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稳了稳心绪,“建奴非弱,妃与祖庙守备甚严,汝此策安得施行?”
孙传庭抱拳一礼:“陛下,建奴崇佛为重。臣闻其皇妃每朔望出城入寺礼佛,扈从寡少,以示诚心。”
崇祯微微颔首。
此事他也听闻过,倒也有几分可信。
只是下一句差点让王承恩噎死。
“棺椁一式,朽骨无别,发冢可也,无须携还。”
好家伙,这意思是,只需要派人去把皇太极的祖坟刨了,不需要带回来。
然后随便找个枯骨、棺板一挂,反正建奴也分不清是谁的。
崇祯半晌才低笑一声,“好一招以辱攻心,狠得很。
那与鞑靼开互市如何?”
孙传庭微微拱手,神色依旧沉稳:“鞑靼性鄙,若令其图建奴者,自为良策。
然其性钝,毋若豢养以待。
昔太祖收蒙古遗裔,久而豢养,终得其心。
今若开互市,使其贵胄入京为质,久处富贵,渐失本性。
岁月既久,遂为吾民。
慕中夏者欲留,欲留者必效我俗。
陛下若许,灭建奴者封王、赐地入明,其民与我民同享利权,其锐甚于他等争地者。”
这一句出口,王承恩直接把眼睛闭上了。
他这才彻底明白,陛下为何召见这名籍籍无名的布政司官员。
更明白一件事,这家伙,比孙承宗还要阴损百倍。
鞑靼、瓦剌的贵族若知灭建奴能得封王封地、子嗣可入中原为官,那还得了?
必然玩命的干建奴。
贵族是平民的风向标。
贵族若向往大明,平民也会跟风。
此时只需一道诏令:“灭建奴者,封王;其民,与我民同权。”
那便等于点燃了整个草原的欲望。
只要愿效忠、愿学习、愿从科举登堂入仕,便是大明子民。
这不是空想,也不是诳语。
因为朱元璋,早就这么干过。
当年朵颜三卫,那可是元朝最凶悍的铁骑,残暴程度十倍于汉军。
但降明之后,朱元璋给他们地、给他们官、给他们荣誉。
于是铁骑化家为民,铁血成文臣。
到了如今,他们虽因林丹汗而叛出,但仍有无数部落在明、林丹、后金之间摇摆不定。
孙传庭的意思很简单。
再造一百个朵颜三卫。
他最后那句话,其锐甚于他等争地者,才是真正的杀招。
意思就是,与其喂饱鞑靼让他们心安理得地去打建奴,不如让他们为立功封王而拼命。
吃饱的人打仗是为了填闲,想封王的人打仗则是拼命。
“事若成,可得类朵颜者众,而无反复。”
孙传庭话音落地,殿中一静。
崇祯的眼里有火光在闪。
这才是真正的帅才。
不止能打仗,还能织天下之势。
他看得出孙传庭的战法不是单纯的军事,而是从民族结构到文化归化的系统性布局。
这是在用文明灭国。
杀人者千千万,能杀掉一个民族的根的,唯此一人。
如果他能去辽东,若能与曹文诏联手,建奴怕不只是被灭族,而是从血脉到信仰都要被拔干净。
崇祯目光一沉。
这是他见过的最可怕,也最完美的谋士。
崇祯按住茶盏,缓缓问道:“西南叛乱,卿以为何?”
孙传庭微微一顿,语出惊人。
“杀官。”
崇祯眉头一挑。
“西南之乱,实乃土司压迫民众。欲脱朝廷之控,其源在官。民之怨非天生,皆由汉官苛虐而起。
欲平叛,必先除土司,使其群龙无首。
然此治标也。
治本者,泄民怨,杀官以赎。”
字字珠玑。
民怨如火,堵之反爆,不如顺势而泄。
杀土司以绝其权,杀贪官以安民心。
让那些被欺压的百姓看见,朝廷在为他们申冤。
崇祯缓缓点头,唇角微扬。
孙承宗是帅,曹文诏是将。
而孙传庭,是能以一人之智,断天下之局的人。
“朕打算让你前往西南协助秦老夫人平叛。”
崇祯清楚,奢安之乱若不绝,西南永无宁日。
沙普之乱、奢崇明叛皆由此起,若今日不剪除干净,后世必成烂根。
这是他穿越来的那一刻就定下的基调。
建奴固然可恨,却非致命。
真正能毁掉大明的,是内乱与天灾。
孙传庭心中一震,却无惧。
“臣遵旨。”
起身一拜,语气中有一丝藏不住的激动。
“敢问陛下,赐臣几许兵马?”
