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最后一场雪落尽时,银杏巷的红灯笼还挂在巷口的老槐树上,被雪衬得愈发红艳。张婶踩着梯子,把新剪的 “福” 字贴在门框上,抬头看见林夕背着画架往巷尾走,便笑着喊:“小夕,这大冷天的,又去写生啊?”
林夕停下脚步,举起手里的素描本晃了晃:“想把雪化时的巷景画下来,等春天书画节的时候,刚好能和苏老师的书配在一起。” 她顿了顿,又说,“您家的腊梅开了,我想画进画里,香得很。”
张婶笑得眉眼弯弯:“画!尽管画!等会儿我给你摘两枝,插在你画室的花瓶里,看着也舒心。”
林夕谢过张婶,往巷尾走。雪水顺着青石板路的缝隙往下渗,在路面晕开浅浅的水痕。巷尾的腊梅树开满了花苞,几朵早开的花瓣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凑近能闻到清冽的香气。她蹲在画架前,笔尖轻轻勾勒着梅枝的弧度,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 是晨光,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
“刚去陈叔那儿拿了热乎的红薯粥,” 晨光把保温桶放在石凳上,帮她拢了拢围巾,“别冻着了,画一会儿就喝点粥暖暖身子。”
林夕点点头,接过粥碗。热粥的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口,她看着晨光帮自己调整画架的角度,忽然说:“等书画节开始,咱们在腊梅树这儿也摆个小摊子吧?放几张画,再摆上苏老师的书,让游客能在这儿看书、赏梅。”
“好啊,” 晨光笑着说,“还可以让陈叔在这儿摆个小炉子,煮点热乎的酸梅汤,冬天喝着也舒服。”
两人正说着,巷口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林夕抬头望去,只见豆豆带着几个孩子,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灯笼,正往这边跑。“林姐姐!你看我们做的灯笼!” 豆豆举着一个画着雪团的灯笼,兴奋地说,“明年书画节,我们就挂在巷里,肯定特别好看!”
林夕接过灯笼,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案 —— 雪团戴着红色的小帽子,蹲在银杏树下,旁边还写着 “银杏巷” 三个字,歪歪扭扭的,却格外可爱。“真好看,” 她笑着说,“等春天来了,咱们把灯笼都挂满巷,让整个银杏巷都亮堂堂的。”
孩子们欢呼着跑开,继续去做新的灯笼。林夕看着他们的背影,低头在画纸上添了几笔 —— 腊梅树下,几个孩子举着灯笼奔跑,雪水在他们脚边溅起小小的水花。晨光坐在一旁,看着她画画的样子,手里的相机悄悄按下了快门。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初春。巷里的柳树抽出了新芽,张婶家院子里的桃花也冒出了花苞,李爷爷在老槐树下种的青菜绿油油的,整个银杏巷都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书画节的筹备也进入了尾声。张婶把晒干的桂花磨成粉,准备做桂花糕和桂花酒;李爷爷写了上百张红纸条,上面都是苏曼书里的句子,比如 “银杏叶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杂货店的酸梅汤里,藏着整个夏天的凉”;陈老板做了很多手工小玩意儿,有印着林夕画作的书签,有刻着银杏巷名字的钥匙扣,还有装着干花的玻璃瓶;孩子们则把做好的灯笼都挂在了巷里的树枝上,五颜六色的,远远看去像一串彩色的星星。
林夕和晨光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把这几个月画的新画都装裱好,有 “腊梅映雪”“孩子们做灯笼”“李爷爷写书法”,还有 “陈老板熬酸梅汤”,一共二十多幅,准备挂在巷里的墙上。晨光还在巷口搭了一个小舞台,准备让李爷爷在书画节当天现场写书法,让孩子们表演节目。
苏曼也如约而至。她来的那天,巷里的邻居们都去巷口接她。苏曼手里提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她的书和一些文创产品 —— 印着书里句子的笔记本,画着银杏巷场景的明信片,还有用银杏叶做的书签。
“苏老师!” 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跟她讲筹备书画节的趣事。苏曼蹲下身,笑着听他们说,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些什么,眼里满是欢喜。
张婶拉着苏曼的手,往家里走:“快进屋,我给你煮了桃花茶,刚摘的桃花,香得很。”
李爷爷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幅刚写好的书法:“苏作家,你看我写的‘书画满巷’,怎么样?明天就挂在巷口的舞台上。”
苏曼接过书法,仔细看着,连连称赞:“李爷爷的字还是这么有劲儿,挂在舞台上,肯定特别气派。”
接下来的一天,大家一起做最后的准备。林夕和苏曼把画挂在巷里的墙上,每幅画下面都贴一张小纸条,写着画里的故事;晨光和陈老板把小舞台布置好,放上桌子和椅子,还在周围摆上了盆栽;张婶和孩子们把桂花糕、桃花茶放在巷里的石桌上,供游客品尝;李爷爷则把写好的红纸条贴在灯笼上,让整个巷都充满了书香气。
第二天一早,书画节正式开始。天刚亮,巷里就热闹起来。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手里拿着苏曼的书,有的拿着林夕的画展宣传单,还有的是听朋友介绍来的。
