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第一台微光夜视仪,面世!-《重生78,从接手军工厂开始》

  八月末的宁北,暑气依旧高涨。

  林默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窗外是忙碌的厂区,而他面前的办公桌上,摊开的却是关于电视机厂——暂定名为“红星电子设备厂”——的管理架构草案和生产计划表。

  经过一个多月与市里的紧密合作,以及赵建国、王为民的全力协调,对原市无线电三厂的整合工作进展神速,设备检修、车间改造、人员培训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条半自动化的电视机装配线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即将开始上线试生产。

  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是电视机厂临时负责生产调度的车间主任老杨打来的。

  “林所长,生产线最后一道检测工序调试完了!所有工位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下命令,随时可以上线试产第一批样机!”老杨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紧张。

  他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收音机厂车间主任,突然要负责生产在他看来高大上的电视机,压力可想而知。

  必须得打一个开门红才行。

  “好,老杨,辛苦了!”林默语气沉稳,带着鼓励:

  “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工艺规范和质检标准来,不追求速度,首先要保证每一台下线的电视机质量过硬。样机生产出来后,先进行至少200小时的无故障老化测试。”

  “要严格管控。”

  在新的电视厂里,林默带去了一个后世的新概念。

  即流水线生产,换句话说就是将一个产品的所有的生产步骤仔细划分开,具体到每个人只负责一块工作,时间一长,随着熟练起来,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

  “明白!林所长您放心,质量这块我拿脑袋担保!保证完成任务,不会在质量上出任何问题。”老杨在电话那头拍着胸脯保证。

  挂了电话,林默揉了揉眉心,生产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面前:

  谁来担任这个“红星电子设备厂”的厂长?

  红星电子设备厂是红星厂的钱袋子,也是后续计划的关键,所以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去负责。

  同时这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军工生产的管理岗位,需要既懂技术,又要有市场意识,还要能协调好与原无线电三厂职工、以及市里派驻人员的关系。

  他手下目前的人才,何建设稳重有余但开拓性不足,且要负责更重要的军工生产;张援朝搞供销是一把好手,但管理一个工厂恐怕力有不逮;马为国技术扎实,但性格有些内向,但是或许……几个新来的大学生有冲劲,但资历太浅,难以服众。

  “到底选谁呢?”

  林默正在脑海里筛选着合适的人选,权衡着利弊,办公室的门突然被“砰”地一声撞开了!

  进来的是“启明星”项目组电子物理小组的组长孙伟良。他此刻满脸通红,头发凌乱,眼镜歪斜地挂在鼻梁上,胸口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是狂奔而来。

  他张着嘴,因为极度激动,一时间竟然没能说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研究所实验室的方向:

  林默的心猛地一跳,一种强烈的预感涌上心头,他站起身,问道:“伟良!冷静点!怎么回事?”

  孙伟良猛地吸了一大口气,几乎是嘶吼着喊了出来:

  “成……成功了!林所长!成功了!微光夜视仪!原型机!测试……测试通过了!!”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个消息被确切地喊出来时,林默还是感觉异常兴奋。

  他强压下内心的翻腾,一把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声音因为激动而略显沙哑:“走!去看看!”

  两人几乎是跑着冲进了“启明星”项目实验室。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所有人都围在中间的工作台旁,脸上交织着极度疲惫和无法抑制的狂喜。

  秦老站在最前面,花白的头发有些散乱,手里拿着一个长约三十厘米、粗如儿臂、外表覆盖着军绿色防滑涂层的筒状物——那正是“启明星”微光夜视仪的第一台工程样机!

  它后端连接着一个笨重的电池盒和简易目镜,各种线缆裸露着,显得粗糙而原始,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看到林默进来,大家自动让开一条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林默!你来了!”秦怀民将手中的样机递过来,高兴道:“按照你的技术路线,我们成功突破了核心技术,你看看。”

  林默郑重地接过那沉甸甸的样机,触手一片冰凉:“测试数据!”

  李卫国立刻拿起记录本,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开始汇报,每一个数据都像是一颗重磅炸弹:

  “林所长!在照度仅为1×10^-4勒克斯的模拟微光环境下!”

  “样机增益稳定在52000倍±5%!”

  “分辨力达到28线对/毫米(中心视场)!”

  “信噪比15:1!”

  “畸变控制小于3%!”

  “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已超过48小时!”

  随着这一项项关键参数的报出,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抽气声和低低的欢呼!

  这些数据,或许与几十年后的第三代、第四代微光夜视仪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但在此刻,在1979年的现在,这每一项数据,都代表着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52000倍的增益,意味着能将几乎不可见的光线放大到清晰可视的程度!

  28线对/毫米的分辨力,意味着成像细节足以分辨出人脸和装备轮廓!

  “图像效果!”林默沉声下令。

  赵志刚立刻熟练地将样机架设在专用的暗箱测试台上,暗箱另一端模拟着复杂的微光地形。林默将眼睛凑到目镜前。

  一瞬间,他仿佛穿越了!

  目镜中,不再是漆黑一片!在极其微弱的模拟星光下,暗箱内设置的丘陵、灌木、甚至一个模拟的碉堡轮廓,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图像呈现标志性的绿色,虽然仍有少量雪花状噪声闪烁,对比度也不算完美。

  但整体画面稳定,细节可辨!这与他前世通过各种途径见过的早期微光夜视影像效果极为接近!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林默缓缓直起身,将目镜让给早已迫不及待的秦怀民和其他学生。每一位亲眼看到那神奇绿色世界的人,都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叹。

  “立刻进行极限环境测试!”林默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冷静地下达进一步指令。

  项目组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将样机拿到实验室外,在真正的、只有稀疏星光的夜幕下进行实地观测;测试了在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下的工作稳定性;甚至模拟了轻微的振动和冲击……

  每一项测试,这台粗糙的工程样机都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各项性能参数虽有波动,但始终保持在可接受的设计范围内!其可靠性,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当最后一轮测试数据确认无误后,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足以掀翻屋顶的欢呼声!

  所有人,无论是年过半百的秦老,还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又跳又笑。

  这半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这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来,所有的艰辛与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林默看着这群可爱可敬的同事和学生,眼眶也有些湿润,他平复了一下激荡的心情。

  走到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前,而是第一个拨通了市国防工办赵建国主任的电话。

  电话几乎是瞬间就被接通了,似乎赵主任一直在等着什么消息。

  “喂?林默?是不是电视机生产线……”赵建国熟悉的大嗓门传来。

  林默深吸一口气,打断了他,高兴的说道:“赵主任,不是电视机,是‘启明星’。”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清晰地宣告:

  “我们红星研究所,微光夜视仪,工程样机,研发——成功了!刚刚通过了全部既定测试科目!”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达十几秒的死寂,安静得林默都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然后,听筒里猛地传来“哐当”一声巨响,像是椅子被撞倒的声音,紧接着是赵建国那破了音的、几乎能震碎玻璃的咆哮:

  “什么?成……成功了?你再说一遍?微光夜视仪?真的搞出来了?老天爷啊!”

  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和狂喜而变得语无伦次:

  “测试了?效果怎么样?参数呢?我的林大所长!你可真是……真是我们宁北军工的福星啊!我……我……我这就过来!立刻!马上!!”

  根本不等林默回话,电话就被重重挂断,只剩下忙音。

  可以想象,电话那头的赵建国,此刻是何等的失态与激动。

  林默放下电话,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