一个自幼习武、胸怀战志的布政司文官,能有机会带兵平叛,这是他多少年来的梦。
然而崇祯开口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愣住。
“无兵卒。”
顿了顿又道,“但朕给你二十万两白银,自行募兵。”
孙传庭心头一颤。
“兵可再募,人心难聚。朕要的,是能为大明死战的军,不是靠俸禄吊命的兵。”
这一刻,孙传庭明白了。
崇祯不是不给他兵,而是给他一个造兵的机会。
后世称大明三强军:关宁铁骑、秦军、天雄军。
再往后,有洪承畴的洪兵,还有曹化淳整编的勇卫营。
而这其中,只有秦军是从无到有造出来的。
秦军的根,在榆林。
榆林,明朝九边之一,直面蒙古。
那里的人,上马杀敌,下马种地,连孩童都拿人头骨当玩具。
一到家里收成不好、孩子饿了,十几个榆林汉子就敢出关。
拎着刀,去砍蒙古正规军的人头。
明军的军功以人头计,他们腰间一圈血淋淋的头颅,便是全家的口粮。
榆林人,他们从来不怕死。
史载:李自成攻榆林,青壮尽亡,只余老弱妇孺守城。
硬是与李自成大军巷战十三日。
最后死伤相当。
死一个榆林人,必带走一个贼军。
那可是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孤城。
崇祯心底一叹。
大明亏陕西,尤亏榆林。
若当年物资充沛,哪须辽东养万军?
只要榆林卫调往关外,再配狼兵、川军,建奴根本活不过十年。
崇祯抬头,语气肃然。
“朕给你的二十万两白银,你可自定去处。
但,不得强招,不得克扣!
那是士卒用命换的钱!”
孙传庭跪地,铿锵应声。
“臣以性命担保,不强征、不克扣!”
抬头,又道:“臣已有募兵之所,还望陛下允之。”
崇祯微微一笑,“说。”
“陕西榆林卫。”
果然,果然还是榆林。
那里是忠勇之根,烈性之源。
若能以榆林汉子为骨、延绥绥德人为筋,秦兵必成大明最锋锐之矛!
“允!”
孙传庭谢恩,眼底闪烁着光。
但又犹豫开口:“不知陛下,派哪位公公监军?”
崇祯闻言,眉头一挑,随即冷笑。
“区区西南平叛,也要朕派个太监教你如何打仗?
无监军!滚出去!”
孙传庭被喝退,却满心满眼的兴奋。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明主。
御书房内,崇祯独坐良久,低声道:
“监军,是对忠臣的侮辱。”
历史上,崇祯派监军,是因为不信。
但在他看来,真正的忠勇之士,是不需要任何监视的。
此生大明,不再辱英雄。
翌日,孙传庭被任命为平西南前锋将军,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领兵部右侍郎。
一个籍籍无名的文官,一跃为掌兵重臣。
朝野震动。
但崇祯心中笃定,他配。
孙传庭抱拳一礼:“陛下,建奴崇佛为重。臣闻其皇妃每朔望出城入寺礼佛,扈从寡少,以示诚心。”
崇祯微微颔首。
此事他也听闻过,倒也有几分可信。
只是下一句差点让王承恩噎死。
“棺椁一式,朽骨无别,发冢可也,无须携还。”
好家伙,这意思是,只需要派人去把皇太极的祖坟刨了,不需要带回来。
然后随便找个枯骨、棺板一挂,反正建奴也分不清是谁的。
崇祯半晌才低笑一声,“好一招以辱攻心,狠得很。
那与鞑靼开互市如何?”
孙传庭微微拱手,神色依旧沉稳:“鞑靼性鄙,若令其图建奴者,自为良策。
然其性钝,毋若豢养以待。
昔太祖收蒙古遗裔,久而豢养,终得其心。
今若开互市,使其贵胄入京为质,久处富贵,渐失本性。
岁月既久,遂为吾民。
慕中夏者欲留,欲留者必效我俗。
陛下若许,灭建奴者封王、赐地入明,其民与我民同享利权,其锐甚于他等争地者。”
这一句出口,王承恩直接把眼睛闭上了。
他这才彻底明白,陛下为何召见这名籍籍无名的布政司官员。
更明白一件事,这家伙,比孙承宗还要阴损百倍。
鞑靼、瓦剌的贵族若知灭建奴能得封王封地、子嗣可入中原为官,那还得了?
必然玩命的干建奴。
贵族是平民的风向标。
贵族若向往大明,平民也会跟风。
此时只需一道诏令:“灭建奴者,封王;其民,与我民同权。”
那便等于点燃了整个草原的欲望。
只要愿效忠、愿学习、愿从科举登堂入仕,便是大明子民。
这不是空想,也不是诳语。
因为朱元璋,早就这么干过。
当年朵颜三卫,那可是元朝最凶悍的铁骑,残暴程度十倍于汉军。
但降明之后,朱元璋给他们地、给他们官、给他们荣誉。
于是铁骑化家为民,铁血成文臣。
到了如今,他们虽因林丹汗而叛出,但仍有无数部落在明、林丹、后金之间摇摆不定。
孙传庭的意思很简单。
再造一百个朵颜三卫。
他最后那句话,其锐甚于他等争地者,才是真正的杀招。
意思就是,与其喂饱鞑靼让他们心安理得地去打建奴,不如让他们为立功封王而拼命。
吃饱的人打仗是为了填闲,想封王的人打仗则是拼命。
“事若成,可得类朵颜者众,而无反复。”
孙传庭话音落地,殿中一静。
崇祯的眼里有火光在闪。
这才是真正的帅才。
不止能打仗,还能织天下之势。
他看得出孙传庭的战法不是单纯的军事,而是从民族结构到文化归化的系统性布局。
这是在用文明灭国。
杀人者千千万,能杀掉一个民族的根的,唯此一人。
如果他能去辽东,若能与曹文诏联手,建奴怕不只是被灭族,而是从血脉到信仰都要被拔干净。
崇祯目光一沉。
这是他见过的最可怕,也最完美的谋士。
崇祯按住茶盏,缓缓问道:“西南叛乱,卿以为何?”
