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你这菜……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清北毕业,你让我回村当书记?》

  那条看似普通的评论,像一颗火星,溅入了滚烫的舆论油锅。

  一瞬间,评论区炸了。

  起初,外省的网友还满是疑惑。

  “青禾蔬菜是啥?很有名?”

  可这条评论,却像吹响了集结号,瞬间唤醒了所有潜伏在评论区的省内老饕。

  “坐标云州!我来翻译翻译,什么叫他妈的惊喜!”

  “前面的别问了!问就是你们不懂什么叫蔬菜的天花板!”

  “我靠,终于找到组织了!这个‘青禾蔬菜’,就是我们省城现在的顶级硬通货,有钱都未必能吃上!”

  科普大军,正式下场。

  当一个自称在天然居消费过的食客,用近乎炫耀的语气打出那行字时,整个评论区彻底失控。

  “别的不说,就他们家一道凉拌拍黄瓜,三百八十八一份,还得求着经理预留,去晚了毛都看不见!”

  轰!

  三百八十八一盘的拍黄瓜?

  这个价格,像一枚深水炸弹,在数以万计的网友脑海里轰然引爆。

  质疑、嘲讽、谩骂,瞬间淹没了整个评论区。

  “疯了吧?黄瓜是金子做的?三百八,他怎么不去抢!”

  “年度智商税,鉴定完毕,哪个大冤种会去吃?”

  “博主恰烂钱的吧?为了热度脸都不要了,编也编个靠谱点的价!”

  视频的热度,以失控的速度疯狂飙升。

  短短几小时,点赞破百万,评论数十万,直接冲上热搜榜。

  #天价黄瓜#

  #三百八一盘的农村菜#

  #起底青禾村#

  三个词条,三支火箭,直冲云霄。

  起初,讨伐声势浩大。

  但很快,战局出现了诡异的变化。

  那些真正吃过的食客,竟然自发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同盟,开始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奋力反击。

  “没吃过的都闭嘴!你们根本想象不到那是什么味道!那黄瓜的脆爽,我活了三十年,第一次知道黄瓜能好吃到这种地步!”

  “对!我老婆最讨厌吃西红柿,那天在天然居,她一个人干掉一整盘,还把盘子舔干净了!她说那是她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何止是好吃!我上次请客户吃饭,点了一桌青禾蔬菜,生意直接谈成了!客户说,能搞到这种菜的人,实力肯定错不了!这钱,花得比什么都值!”

  这些现身说法的评论,真实、有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

  舆论的天平,开始出现了奇妙的倾斜。

  眼看价格战打不赢,一些黑粉和闻风而来的“打假博主”,立刻调转枪口,祭出了终极杀手锏。

  “科技与狠活!”

  “呵呵,味道这么‘不正常’,价格卖这么贵,里面要是没加点东西,我把键盘吃了!”

  “绝对是激素催熟的毒菜!不然怎么可能长这么快,味道还这么冲?大家千万别上当!”

  “这不就是食品界的‘海克斯科技’吗?吃多了怕不是要变异!”

  这个说法,瞬间戳中了无数人对食品安全的焦虑神经。

  因为它足够“科学”,足够“惊悚”,也足够诛心。

  食客们只能反复强调“好吃”、“感觉身体很舒服”,但这种主观体验,根本无法反驳“激素”、“添加剂”这种看似专业、实则胡搅蛮缠的质疑。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在人们心里疯狂生根发芽。

  ……

  这场互联网风暴,很快就送到了河源县委书记李安的办公桌上。

  县委书记办公室。

  李安的脸色阴沉,他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看着那些“毒菜”、“激素”、“科技与狠活”的字眼,太阳穴突突直跳。

  青禾村项目,是他亲自拍板的标杆工程。

  一点八亿的修路合同,三年免税的红头文件,都压着他沉甸甸的政治前途。

  他绝不允许这个项目,在起步阶段,就被舆论的脏水淹死!

  李安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直接拨通了许易的号码。

  “小易书记,我是李安。”

  电话接通,李安的声音里满是压不住的焦虑。

  “网上的事,看到了吗?”

  “看到了,书记。”

  电话那头,许易的声音平静得像是什么都没发生。

  这种平静,反而让李安更加急躁。

  “现在舆论对你们很不利!”

  李安加重了语气。

  “网络舆论非同小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旦‘毒菜’这个标签被贴死,你前期所有的努力,全都会化为泡影!”

  “如果你需要,县里可以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由宣传部门出面,协调省市媒体,帮你们澄清!”

  李安几乎是把自己的底牌都亮了出来。

  他已经做好了动用所有官方资源,为青禾村打一场舆论保卫战的准备。

  然而,电话那头的许易,却只是轻笑了一声。

  “谢谢书记关心。”

  “您放心,跳梁小丑而已,对于这一天,我早有准备。”

  许易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自信。

  “您等一两天,看场好戏就行。”

  李安愣住了。

  他准备了一肚子的话,一整套的应对方案,却被许易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全部堵了回去。

  这是何等的底气?

  挂断电话,李安靠在椅背上,心中的焦灼,竟然真的被许易那份镇定给抚平了大半。

  他忽然有些期待。

  但他还是给宣传部打了电话,让他们二十四小时监控舆情,随时准备下场。

  而另一边。

  青禾村,村委会。

  许易挂断电话,神色自若。

  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想击碎所有质疑,靠嘴是没用的。

  唯一有用的,是绝对权威的,不容置喙的,科学的铁证!

  早在第一批蔬菜送往天然居的同时,他就通过清北大学时的校友,联系上了国内一家最顶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他将青禾村出产的所有蔬菜品类,全套样品,加急空运了过去。

  为的,就是今天。

  就在这时。

  许易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开始震动。

  来电显示的名字,正是他那位在清北当教授的校友。

  许易笑了。

  胜券在握的笑。

  他接起电话,声音平稳。

  “喂,报告出来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三秒。

  紧接着,一道压抑着极度震惊和亢奋的声音,几乎是吼着传了过来!

  “报告的事先别管!”

  “许易!你老实告诉我!”

  “你这菜……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