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知青-《在六零当神仙的那些年》

  山里的冬天,晚上天黑的很早。

  当杨大虎开着拖拉机带着四人翻过最后一道山梁回到杨家村时,已经差不多到了村民们下工的时间。

  一路的山风吹的人脸皮发紧,拖拉机一路的“突突”更是震的四人下车间双腿都有些发麻。

  最先发现村子里出现陌生身影的是几只村里的土狗。

  四人互相搀扶着刚下拖拉机,原本蜷在草垛下打盹的狗子们就忽然低吠着窜了过来。

  李文娟和肖婉柔同时惊叫了一声,秦建国和于学武则是立马上前一步,挡在了两个女知青前面。

  “去去去!一边儿溜达去!”杨大虎挥手撵走了村里狗子,接着赶紧安慰有些被吓到两个女知青,“别怕咧,它们就是叫唤的厉害,轻易不咬人…”

  眼瞅着三只狗子还在不远处朝自己呲牙低呜的四人:“…………”

  不等四人思索出他们目前属不属于“轻易”范围内时,看起来很是不好惹的三只土狗很快被几个跑过来的小萝卜头击溃。

  几个手里攥着弹珠的小男娃小女娃们还没跑到跟前,前一秒还龇牙咧嘴的三只土狗就立马夹着尾巴四散跑开。

  年龄最大不超过六岁的几个小萝卜头冲过来后,我拉我,我拽你的藏到了杨大虎身后,露着半张脸,看稀奇似的瞅着四个知青。

  “咦!她的鞋好白!还会发光!”一个小男孩忽然指着李文娟的白色回力鞋惊呼。

  盘虎山里的山民,包括黄水镇上的人,冬天大多都穿的是种耐脏的土布黑棉鞋,小男娃猛地看到李文娟脚上带着一圈亮亮乳白色胶底的纯白帆布鞋,顿时觉得这鞋子“亮眼”地好像会发光一样。

  另一个小男娃探头凑近看了看李文娟的鞋子,接着又马上缩回身子,而后语带自豪地道,“小姑奶奶也有这种鞋,比她的还亮,还好看!我还摸过嘞!”

  “他头上戴着眼镜,也是大领导吗?”一个小女娃看着秦建国鼻梁上的眼镜,小声跟同伴咬耳朵。

  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娃煞有介事地点头,“我看是…我长大肯定也能戴眼镜!”

  “我长大要攒公分给小姑奶奶买眼镜!让小姑奶奶也当大领导!”另一个男孩道。

  “他们衣裳看着真新…”

  “他们书包上绣的有字哎…”

  “我知道了!他们就是大爷爷前个说的,要来咱村跟咱一起干活的城里人!”

  “城里人干活为啥非要来咱这干,他们自己没地吗?”

  “笨!他们活干完了呗!”

  几个好奇心贼重的半大孩子说着说着自己互相聊了起来。

  但除了第一句那个小男孩的惊呼,几个小孩后边小声嘟囔的话,秦建国四人都没太听清。

  知道眼前这几个都是杨家大队的孩子,四人中的李文娟最先弯腰开口打招呼,“小同志们,?好呀!”

  李文娟沪市独有的口音语调一下吸引住了几个小萝卜头。

  虽然听不懂李文娟说的“?”是啥意思,但李文娟软和语调里的善意,孩子们都听得明白。

  看几个孩子眨着眼睛好奇盯着自己,李文娟弯着眉眼笑了笑,从随身挎包里拿出一大把大白兔奶糖。

  “以后,阿拉就要在这里跟?一道劳动了,初次见面,姐姐请?切糖呀。”

  李文娟朝几个孩子递出奶糖的时候,秦建国也从挎包里掏出了两板巧克力。

  肖婉柔和于学武紧跟其后。

  一个低头翻找她们水乡历史悠久的牛皮糖,一个则扭头着急忙慌从包裹里找自己老家特产的人参糖。

  (十分巧合,四个知青下乡前,他们家里的某个长辈都不止一次,有意又无意地提起,让他们去农村生活锻炼的时候可以多带些糖果,给村里的孩子们甜甜嘴,有助于和老乡们搞好关系。)

  “是大白兔!”

