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风点头,又道:“杜仕恩那边,您打算怎么回应他昨日的‘示好’?他今日一早就让人把东市改造的招标细则送来了,还附了张字条,说‘可为周大人预留最优地块’。”
“最优地块可以要,但不能显得我们急于求成。”赵玉琸沉吟道,“你去告诉杜仕恩的人,就说市令署需要时间研究细则,三日后给答复。另外,让刘文把商情簿中东市近半年的商户经营数据整理出来,重点标注哪些商户有实力、信誉好——我们要让商行以‘合作经营’的名义参与招标,既不露有官商勾结的嫌疑,又能拿下优质资源。”
回到市令署,赵玉琸刚坐下,娄昭阳便派人送来书信,说商行已备好资助朋氏兄弟的盘缠与宅院,只等他们明日上门。
他提笔回信,让娄昭阳多准备些科举参考书籍,尤其是近年的殿试策论集,又特意叮嘱:“别暴露我的身份,只说是商行扶持寒门学子的常例。”
次日一早,朋氏兄弟果然按地址找到商行。娄昭阳亲自接待,见朋天禄捧着赵玉琸写的字条,双手微微发颤,便笑着道:“二位不必紧张,周先生是我们商行的老主顾,他交代的事,我们定会办好。”
她引着兄弟俩外出去了一个小宅院,院内三间正房,笔墨纸砚、床榻被褥一应俱全。
娄昭阳指着书架上的书籍道:“这些都是周先生让准备的,有文举的策论、武举的兵法,你们尽管用。每月初一,我会让人送来月钱和米粮,若是需要别的,随时让人去前堂说。”
朋天禄抚摸着书架上的《武经总要》,眼圈泛红:“娄掌柜与周先生的大恩,我们兄弟无以为报,只能好好备考,不辜负二位的期望。”
娄昭阳摆手:“你们安心备考就是。赵先生说了,若是遇到学问上的难题,可以去找前堂的老陈,他早年也是科举出身,能给你们指点一二。”
送走朋氏兄弟,娄昭阳让人将消息传给赵玉琸。此时赵玉琸正与杜仕恩派来的主事商议东市改造细节,听闻兄弟俩已安顿好,心中稍安。
主事见他神色缓和,笑着道:“周大人,杜大人说了,东市改造的建材、工匠,您尽管提需求,工部一定优先调配。若是您觉得工期紧张,我们还能从城外工地调派更多人手。”
“多谢杜大人费心。”赵玉琸点头,“工匠暂时够用,只是建材方面,还需麻烦贵部多协调些防水的琉璃瓦——东市靠近码头,多雨潮湿,仓库屋顶用琉璃瓦,能减少日后修缮的麻烦。”
主事立刻应下:“没问题,我这就回去禀报杜大人,三日之内定能将琉璃瓦调拨到位。”
待主事离去,刘文走进来,递上商情簿:“大人,东市的商户数据整理好了。有三家商户实力最强,分别是经营粮食的‘裕丰行’、贩卖盐铁的‘旺记庄’、做木材生意的‘兴顺号’——这三家都有意参与改造,且都申请了‘诚信玺’,若是能拉他们入伙,我们的招标胜算更大。”
赵玉琸翻看数据,指尖在“裕丰行”的名字上停顿:“这家裕丰行,去年的粮运量占东市的三成,与江南漕运码头关系密切,若是能和他们合作,平准仓的漕粮储备能更稳定。你去约裕丰行的掌柜,就说我以市令署的名义,请他明日来署中议事。”
刘文领命而去,赵玉琸又拿起杜仕恩送来的招标细则,逐页细看。
细则中明确标注“东市改造后,将划分‘粮贸区’‘丝绸区’‘手工艺区’等功能区域”,其中“粮贸区”的地块最大、位置最优——杜仕恩说的“预留最优地块”,显然就是指这里。
“大人,周闻瀚大人派人送来消息,说陛下明日早朝会询问‘诚信印’与平准仓的推行情况,让您提前准备奏报。”官风走进来,递上一张字条。
赵玉琸接过字条,心下了然。周闻瀚这是在提醒他,明日要在陛下面前好好表现,以滋圣眷。
他对官风道:“你去把近一个月的商税增收数据、‘诚信印’商户的经营增长情况、平准仓稳定物价的案例,都整理成简明的奏报,今日之内交给我。”
当晚,赵玉琸在书房熬夜修改奏报,将商情簿中的精准数据融入其中:“自推行‘诚信印’以来,京师商户投诉量下降七成,粮、布等民生商品价格波动控制在五分之内;平准仓启用至今,共调拨应急粮十二次,稳定物价八次,惠及百姓逾十万人;商税月均增收五千两,其中‘诚信玺’商户贡献三成——件件实绩,皆可证明新政可行。”
早朝,赵玉琸将奏报呈给永昌帝。皇帝翻看时,周闻瀚适时出列:“陛下,周市令推行的新政,不仅稳定了京师市场,还为国库增收了商税,更赢得了民心。昨日臣在民间巡查,百姓们都说‘有周市令在,我们买东西放心,过日子踏实’——此等能臣,当予以嘉奖。”