巷口的舞台上,李爷爷正在现场写书法。他手里的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巷暖情深” 四个字刚写完,就引来一阵掌声。孩子们在舞台旁表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苏曼书里的段落,稚嫩的声音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喝彩。
林夕和苏曼站在巷中间,给游客们讲解画里的故事。“这幅画叫《腊梅映雪》,” 林夕指着一幅画,对游客们说,“去年冬天雪刚化的时候,巷尾的腊梅开了,特别香,我就把它画了下来。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他那时候正在帮张婶扫雪。”
苏曼接着说:“书里也写过这段日子,豆豆扫雪的时候,把雪团堆成了一个小房子,还邀请大家去‘做客’。”
游客们听得入了迷,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还有的忍不住问:“张婶家的桃花开了吗?我们想去看看。”
张婶正好走过来,笑着说:“开了!开了!我家院子里的桃花正艳,大家跟我来,我给你们泡桃花茶,吃桂花糕。”
游客们跟着张婶往她家院子走,院子里的桃花开得正盛,粉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张婶给大家倒上桃花茶,递上桂花糕,游客们一边吃一边称赞,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也围满了人。他把做好的手工小玩意儿摆在摊子上,游客们争相购买。“这个钥匙扣上的画,是林小姐画的银杏巷秋天,” 陈老板拿着一个钥匙扣,对游客们说,“这个笔记本上的句子,都是苏作家书里的,写得可好了。”
有个年轻的姑娘买了一本苏曼的书和一个印着林夕画作的书签,笑着说:“我是看了苏老师的书来的,没想到银杏巷比书里写的还美。回去之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听,让他们也来看看。”
苏曼听到这话,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姑娘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了名,还写了一句 “愿你也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姑娘高兴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地把书抱在怀里。
林夕和晨光则带着游客们往巷尾走,去看那棵腊梅树。此时腊梅已经谢了,但树枝上抽出了新的嫩芽。“春天的时候,这里会开满桃花,” 林夕指着不远处的桃树,对游客们说,“夏天的时候,老槐树下特别凉快,大家可以在树下下棋、聊天。秋天的时候,银杏叶会铺满整个巷口,特别美。冬天的时候,会下雪,我们会在巷里堆雪人、打雪仗。”
游客们听得向往不已,纷纷说要每个季节都来一次,看看银杏巷不同的样子。
中午的时候,张婶和邻居们一起做了很多好吃的,摆在巷里的长桌上,邀请游客们一起吃。有糖醋排骨、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桂花糕、桃花茶、酸梅汤,满满一桌子,香气扑鼻。
游客们和邻居们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像一家人一样。有个老太太拉着张婶的手,说:“我好久没感受到这么热闹的氛围了,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住的老巷,邻里之间互相照顾,特别温暖。”
张婶笑着说:“阿姨,您要是喜欢,以后常来,咱们银杏巷永远欢迎您。”
下午的时候,巷里举办了一场 “故事分享会”。苏曼坐在舞台上,给大家讲她写《银杏巷的故事》的过程;林夕给大家讲她创作《银杏巷四季》的灵感;张婶、李爷爷、陈老板也都上台,讲了自己在银杏巷的生活故事;孩子们则上台,讲了他们和雪团的趣事。
游客们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个年轻人说,他最近工作压力很大,看了苏曼的书,来银杏巷走了走,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有个妈妈说,她带孩子来这里,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邻里之间的温暖,学会关心别人;还有个老人说,他小时候也住过这样的老巷,来银杏巷,就像回到了过去,心里特别怀念。
分享会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灯笼都亮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光映在青石板路上,像一条彩色的河。游客们和邻居们一起在巷里散步,有的在看墙上的画,有的在看灯笼上的句子,有的在和雪团玩耍,整个银杏巷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苏曼站在老银杏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动。她转头对林夕说:“你看,咱们的书画节成功了。现在的银杏巷,不仅有画,有书,还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真好。”
林夕点点头,看着身边的晨光,又看了看巷里的邻居们,笑着说:“其实,银杏巷最珍贵的不是画,也不是书,而是这里的人,是大家之间的温暖和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银杏巷才会这么美,这么让人难忘。”
晨光握住林夕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还要一起把银杏巷的故事,画得更多,写得更长,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苏曼也说:“我已经开始构思下一本书了,还是关于银杏巷的,写咱们书画节的故事,写游客们和巷里人的相遇,写更多温暖的小事。”