  “还有巧克力!”

  还没等肖婉柔和于学武两人拿出自己家乡的糖果,就有孩子舔着嘴唇直接叫出了李文娟秦建国手里糖果的名字。

  听到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名字,四人几乎同时愣住。

  在这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大部分普通人能接触到的糖果都是一些价格相对低廉,包装也简单的水果硬糖或者杂拌糖。

  像大白兔奶糖这种只有一些大城市才有,还需要凭票购买的精贵糖果,不少和四人一道下乡的城里知青平常都很少吃。

  而国产的巧克力更是产量极少。

  主流的进口巧克力甚至只能去专门的外汇商店才能购买,普通人根本没有渠道接触。

  但现在,面前这几个偏远山区的小孩竟然认识“大白兔奶糖”和“巧克力”?!

  而且看表情,几个孩子还明显都吃过这些糖果……

  这怎么可能??

  镇上公社的书记不是说他们是第一批来盘虎山建设的知识青年吗?

  四个年轻人有些反应不过来的时候,杨大虎抬手把秦建国僵在半空中的巧克力推了回去,“甭理这些馋嘴的,大白兔巧克力都是顶精贵的糖,你们留着自己吃……”

  四人表情有些莫名的又同时看向一脸憨厚朴实的杨大虎。

  四人:?……不是…老哥你说这么顺嘴,是也吃过这些顶精贵的糖??

  村里长辈不让自己拿城里人的糖果,几个小娃们也没闹腾,一个个艰难收回眼神,吸溜着口水叽叽喳喳又好奇起拖拉机车斗里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裹。

  四个年轻知青有些磕巴地还想继续给几个孩子分糖的时候,一些

  蹲在墙根底下搓包谷粒的大爷大娘,还有不少下工后提着工具回村的村民,也相继注意到这边动静,慢慢地围了过来。

  “这就是大队长说的从大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啊?”

  “看打扮,没错了。”

  “啧,瞅着都细胳膊细腿的,能抡得动锄头?”

  “是呢,那个长辫子的闺女,我瞅着还是个半大孩子呢,咋被发配到咱这山窝窝里了……”

  “一个个瞧那脸白的,跟没晒过日头似的,快比得上咱小姑奶奶一半白了!”

  “边上那小伙不咋白,脖子粗,个子高,肩膀头子也够宽,应该是个干活好把式……”

  “听说都是高中生,学问大着咧……”

  “比关同志学问还大?”

  “应该吧……大城市专门来咱这的,肯定不一样……”

  “这俩闺女还有这俩后生,都长的怪俊的。”

  “确实……”

  “我看咱村还是俺咏志兄弟最俊!”

  “祝老师刚来咱村时候还行,现在都黑了,也上年纪了……”

  “切,你们女人家的懂什么,我觉得咏志兄弟比刚来时候俊多了,现在瞅着多爷们!”

  “哎呀,没法比没法比,祝同志都当爹的人啦,人家这几个娃娃正嫩葱的年纪嘞……”

  村民们不远不近围着四个城里知青聊得正火热的时候,大队长杨国安咬着烟袋快步走了过来。

  “都傻站这瞎白话啥呢!忙了一天了,还不回屋?都不饿?打算今晚个就靠灌风填肚子了?!”刚走过来,杨国安就训斥起啥热闹都想往前凑一凑的村里人。

  “嘿嘿,回了回了,马上就回了……”

  “这不瞅见有客来了,俺们过来欢迎下嘛!”

  “俺是正好要走这边还铁锹……”

  “俺也是!”

  村民们笑嘻嘻地你一句我一句答着,脚上却没一个人离开。

  知道自己村的村民是些之前饿的站都站不稳,却仍能硬扒着篱笆凑热闹的性子,杨国安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转头看向人群中间的四个年轻知青。

  “是城里来的知青同志吧?”杨国安一改刚才对村民们的冷脸,和善地和秦建国四人一一握手,“我是杨家大队大队长杨国安,欢迎四位同志来咱们杨家大队!”

  这两年没少开大会的围观村民听自家大队长提了调子,也立马跟着“啪啪啪”热烈鼓掌,同时大声附和。

  “欢迎来俺们大队!”