永昌帝放下奏报,看向赵玉琸,语气带着几分难得的赞许:“你做得不错,没辜负朕的信任。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赵玉琸躬身道:“臣不求赏赐,只恳请陛下允许臣将‘诚信印’与‘商情簿’推广至周边州县——若是能让更多地方的百姓享受到新政的好处,臣便心满意足。”
“好一个‘心满意足’。”永昌帝笑了,“准奏!朕让户部配合你,从周边五州开始推广,若是成效好,再逐步推向全国。另外,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示嘉奖。”
“臣谢陛下恩典!”赵玉琸躬身行礼。
他心中却清楚,陛下同意推广新政,并非全是认可,更多是看中了商税增收的实绩,以及“稳定民心”对统治的好处;但正是要靠这点,让自己推行的新政遍及全国,让各处都有自己的身影。
退朝后,周闻瀚走到赵玉琸身边,低声道:“你今日的奏报很好,尤其是‘商税增收’与‘稳定物价’的关联,正好说到了陛下心坎里。杜仕恩那边,你要继续保持距离,此人野心太大,靠不住。”
“我明白。”赵玉琸点头,“东市改造的招标,我打算让琸玉商行联合民间商户参与,不直接出面,避免被他绑在一起。”
两人正说着,杜仕恩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小周大人,恭喜您获陛下嘉奖!刚才在朝堂上,您推行新政的实绩,真是让我辈佩服。东市改造的琉璃瓦,我已让人协调好了,明日就能送到工地。”
“多谢杜大人费心。”赵玉琸拱手,“招标细则我已看过,市令署会按规矩参与,不日便会提交方案。”
杜仕恩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好,我等着您的方案。若是有需要工部配合的地方,随时找我。”
送走杜仕恩,周闻瀚冷声道:“他这是想把你和工部绑在一起,若是将来东市改造出了问题,他好拉你一起担责。你千万要记住,所有合作都要留书面凭证,不能给他任何甩锅的机会。”
“最优地块可以要,但不能显得我们急于求成。”赵玉琸沉吟道,“你去告诉杜仕恩的人,就说市令署需要时间研究细则,三日后给答复。另外,让刘文把商情簿中东市近半年的商户经营数据整理出来,重点标注哪些商户有实力、信誉好——我们要让商行以‘合作经营’的名义参与招标,既不露有官商勾结的嫌疑,又能拿下优质资源。”
回到市令署,赵玉琸刚坐下,娄昭阳便派人送来书信,说商行已备好资助朋氏兄弟的盘缠与宅院,只等他们明日上门。
他提笔回信,让娄昭阳多准备些科举参考书籍,尤其是近年的殿试策论集,又特意叮嘱:“别暴露我的身份,只说是商行扶持寒门学子的常例。”
次日一早,朋氏兄弟果然按地址找到商行。娄昭阳亲自接待,见朋天禄捧着赵玉琸写的字条,双手微微发颤,便笑着道:“二位不必紧张,周先生是我们商行的老主顾,他交代的事,我们定会办好。”
她引着兄弟俩外出去了一个小宅院,院内三间正房,笔墨纸砚、床榻被褥一应俱全。
娄昭阳指着书架上的书籍道:“这些都是周先生让准备的,有文举的策论、武举的兵法,你们尽管用。每月初一,我会让人送来月钱和米粮,若是需要别的,随时让人去前堂说。”
朋天禄抚摸着书架上的《武经总要》,眼圈泛红:“娄掌柜与周先生的大恩,我们兄弟无以为报,只能好好备考,不辜负二位的期望。”
娄昭阳摆手:“你们安心备考就是。赵先生说了,若是遇到学问上的难题,可以去找前堂的老陈,他早年也是科举出身,能给你们指点一二。”
送走朋氏兄弟,娄昭阳让人将消息传给赵玉琸。此时赵玉琸正与杜仕恩派来的主事商议东市改造细节,听闻兄弟俩已安顿好,心中稍安。
主事见他神色缓和,笑着道:“周大人,杜大人说了,东市改造的建材、工匠,您尽管提需求,工部一定优先调配。若是您觉得工期紧张,我们还能从城外工地调派更多人手。”
“多谢杜大人费心。”赵玉琸点头,“工匠暂时够用,只是建材方面,还需麻烦贵部多协调些防水的琉璃瓦——东市靠近码头,多雨潮湿,仓库屋顶用琉璃瓦,能减少日后修缮的麻烦。”