张婶走过来,手里拿着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来,都尝尝,刚做的,还热乎着。不管是画,还是书,只要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就是最好的。”
大家接过桂花糕,尝了一口,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满是甜蜜。雪团蹲在林夕脚边,尾巴轻轻晃着,好像也在为这热闹的场景感到开心。
夜深了,游客们陆续离开。他们有的手里拿着苏曼的书,有的手里拿着林夕的画作,有的手里拿着陈老板做的手工小玩意儿,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邻居们站在巷口,跟他们挥手告别,相约下次再来。
回到画室,林夕把今天拍的照片整理好,放在相册里。相册里,有李爷爷写书法的样子,有孩子们表演节目的样子,有游客们吃桂花糕的样子,还有大家一起在巷里散步的样子。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晨光给她倒了杯热水,坐在她身边:“今天累坏了吧?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林夕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笑着说:“不累,今天特别开心。看着大家喜欢银杏巷,喜欢我的画,喜欢苏老师的书,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苏曼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我刚才整理了一下今天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写进书里的素材。比如那个说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那个带孩子来感受温暖的妈妈,还有那个怀念老巷的老人,他们的故事都特别好。”
林夕点点头:“是啊,他们的故事,也是银杏巷的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留下更多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些故事,都画进画里,写进书里。”
窗外的灯笼还亮着,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洒在画室里,给整个房间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雪团趴在沙发上,已经睡着了,发出轻轻的呼噜声。
林夕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会有更多的温暖故事发生,而她和晨光、苏曼,还有巷里的邻居们,会一起把这些故事,继续画下去,写下去,让银杏巷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个城市的角落,有一个叫做银杏巷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充满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关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要不要我帮你梳理一份 **《银杏巷》书画节当天的时间线清单 **?把各个环节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明确列出来,方便你后续回顾或补充细节时快速查阅。
林夕停下脚步,举起手里的素描本晃了晃:“想把雪化时的巷景画下来,等春天书画节的时候,刚好能和苏老师的书配在一起。” 她顿了顿,又说,“您家的腊梅开了,我想画进画里,香得很。”
张婶笑得眉眼弯弯:“画!尽管画!等会儿我给你摘两枝,插在你画室的花瓶里,看着也舒心。”
林夕谢过张婶,往巷尾走。雪水顺着青石板路的缝隙往下渗,在路面晕开浅浅的水痕。巷尾的腊梅树开满了花苞,几朵早开的花瓣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凑近能闻到清冽的香气。她蹲在画架前,笔尖轻轻勾勒着梅枝的弧度,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 是晨光,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
“刚去陈叔那儿拿了热乎的红薯粥,” 晨光把保温桶放在石凳上,帮她拢了拢围巾,“别冻着了,画一会儿就喝点粥暖暖身子。”
林夕点点头,接过粥碗。热粥的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口,她看着晨光帮自己调整画架的角度,忽然说:“等书画节开始,咱们在腊梅树这儿也摆个小摊子吧?放几张画,再摆上苏老师的书,让游客能在这儿看书、赏梅。”
“好啊,” 晨光笑着说,“还可以让陈叔在这儿摆个小炉子,煮点热乎的酸梅汤,冬天喝着也舒服。”
两人正说着,巷口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林夕抬头望去,只见豆豆带着几个孩子,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灯笼,正往这边跑。“林姐姐!你看我们做的灯笼!” 豆豆举着一个画着雪团的灯笼,兴奋地说,“明年书画节,我们就挂在巷里,肯定特别好看!”
