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距离史书所载的那场倾盆大雨,仅剩十日。
烈日炙烤着李家村的打谷场,刘长安正站在一堆乌黑的煤粉前,向围拢的村民演示如何制作蜂窝煤。
这些原料皆从汝山煤矿运来——矿脉地契已交到村民手中,只是眼下所有男丁都忙着抢垦农田,为即将到来的玉米播种做准备,挖煤的活计只得等到农闲。
“力道要匀,压得越实,烧起来越耐久。”刘长安将模具往地上一磕,一个布满孔洞的煤饼便完整脱落。
这时,红袖园的小草端着一碗凉茶走近,脚步有些迟疑。她将陶碗捧到刘长安面前,声音轻柔:“仙君,天热……您喝口茶,解解暑。”
刘长安看出她的局促,接过碗仰头饮尽,喉结滚动间凉意沁入肺腑。他随手用袖口抹了把嘴角:“多谢,正渴得厉害。”
以他如今体质,早已无惧寻常毒物,自然不必顾虑这碗茶的来历。他只是将空碗递回去,朝少女温和地点了点头。
少女看他喝下了茶水,也是嘴角带笑。
赵世玉拖着步子走来,额发被汗水浸透,胡乱贴在额角。连日统筹千头万绪,他眼下的乌青浓得化不开,连嗓音都带着砂纸摩擦般的沙哑。
“出什么事了,这么急?”刘长安停下手中的活计。
“算是好事。”赵世玉抹了把脸上的汗渍,从怀中掏出几份地契,“南边十五里河岸的地,还有李家村周边这些,总算都拿下了。”他长长舒了口气,像是卸下千斤重担,“这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刘长安看着他深陷的眼窝:“看来今晚你能睡个整觉了。”
“但愿吧。”赵世玉望向远处光秃秃的山峦,叹了口气,“可惜这四年大旱,附近能烧的木头早被砍光了。现在连棵像样的树苗都难找……建厂房的木料还得等两天,走水路运来。等厂房盖好,至少一个半月以后了——我们是赶不上看到了。”
“尽力就好。”刘长安拍了拍他肩膀,“你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了。”
这时,正在煤堆旁帮忙筛煤的小草悄悄抬起头。尘土飞扬中,少女窈窕的身影格外显眼,目光总若有若无地飘向这里。
“她是在看我吗?”赵世玉用胳膊碰了碰刘长安。
刘长安转头望去,小草慌忙低头,耳根却泛起薄红。
“别自作多情。”刘长安收回视线。
“那就是在看你了。”赵世玉促狭地笑了,伸手道,“行啊你……有可乐没?渴死了。”
刘长安递过一罐可乐,语气平淡:“我连她名字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啧,可怜人家姑娘一片心意了。”赵世玉接过罐子,仰头灌了一大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走几分暑气。
孙有才拖着疲惫的步子走来,身后跟着默不作声的阿芸,像道沉默的影子。他抓起水瓢灌了几口,抹着嘴说:“附近几个村子的劳力都召集齐了,正在地里翻土。那些牛真是帮了大忙……种子什么时候能到位?”
刘长安望向赵世宇。
“明晚饭后。”赵世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绿营兵下午就要开拔剿匪,我们得把重心放在九龙寨那边。”
“官府还下了文书,”孙有才补充道,“要各村出乡勇协剿,布告已经贴在村口了。”
“让孙德胜去安排。”赵世宇的视线掠过刘长安和孙有才,在阿芸身上顿了顿,突然勾起嘴角,“怪了,怎么没人往我这儿凑?是我不够帅?”