主事立刻应下:“没问题,我这就回去禀报杜大人,三日之内定能将琉璃瓦调拨到位。”
待主事离去,刘文走进来,递上商情簿:“大人,东市的商户数据整理好了。有三家商户实力最强,分别是经营粮食的‘裕丰行’、贩卖盐铁的‘旺记庄’、做木材生意的‘兴顺号’——这三家都有意参与改造,且都申请了‘诚信玺’,若是能拉他们入伙,我们的招标胜算更大。”
赵玉琸翻看数据,指尖在“裕丰行”的名字上停顿:“这家裕丰行,去年的粮运量占东市的三成,与江南漕运码头关系密切,若是能和他们合作,平准仓的漕粮储备能更稳定。你去约裕丰行的掌柜,就说我以市令署的名义,请他明日来署中议事。”
刘文领命而去,赵玉琸又拿起杜仕恩送来的招标细则,逐页细看。
细则中明确标注“东市改造后,将划分‘粮贸区’‘丝绸区’‘手工艺区’等功能区域”,其中“粮贸区”的地块最大、位置最优——杜仕恩说的“预留最优地块”,显然就是指这里。
“大人,周闻瀚大人派人送来消息,说陛下明日早朝会询问‘诚信印’与平准仓的推行情况,让您提前准备奏报。”官风走进来,递上一张字条。
赵玉琸接过字条,心下了然。周闻瀚这是在提醒他,明日要在陛下面前好好表现,以滋圣眷。
他对官风道:“你去把近一个月的商税增收数据、‘诚信印’商户的经营增长情况、平准仓稳定物价的案例,都整理成简明的奏报,今日之内交给我。”
当晚,赵玉琸在书房熬夜修改奏报,将商情簿中的精准数据融入其中:“自推行‘诚信印’以来,京师商户投诉量下降七成,粮、布等民生商品价格波动控制在五分之内;平准仓启用至今,共调拨应急粮十二次,稳定物价八次,惠及百姓逾十万人;商税月均增收五千两,其中‘诚信玺’商户贡献三成——件件实绩,皆可证明新政可行。”
早朝,赵玉琸将奏报呈给永昌帝。皇帝翻看时,周闻瀚适时出列:“陛下,周市令推行的新政,不仅稳定了京师市场,还为国库增收了商税,更赢得了民心。昨日臣在民间巡查,百姓们都说‘有周市令在,我们买东西放心,过日子踏实’——此等能臣,当予以嘉奖。”
永昌帝放下奏报,看向赵玉琸,语气带着几分难得的赞许:“你做得不错,没辜负朕的信任。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赵玉琸躬身道:“臣不求赏赐,只恳请陛下允许臣将‘诚信印’与‘商情簿’推广至周边州县——若是能让更多地方的百姓享受到新政的好处,臣便心满意足。”
“好一个‘心满意足’。”永昌帝笑了,“准奏!朕让户部配合你,从周边五州开始推广,若是成效好,再逐步推向全国。另外,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以示嘉奖。”
“臣谢陛下恩典!”赵玉琸躬身行礼。
他心中却清楚,陛下同意推广新政,并非全是认可,更多是看中了商税增收的实绩,以及“稳定民心”对统治的好处;但正是要靠这点,让自己推行的新政遍及全国,让各处都有自己的身影。
退朝后,周闻瀚走到赵玉琸身边,低声道:“你今日的奏报很好,尤其是‘商税增收’与‘稳定物价’的关联,正好说到了陛下心坎里。杜仕恩那边,你要继续保持距离,此人野心太大,靠不住。”
“我明白。”赵玉琸点头,“东市改造的招标,我打算让琸玉商行联合民间商户参与,不直接出面,避免被他绑在一起。”
两人正说着,杜仕恩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小周大人,恭喜您获陛下嘉奖!刚才在朝堂上,您推行新政的实绩,真是让我辈佩服。东市改造的琉璃瓦,我已让人协调好了,明日就能送到工地。”
“多谢杜大人费心。”赵玉琸拱手,“招标细则我已看过,市令署会按规矩参与,不日便会提交方案。”
杜仕恩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好,我等着您的方案。若是有需要工部配合的地方,随时找我。”
送走杜仕恩,周闻瀚冷声道:“他这是想把你和工部绑在一起,若是将来东市改造出了问题,他好拉你一起担责。你千万要记住,所有合作都要留书面凭证,不能给他任何甩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