孙传庭微微一顿,语出惊人。
“杀官。”
崇祯眉头一挑。
“西南之乱,实乃土司压迫民众。欲脱朝廷之控,其源在官。民之怨非天生,皆由汉官苛虐而起。
欲平叛,必先除土司,使其群龙无首。
然此治标也。
治本者,泄民怨,杀官以赎。”
字字珠玑。
民怨如火,堵之反爆,不如顺势而泄。
杀土司以绝其权,杀贪官以安民心。
让那些被欺压的百姓看见,朝廷在为他们申冤。
崇祯缓缓点头,唇角微扬。
孙承宗是帅,曹文诏是将。
而孙传庭,是能以一人之智,断天下之局的人。
“朕打算让你前往西南协助秦老夫人平叛。”
崇祯清楚,奢安之乱若不绝,西南永无宁日。
沙普之乱、奢崇明叛皆由此起,若今日不剪除干净,后世必成烂根。
这是他穿越来的那一刻就定下的基调。
建奴固然可恨,却非致命。
真正能毁掉大明的,是内乱与天灾。
孙传庭心中一震,却无惧。
“臣遵旨。”
起身一拜,语气中有一丝藏不住的激动。
“敢问陛下,赐臣几许兵马?”
一个自幼习武、胸怀战志的布政司文官,能有机会带兵平叛,这是他多少年来的梦。
然而崇祯开口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愣住。
“无兵卒。”
顿了顿又道,“但朕给你二十万两白银,自行募兵。”
孙传庭心头一颤。
“兵可再募,人心难聚。朕要的,是能为大明死战的军,不是靠俸禄吊命的兵。”
这一刻,孙传庭明白了。
崇祯不是不给他兵,而是给他一个造兵的机会。
后世称大明三强军:关宁铁骑、秦军、天雄军。
再往后,有洪承畴的洪兵,还有曹化淳整编的勇卫营。
而这其中,只有秦军是从无到有造出来的。
秦军的根,在榆林。
榆林,明朝九边之一,直面蒙古。
那里的人,上马杀敌,下马种地,连孩童都拿人头骨当玩具。
一到家里收成不好、孩子饿了,十几个榆林汉子就敢出关。
拎着刀,去砍蒙古正规军的人头。
明军的军功以人头计,他们腰间一圈血淋淋的头颅,便是全家的口粮。
榆林人,他们从来不怕死。
史载:李自成攻榆林,青壮尽亡,只余老弱妇孺守城。
硬是与李自成大军巷战十三日。
最后死伤相当。
死一个榆林人,必带走一个贼军。
那可是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孤城。
崇祯心底一叹。
大明亏陕西,尤亏榆林。
若当年物资充沛,哪须辽东养万军?
只要榆林卫调往关外,再配狼兵、川军,建奴根本活不过十年。
崇祯抬头,语气肃然。
“朕给你的二十万两白银,你可自定去处。
但,不得强招,不得克扣!
那是士卒用命换的钱!”
孙传庭跪地,铿锵应声。
“臣以性命担保,不强征、不克扣!”
抬头,又道:“臣已有募兵之所,还望陛下允之。”
崇祯微微一笑,“说。”
“陕西榆林卫。”
果然,果然还是榆林。
那里是忠勇之根,烈性之源。
若能以榆林汉子为骨、延绥绥德人为筋,秦兵必成大明最锋锐之矛!
“允!”
孙传庭谢恩,眼底闪烁着光。
但又犹豫开口:“不知陛下,派哪位公公监军?”
崇祯闻言,眉头一挑,随即冷笑。
“区区西南平叛,也要朕派个太监教你如何打仗?
无监军!滚出去!”
孙传庭被喝退,却满心满眼的兴奋。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明主。
御书房内,崇祯独坐良久,低声道:
“监军,是对忠臣的侮辱。”
历史上,崇祯派监军,是因为不信。
但在他看来,真正的忠勇之士,是不需要任何监视的。
此生大明,不再辱英雄。
翌日,孙传庭被任命为平西南前锋将军,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领兵部右侍郎。
一个籍籍无名的文官,一跃为掌兵重臣。
朝野震动。
但崇祯心中笃定,他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