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之魏国-《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

  李悝

  李悝(kui)(前455–前395年)。

  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战国初期魏国人,战国时期着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魏文侯时任丞相,主持变法。

  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李悝变法在魏国走上富强之路过程曾做出很大贡献,是中国变法之始,随后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都在发展着李悝的变法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慎到

  (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来成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着录了《慎子》四十二篇。

  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

  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

  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申不害

  (公元前385–前337,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

  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

  以“术”着称,着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其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商鞅

  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

  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

  公叔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

  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

  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

  商鞅畅谈霸道的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变法理想的舞台。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

  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剧辛(–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人,着名燕国将领。

  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

  剧辛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重要代表,着有着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

  韩非

  (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紧密结合,系统化发展法家学说。

  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

  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着作。

  后来这些着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被毒死在秦狱中。

  韩非虽然在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把法家思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