孙有才慌忙瞥了眼身后的姑娘:“不是你想的那样,她其实……”话卡在喉咙里,再说不下去。
“其实什么都重要,也不必说。”赵世宇摆摆手,笑意未达眼底,“我随口一说。我们终究要离开的。”
他转身要走,又停住脚步:“我会把该留下的东西整理成册——不写具体历史,只教他们如何在未来中的乱世,怎么活下去。”他揉了揉眉心,“光想想就头疼。”
“尽力就好。”刘长安望着远处翻滚的尘土,“现在通关已经成了必然,等待十天后的那场大雨就好。”
“嗯。”
烈日如火,炙烤着龟裂的土地。
平山县衙后堂,孙兆知县盯着手中的剿匪文书,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窗外枯柳纹丝不动,一如他此刻凝滞的心绪。
“大人,绿营一千兵马已至城外三十里。”张主簿垂首禀报,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各县乡勇五百余人也在陆续集结。”
孙兆缓缓抬头,目光锐利如刀:“九龙寨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寨门紧闭,哨卡倍增。”张主簿低声道,“大当家前日派人送来一封信,措辞......颇为激烈。信中说,若是大人执意要打,他们也不惜鱼死网破。”
孙兆冷笑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瓷茶盏。这茶盏是去年九龙寨三当家钱贵送来的\"孝敬\",据说出自景德镇官窑。他何尝不知九龙寨的怨愤?
这些年来,双方早有默契——山寨定期孝敬,官府睁只眼闭只眼。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五天前,玉陀寺那场血案改变了一切。他唯一的侄子孙保,那个才十六岁、总爱缠着他讲朝堂趣事的少年,连同知府大人的表亲,竟在香火鼎盛的佛门净地遇害。幸存者众口一词:是九龙寨的匪徒所为。
“他们这是在找死。”孙兆喃喃道,指尖划过案上地图的九龙山位置。
他心知肚明,九龙寨不会如此愚蠢。在这个节骨眼上动手,无异于自取灭亡。可那又如何?
大旱四年,流民激增,九龙寨从百余人的小团伙膨胀至四百多悍匪,早已超出掌控。更不用说,知府大人亲笔信中的严厉措辞——限期剿匪,否则顶戴不保。
“传令下去,明日卯时,兵发九龙寨。”孙兆终于下定决心,“还有,让三当家见机行事。”
张主簿会意点头,悄声退下。
烈日炙烤着李家村的打谷场,刘长安正站在一堆乌黑的煤粉前,向围拢的村民演示如何制作蜂窝煤。
这些原料皆从汝山煤矿运来——矿脉地契已交到村民手中,只是眼下所有男丁都忙着抢垦农田,为即将到来的玉米播种做准备,挖煤的活计只得等到农闲。
“力道要匀,压得越实,烧起来越耐久。”刘长安将模具往地上一磕,一个布满孔洞的煤饼便完整脱落。
这时,红袖园的小草端着一碗凉茶走近,脚步有些迟疑。她将陶碗捧到刘长安面前,声音轻柔:“仙君,天热……您喝口茶,解解暑。”
刘长安看出她的局促,接过碗仰头饮尽,喉结滚动间凉意沁入肺腑。他随手用袖口抹了把嘴角:“多谢,正渴得厉害。”
以他如今体质,早已无惧寻常毒物,自然不必顾虑这碗茶的来历。他只是将空碗递回去,朝少女温和地点了点头。
少女看他喝下了茶水,也是嘴角带笑。
赵世玉拖着步子走来,额发被汗水浸透,胡乱贴在额角。连日统筹千头万绪,他眼下的乌青浓得化不开,连嗓音都带着砂纸摩擦般的沙哑。
“出什么事了,这么急?”刘长安停下手中的活计。
“算是好事。”赵世玉抹了把脸上的汗渍,从怀中掏出几份地契,“南边十五里河岸的地,还有李家村周边这些,总算都拿下了。”他长长舒了口气,像是卸下千斤重担,“这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刘长安看着他深陷的眼窝:“看来今晚你能睡个整觉了。”
“但愿吧。”赵世玉望向远处光秃秃的山峦,叹了口气,“可惜这四年大旱,附近能烧的木头早被砍光了。现在连棵像样的树苗都难找……建厂房的木料还得等两天,走水路运来。等厂房盖好,至少一个半月以后了——我们是赶不上看到了。”
“尽力就好。”刘长安拍了拍他肩膀,“你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了。”
这时,正在煤堆旁帮忙筛煤的小草悄悄抬起头。尘土飞扬中,少女窈窕的身影格外显眼,目光总若有若无地飘向这里。
“她是在看我吗?”赵世玉用胳膊碰了碰刘长安。
刘长安转头望去,小草慌忙低头,耳根却泛起薄红。
“别自作多情。”刘长安收回视线。
“那就是在看你了。”赵世玉促狭地笑了,伸手道,“行啊你……有可乐没?渴死了。”
刘长安递过一罐可乐,语气平淡:“我连她名字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啧,可怜人家姑娘一片心意了。”赵世玉接过罐子,仰头灌了一大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走几分暑气。
孙有才拖着疲惫的步子走来,身后跟着默不作声的阿芸,像道沉默的影子。他抓起水瓢灌了几口,抹着嘴说:“附近几个村子的劳力都召集齐了,正在地里翻土。那些牛真是帮了大忙……种子什么时候能到位?”
