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抉择-《清北毕业,你让我回村当书记?》

  办公室里,昏暗如深海。

  窗外鼎沸的欢呼,被厚重的窗帘隔绝,只剩下模糊的嗡鸣,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潮声。

  许易靠在椅背上,双眼紧闭。

  他的脑海里,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战争。

  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都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通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选项一:旧梦焕新】

  温和,稳妥,像春雨,润物无声。

  这个选项,是把青禾村当成一件传世的古董来修复。

  保留每一条熟悉的巷道,保留每一棵看着村民长大的老树,保留每一户人家相依相伴的邻里格局。

  系统会用神乎其技的手段,将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村庄,从内到外,翻新到完美。

  这是最安全,最不会出错的选择。

  但许易也明白,这意味着戴着镣铐跳舞,村庄的上限,从一开始就被现有的格局锁死了。

  而另一个选项,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选项二:平地桃源】

  从零开始,一步到位。

  这个选项,不是修复,而是新建。

  系统展示的画面,如同一段被植入灵魂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冲刷。

  那条无中生有的清澈溪流,那拔地而起的玲珑山丘……

  还有那一座座沿着水岸与山势,仿佛从大地深处自然“生长”出的中式院落。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

  未来科技的内核,被完美隐藏在中式美学的风骨之下。

  那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那将会成为一个活着的传说,一个足以让全世界的建筑师和富豪都为之疯狂的艺术品。

  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和它的魅力一样巨大。

  首先,五百亩的建设用地。

  这不是菜市场买白菜,说要就要。

  每一寸土地的用途,都由国家大法死死规定,想更改其性质,无异于虎口拔牙,需要捅破天的人情和手续。

  其次,村民的搬迁。

  故土难离,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

  哪怕是搬到隔壁的琼楼玉宇,要让他们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祖宅,这个过程中的阻力与摩擦,足以让任何一个基层干部焦头烂额。

  许易的指尖在桌面上无声地敲击着。

  理智,在疯狂地叫嚣着,让他选择第一项。

  安稳,妥当,利大于弊。

  可是……

  他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一遍遍回放着系统演示的“平地桃源”的景象。

  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淬毒的钩子,死死勾住了他的灵魂。

  他想起了那只被拍出一千万天价的羊。

  想起了那群为了他的产品抢破头的全球富豪。

  他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是独一无二,是无可替代,是能够彰显身份的极致稀缺。

  一个修缮一新的村庄,再好,也避免不了原有格局的缺陷。

  但一座可以随意规划、随意建设的“桃源乡”……

  它本身,就是超越了“青禾肉”、“青禾蔬菜”的,最顶级的奢侈品!

  是青禾村这块金字招牌上,最璀璨的那颗皇冠明珠!

  人活一世,如果凡事都只选那条最稳妥的路,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干了!”

  许易猛地睁开眼,昏暗的办公室里,他的双眸亮得吓人。

  他做出了选择。

  他要那座平地而起的桃源乡。

  决定下定,思路瞬间清晰。

  目前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土地规划了。

  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村支书的能力范畴。

  他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盟友,一个能把手伸进规划局,并且掰得动他们手腕的强大盟友。

  脑海中,一个名字清晰地浮现。

  李安。

  河源县的县委书记。

  整个河源县,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如今的青禾村,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而是李安书记履历上最闪耀、最厚重的一笔政绩。

  他们的利益,早已深度绑定。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许易不再犹豫,摸出手机,熟练地翻找出那个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通。

  “喂,小许书记?我也正想着要给你打电话,你倒先打过来了!”

  李安书记那沉稳中带着一丝温和笑意的声音传来。

  “刚刚得到消息,青禾大道全线贯通,恭喜啊!这是你们村的大喜事,也是我们全县的大喜事!”

  “都是仰仗县里的支持,特别是李书记您的关怀。”许易的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你啊,就别跟我来这套虚的了。”

  电话那头,李安轻笑一声,话锋一转,

  “我还听说了点别的……更‘国际化’的新闻嘛。一百五十万,还是刀乐。小许书记,你这次可是真真正正,给我们小小的河源县,创造了一个神话啊!”

  李安的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欣赏和喜悦。

  他甚至能想象到,在下一次上级会议上,当他“不经意”地提起这件事时,同僚们那副羡慕嫉妒恨的嘴脸。

  “那都是市场行为,纯属意外,我也没想到会这么疯狂。”许易谦虚地应付了一句。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气氛融洽而热烈。

  许易知道,火候到了。

  他顺着李安的话,用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说道:

  “李书记,您都说这是神话了。可神话总得有个配得上它的神殿吧?”

  “我这儿路是修好了,可村里这老破小的房子,跟土坯房搭茅草棚似的,实在配不上咱们这‘国际化’的名头啊。”

  “我怕哪天真有外国记者跑过来,拍张照片发出去,咱们这神话,就得变笑话了。”

  电话那头的李安轻笑起来,显然被许易这个生动的比喻逗乐了。

  “你这个小子,总有这么多歪理。我明白你的意思,村容村貌确实该整治了,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县里肯定支持。”

  “我支持你们搞一次全面的旧房改造,需要政策,开口就行。”

  李安想的,和任何一个正常的干部一样,是修缮,是改造。

  许易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他握着手机,声音里那份玩笑的语气慢慢褪去,变得前所未有的认真。

  “李书记,我想要的,可能……”

  许易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比改造,更彻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