林夕接过灯笼,仔细看着上面的图案 —— 雪团戴着红色的小帽子,蹲在银杏树下,旁边还写着 “银杏巷” 三个字,歪歪扭扭的,却格外可爱。“真好看,” 她笑着说,“等春天来了,咱们把灯笼都挂满巷,让整个银杏巷都亮堂堂的。”
孩子们欢呼着跑开,继续去做新的灯笼。林夕看着他们的背影,低头在画纸上添了几笔 —— 腊梅树下,几个孩子举着灯笼奔跑,雪水在他们脚边溅起小小的水花。晨光坐在一旁,看着她画画的样子,手里的相机悄悄按下了快门。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初春。巷里的柳树抽出了新芽,张婶家院子里的桃花也冒出了花苞,李爷爷在老槐树下种的青菜绿油油的,整个银杏巷都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书画节的筹备也进入了尾声。张婶把晒干的桂花磨成粉,准备做桂花糕和桂花酒;李爷爷写了上百张红纸条,上面都是苏曼书里的句子,比如 “银杏叶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杂货店的酸梅汤里,藏着整个夏天的凉”;陈老板做了很多手工小玩意儿,有印着林夕画作的书签,有刻着银杏巷名字的钥匙扣,还有装着干花的玻璃瓶;孩子们则把做好的灯笼都挂在了巷里的树枝上,五颜六色的,远远看去像一串彩色的星星。
林夕和晨光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把这几个月画的新画都装裱好,有 “腊梅映雪”“孩子们做灯笼”“李爷爷写书法”,还有 “陈老板熬酸梅汤”,一共二十多幅,准备挂在巷里的墙上。晨光还在巷口搭了一个小舞台,准备让李爷爷在书画节当天现场写书法,让孩子们表演节目。
苏曼也如约而至。她来的那天,巷里的邻居们都去巷口接她。苏曼手里提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她的书和一些文创产品 —— 印着书里句子的笔记本,画着银杏巷场景的明信片,还有用银杏叶做的书签。
“苏老师!” 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跟她讲筹备书画节的趣事。苏曼蹲下身,笑着听他们说,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些什么,眼里满是欢喜。
张婶拉着苏曼的手,往家里走:“快进屋,我给你煮了桃花茶,刚摘的桃花,香得很。”
李爷爷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幅刚写好的书法:“苏作家,你看我写的‘书画满巷’,怎么样?明天就挂在巷口的舞台上。”
苏曼接过书法,仔细看着,连连称赞:“李爷爷的字还是这么有劲儿,挂在舞台上,肯定特别气派。”
接下来的一天,大家一起做最后的准备。林夕和苏曼把画挂在巷里的墙上,每幅画下面都贴一张小纸条,写着画里的故事;晨光和陈老板把小舞台布置好,放上桌子和椅子,还在周围摆上了盆栽;张婶和孩子们把桂花糕、桃花茶放在巷里的石桌上,供游客品尝;李爷爷则把写好的红纸条贴在灯笼上,让整个巷都充满了书香气。
第二天一早,书画节正式开始。天刚亮,巷里就热闹起来。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手里拿着苏曼的书,有的拿着林夕的画展宣传单,还有的是听朋友介绍来的。
巷口的舞台上,李爷爷正在现场写书法。他手里的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巷暖情深” 四个字刚写完,就引来一阵掌声。孩子们在舞台旁表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苏曼书里的段落,稚嫩的声音赢得了游客们的阵阵喝彩。
林夕和苏曼站在巷中间,给游客们讲解画里的故事。“这幅画叫《腊梅映雪》,” 林夕指着一幅画,对游客们说,“去年冬天雪刚化的时候,巷尾的腊梅开了,特别香,我就把它画了下来。画里的孩子,是巷里的豆豆,他那时候正在帮张婶扫雪。”
苏曼接着说:“书里也写过这段日子,豆豆扫雪的时候,把雪团堆成了一个小房子,还邀请大家去‘做客’。”
游客们听得入了迷,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还有的忍不住问:“张婶家的桃花开了吗?我们想去看看。”
张婶正好走过来,笑着说:“开了!开了!我家院子里的桃花正艳,大家跟我来,我给你们泡桃花茶,吃桂花糕。”
游客们跟着张婶往她家院子走,院子里的桃花开得正盛,粉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粉色的地毯。张婶给大家倒上桃花茶,递上桂花糕,游客们一边吃一边称赞,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也围满了人。他把做好的手工小玩意儿摆在摊子上,游客们争相购买。“这个钥匙扣上的画,是林小姐画的银杏巷秋天,” 陈老板拿着一个钥匙扣,对游客们说,“这个笔记本上的句子,都是苏作家书里的,写得可好了。”
有个年轻的姑娘买了一本苏曼的书和一个印着林夕画作的书签,笑着说:“我是看了苏老师的书来的,没想到银杏巷比书里写的还美。回去之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听,让他们也来看看。”
苏曼听到这话,心里满是欣慰。她走到姑娘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了名,还写了一句 “愿你也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姑娘高兴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地把书抱在怀里。
林夕和晨光则带着游客们往巷尾走,去看那棵腊梅树。此时腊梅已经谢了,但树枝上抽出了新的嫩芽。“春天的时候,这里会开满桃花,” 林夕指着不远处的桃树,对游客们说,“夏天的时候,老槐树下特别凉快,大家可以在树下下棋、聊天。秋天的时候,银杏叶会铺满整个巷口,特别美。冬天的时候,会下雪,我们会在巷里堆雪人、打雪仗。”
游客们听得向往不已,纷纷说要每个季节都来一次,看看银杏巷不同的样子。
中午的时候,张婶和邻居们一起做了很多好吃的,摆在巷里的长桌上,邀请游客们一起吃。有糖醋排骨、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桂花糕、桃花茶、酸梅汤,满满一桌子,香气扑鼻。