刘长安望向赵世宇。
“明晚饭后。”赵世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绿营兵下午就要开拔剿匪,我们得把重心放在九龙寨那边。”
“官府还下了文书,”孙有才补充道,“要各村出乡勇协剿,布告已经贴在村口了。”
“让孙德胜去安排。”赵世宇的视线掠过刘长安和孙有才,在阿芸身上顿了顿,突然勾起嘴角,“怪了,怎么没人往我这儿凑?是我不够帅?”
孙有才慌忙瞥了眼身后的姑娘:“不是你想的那样,她其实……”话卡在喉咙里,再说不下去。
“其实什么都重要,也不必说。”赵世宇摆摆手,笑意未达眼底,“我随口一说。我们终究要离开的。”
他转身要走,又停住脚步:“我会把该留下的东西整理成册——不写具体历史,只教他们如何在未来中的乱世,怎么活下去。”他揉了揉眉心,“光想想就头疼。”
“尽力就好。”刘长安望着远处翻滚的尘土,“现在通关已经成了必然,等待十天后的那场大雨就好。”
“嗯。”
烈日如火,炙烤着龟裂的土地。
平山县衙后堂,孙兆知县盯着手中的剿匪文书,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窗外枯柳纹丝不动,一如他此刻凝滞的心绪。
“大人,绿营一千兵马已至城外三十里。”张主簿垂首禀报,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各县乡勇五百余人也在陆续集结。”
孙兆缓缓抬头,目光锐利如刀:“九龙寨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寨门紧闭,哨卡倍增。”张主簿低声道,“大当家前日派人送来一封信,措辞......颇为激烈。信中说,若是大人执意要打,他们也不惜鱼死网破。”
孙兆冷笑一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瓷茶盏。这茶盏是去年九龙寨三当家钱贵送来的\"孝敬\",据说出自景德镇官窑。他何尝不知九龙寨的怨愤?
这些年来,双方早有默契——山寨定期孝敬,官府睁只眼闭只眼。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五天前,玉陀寺那场血案改变了一切。他唯一的侄子孙保,那个才十六岁、总爱缠着他讲朝堂趣事的少年,连同知府大人的表亲,竟在香火鼎盛的佛门净地遇害。幸存者众口一词:是九龙寨的匪徒所为。
“他们这是在找死。”孙兆喃喃道,指尖划过案上地图的九龙山位置。
他心知肚明,九龙寨不会如此愚蠢。在这个节骨眼上动手,无异于自取灭亡。可那又如何?
大旱四年,流民激增,九龙寨从百余人的小团伙膨胀至四百多悍匪,早已超出掌控。更不用说,知府大人亲笔信中的严厉措辞——限期剿匪,否则顶戴不保。
“传令下去,明日卯时,兵发九龙寨。”孙兆终于下定决心,“还有,让三当家见机行事。”
张主簿会意点头,悄声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