  “杨家大队欢迎城里同志们来指导!”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俺家今晚吃干饭,闺女后生们等会忙完来俺家吃饭!”

  村民们喊啥的都有,声音也不怎么齐,但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笑意。

  村民们忽然热情又真诚的热烈欢迎让秦建国四人都有些面皮泛红。

  不过秦建国和李文娟脸红主要是惊讶。

  于学武则是激动。

  而肖婉柔是因为羞涩。

  “好了好了,都别围着了,搭把手,帮知青同志们把行李拿下来…”杨国安朝村民们摆了摆手,接着又笑着看向四人,“同志们路上都受累了,快,先到大队部喝口热水,暖和暖和!”

  一群人簇拥着四人往村里走。

  秦建国四人已经在拖拉机上看了一路的山里风光,这会总算要走进接下来可能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农村,一个个都好奇左张右望。

  但跟着杨国安一步步走进杨家村后,四人是真的再一次愣住了。

  村口的泥巴土路还没往前走几米,他们脚下就变成了掺着碎石子的水泥地?

  这在花国六七年的偏僻山沟里,简直比百货大楼里有自动扶梯还稀奇。

  要知道,现在有些大城市周边的乡镇村子,都还没有铺上水泥路。

  其实四人刚坐着拖拉机进山时,就已经被盘虎山的平坦山路惊讶过一次。

  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无名山脉,里面竟然修了看起来相当不错的砂石路。

  不过这两年花国一直在大兴木土搞各种建设,盘虎山里的山路修的齐整,四人惊讶过后都觉得应该是郭嘉的基础建设做的好,并没有多想。

  毕竟有些更偏远的地方都还有铁路。

  但现在看着村里大片大片平整的水泥路面,四人实在是有些懵。

  四人都不是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知道上面再怎么注重基础建设,也不可能帮老百姓们把水泥路直接修到家里……

  不仅如此,走着走着,四人还看到了路边刷着蓝白条纹的电线杆。

  四人恍惚脸:……杨家大队还通了电??

  接着,在经过打谷场时,他们又看到了一架罩着军绿色铁皮灯罩的大号探照灯。

  这种大功率的探照灯属于“军用+安防”器材,在当前年代更是一种“特需物资”,民间基本见不到。

  而此刻杨家村这种同款探照灯,四人之前只在军区大院门口见到过……

  天色越来越暗。

  有些昏暗的村子里,有三五个地方忽然闪了闪,接着亮起来了在和黑夜里尤为显眼的暖黄色亮光。

  路过一棵老槐树时,脑子已经有些快不够用的秦建国听见了几声隐约的“滴滴答答”声。

  顺着声音查看,秦建国注意到树洞里竟藏着台矿石收音机?

  收音机的天线用铁丝绑在树干上,好像正接收着什么信号。

  秦建国一路数到了第三根电线杆,发现这根电线杆上装着个崭新的瓷壶。

  想起曾经看过的《无线电原理》,那些串联电路图突然在脑海里亮起来,秦建国猛然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普通照明线,而是载波电话的传输线路!

  杨家大队不仅有通电,还有现在只有公家才能用上的珍稀电话线路!!

  秦建国彻底麻了。

  能达到这种生活水平的村子,还需要他们过来建设??

  四个城市青年一路头重脚轻地跟着杨国安来到了村里的大队部。

  看到大队部是一排还安着白玻璃窗的砖瓦房时,一路都在震惊中的四人已经不知道还能思索点什么,一个比一个乖巧又沉默地跟着杨国安进了屋。

  秦建国四人在下乡前都大概了解过乡村生活,家里长辈也跟他们说过真实的偏远农村是什么样子。

  他们想象中的山村,应当是土坯房,茅草屋,泥泞路,和面黄肌瘦的农民老乡。

  毕竟自古以来,农民兄弟的生活向来都是最辛苦的。

  自愿下乡的四人都做好了面对极端贫困生活的准备,甚至都不约而同地行李中塞了不少耐放的吃食,还有全国粮票,想着必要时能接济老乡,帮助老乡。

  可眼前的这个山村,这个杨家大队,实在远远超出了他们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