曼接过大家送的礼物,眼眶有些湿润:“谢谢大家,我一定会记得银杏巷,记得大家。等我的书出版了,我一定第一时间来告诉大家。”
第二天一早,林夕和晨光送苏曼去公交站。苏曼手里提着一个装满礼物的袋子,脸上满是不舍。“我会经常来的,” 她对林夕和晨光说,“下次来,我要带着我的书,给大家签名。”
林夕笑着说:“我们等着你的书,也等着你回来。”
公交车缓缓驶来,苏曼踏上公交车,对着林夕和晨光挥手:“再见,我会想你们的!”
林夕和晨光也挥手告别,看着公交车渐渐远去,消失在巷口的拐角处。
“她一定会写出一本好书的,” 晨光握住林夕的手,轻声说。
林夕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相信,苏曼的书一定会让更多人知道银杏巷,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里的温暖和美好。
回到巷里,张婶正在院子里晒衣服,看到他们,笑着问:“苏作家走了吗?”
“走了,” 林夕说,“她说会经常来,还会带着她的书给大家签名。”
张婶笑着说:“那就好,我还等着看她写的书呢。”
李爷爷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刚写好的书法作品:“小夕,我写了幅‘巷暖情深’,你帮我送给苏作家吧,算是咱们银杏巷给她的礼物。”
林夕接过书法作品,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您李爷爷,我一定想办法交给苏曼。”
接下来的日子,银杏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林夕每天都会在巷里写生,收集创作素材,偶尔会收到苏曼发来的消息,跟她分享写作的进展。晨光也回到了工作岗位,每天下班都会陪着林夕在巷里散步,听她讲当天的创作想法。
张婶还是每天早上会煮豆浆,给邻居们送些刚做好的饭菜;李爷爷还是每天坐在院子里写毛笔字,教游客写字;陈老板还是每天守着他的杂货店,给邻居们留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孩子们还是每天在巷里追逐打闹,给巷里带来欢声笑语。
转眼到了秋天,银杏巷的银杏叶又黄了。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巷口,像一条金色的地毯。林夕正在巷口写生,忽然收到了苏曼发来的消息,里面是一张书的封面照片,书名是《银杏巷的故事》,封面上画着一棵老银杏树,树下有几个孩子在捡银杏叶,旁边还有张婶家的院子和陈老板的杂货店。
“我的书出版了!” 苏曼在消息里写道,“下周我会来银杏巷,给大家送书,顺便看看银杏巷的秋天。”
林夕看着消息,心里满是开心。她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婶、李爷爷和陈老板,大家都特别高兴,盼着苏曼早点来。
一周后,苏曼如约来到了银杏巷。她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书的箱子,脸上满是笑容。“我来给大家送书了!” 她笑着说。
张婶、李爷爷、陈老板和孩子们都围了过来,苏曼拿出书,一一递给大家,还在书的扉页上签了名。
“张婶,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给王爷爷送菜的故事。”
“李爷爷,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教我写毛笔字的故事。”
“陈老板,这是给您的书,里面写了您熬酸梅汤的故事。”
“豆豆,这是给你的书,里面写了你给雪团戴毛线帽的故事。”
大家接过书,都特别开心,迫不及待地翻开看了起来。张婶看到书里写自己的故事,忍不住笑了起来:“苏作家,你把我写得太好了。”
李爷爷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