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内外杂-《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

  《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着,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核心思想,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15篇,可能是庄子弟子或后学者的作品,如《骈拇》《马蹄》《胠箧》《秋水》《至乐》《达生》等。

  杂篇:11篇,作者身份较为复杂,可能是庄子学派的作品,例如《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等。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作子沐),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他厌恶虚伪的仁义礼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封建等级宗法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他这种鄙视权贵利禄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后世那些文学家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几乎都是从庄子的思想中吸取过积极的营养。

  他的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内篇七篇是庄子所着,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外篇十五及杂篇十一是庄子的弟子和后来的学者所着。

  《庄子》的篇章之间有主从,但未必是现在的顺序和结构。

  1、《庄子》不像一个人写的

  庄子的篇目里有很多思想和表述上的矛盾,不像同一个人写的。

  庄子在很多篇目里是以寓言人物的面目出现,更像后人记录的,文字质量也差,被认为是伪作。

  流传至今的《庄子》有33篇,分内外杂三篇。

  《庄子》肯定不是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里写的。

  比如有画面感的状态是:

  又一个庄子写下了最重要的篇目,然后他的学生写了一些篇目,记录从老师那里听来的片言只语,再加上自己的发挥,

  百年之后,又有人写了同人文,把作者本人当成寓言人物给安装进去了,甚至可能会改前面的。

  于是,后来把庄子本人或直接弟子手笔的七篇定为核心的内篇,

  其他是外、杂篇。

  可以说,《庄子》是部庄子学派的作品集,

  成书过程是逐渐累积杂糅,到汉代才完成,

  而且这个学派比较松散,不像墨家、儒家那样有组织性。

  2、《庄子》的读法

  《庄子》以段为单位做分析,找结论,

  更接近作者的真实写作状态;

  也更容易读通,能解决一些前后矛盾的问题。

  按篇章单位去读庄子,

  无助于建立思想框架,反倒不如就以段为单位分析更有说服力。

  3、《庄子》篇目的来历

  《庄子》33篇,

  这是经过魏晋时的玄学家郭象的删减确定下来的。

  历史上是有过最多52篇的版本,后世专家比对,

  其中一些是重复和解说性的文字,

  真正失传的有16篇,有一些才存有篇名。

  我们打开目录,

  以《逍遥游》开篇的七篇内篇,篇目风格比较统一,整体质量更高,是最早固定下来的。

  所以大家觉得内篇就是庄子手笔。

  《逍遥游》未必是最早写的一篇,“北冥有鱼”也未必是原本的第一句话,

  为什么说它就应该是开头?

  首先,

  整个内篇的编辑质量和排序关联性经得起推敲。

  《逍遥游》最适合作为展开性的序章,思想的起点。

  其次,

  审美理由。

  我们把庄子想象成一本新书,拆回一堆不排序的段落,

  让语言审美力好的人来票选全书开篇,“北冥有鱼”的得票率大概也最高。

  外26篇的外、杂篇是根据什么分的?

  不确定,这是一个层累、堆积、逐渐固定的过程。

  唐代的一位《庄子》大注解家成玄英的解释是:

  内篇是谈根本问题和道理的,外篇是谈具体事迹和寓言的。

  外篇的事例要靠内篇的道理来支撑,内篇的道理要靠外篇作为辅助说明。

  杂篇则是因为道理和事例相掺杂。

  这也只能说是一个努力做出的解释。

  梳理了26篇外杂篇的具体成篇过程,

  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词的分布做了交叉统计,大致过程也是:

  先由弟子根据讲学做记录,再由后人吸收庄子概念二创,

  到了西汉前后,又有学者进行了第三轮编辑。

  【启发】

  我们敬重为《庄子》的层累、堆积出力的每一位故人。

  他们共同塑造了庄子,而《庄子》正在塑造我们。

  慢慢来,比较快。

  如果说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和风细雨,谆谆教导;

  墨子是隔壁埋头苦干的学长,重视实践,话糙理不糙;

  那么,庄子,就更像是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同学,口才了得,才思敏捷,天马行空,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