游客们和邻居们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像一家人一样。有个老太太拉着张婶的手,说:“我好久没感受到这么热闹的氛围了,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住的老巷,邻里之间互相照顾,特别温暖。”
张婶笑着说:“阿姨,您要是喜欢,以后常来,咱们银杏巷永远欢迎您。”
下午的时候,巷里举办了一场 “故事分享会”。苏曼坐在舞台上,给大家讲她写《银杏巷的故事》的过程;林夕给大家讲她创作《银杏巷四季》的灵感;张婶、李爷爷、陈老板也都上台,讲了自己在银杏巷的生活故事;孩子们则上台,讲了他们和雪团的趣事。
游客们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个年轻人说,他最近工作压力很大,看了苏曼的书,来银杏巷走了走,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有个妈妈说,她带孩子来这里,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邻里之间的温暖,学会关心别人;还有个老人说,他小时候也住过这样的老巷,来银杏巷,就像回到了过去,心里特别怀念。
分享会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灯笼都亮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光映在青石板路上,像一条彩色的河。游客们和邻居们一起在巷里散步,有的在看墙上的画,有的在看灯笼上的句子,有的在和雪团玩耍,整个银杏巷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苏曼站在老银杏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动。她转头对林夕说:“你看,咱们的书画节成功了。现在的银杏巷,不仅有画,有书,还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真好。”
林夕点点头,看着身边的晨光,又看了看巷里的邻居们,笑着说:“其实,银杏巷最珍贵的不是画,也不是书,而是这里的人,是大家之间的温暖和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银杏巷才会这么美,这么让人难忘。”
晨光握住林夕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还要一起把银杏巷的故事,画得更多,写得更长,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温暖。”
苏曼也说:“我已经开始构思下一本书了,还是关于银杏巷的,写咱们书画节的故事,写游客们和巷里人的相遇,写更多温暖的小事。”
张婶走过来,手里拿着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来,都尝尝,刚做的,还热乎着。不管是画,还是书,只要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就是最好的。”
大家接过桂花糕,尝了一口,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满是甜蜜。雪团蹲在林夕脚边,尾巴轻轻晃着,好像也在为这热闹的场景感到开心。
夜深了,游客们陆续离开。他们有的手里拿着苏曼的书,有的手里拿着林夕的画作,有的手里拿着陈老板做的手工小玩意儿,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邻居们站在巷口,跟他们挥手告别,相约下次再来。
回到画室,林夕把今天拍的照片整理好,放在相册里。相册里,有李爷爷写书法的样子,有孩子们表演节目的样子,有游客们吃桂花糕的样子,还有大家一起在巷里散步的样子。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晨光给她倒了杯热水,坐在她身边:“今天累坏了吧?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林夕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笑着说:“不累,今天特别开心。看着大家喜欢银杏巷,喜欢我的画,喜欢苏老师的书,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苏曼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我刚才整理了一下今天的故事,有很多可以写进书里的素材。比如那个说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那个带孩子来感受温暖的妈妈,还有那个怀念老巷的老人,他们的故事都特别好。”
林夕点点头:“是啊,他们的故事,也是银杏巷的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留下更多的故事,我们要把这些故事,都画进画里,写进书里。”
窗外的灯笼还亮着,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洒在画室里,给整个房间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雪团趴在沙发上,已经睡着了,发出轻轻的呼噜声。
林夕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会有更多的温暖故事发生,而她和晨光、苏曼,还有巷里的邻居们,会一起把这些故事,继续画下去,写下去,让银杏巷的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个城市的角落,有一个叫做银杏巷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充满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关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要不要我帮你梳理一份 **《银杏巷》书画节当天的时间线清单 **?把各个环节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明确列出来,方便你后续回顾或补充细节时快速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