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码头的喧嚣如同潮水般冲击着阿贝的耳膜,各种陌生的声响——轮船粗犷的汽笛、小贩尖利的吆喝、黄包车夫奔跑的脚步声和揽客的呼喊、还有她听不懂的异国语言——交织成一片混乱的交响,让她头晕目眩。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河水腥气、汗味,还有不远处街上飘来的、混合着油炸食物和香水的气味,复杂而浓烈,与她熟悉的江南水乡清润潮湿的空气截然不同。
她像一株被突然移植到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芦苇,单薄、无助,在庞大而冷漠的城市面前瑟瑟发抖。雨水浸湿了她的头发和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少女尚未完全长成的、纤细而坚韧的轮廓。寒意从湿透的鞋底一直蔓延到头顶,她抱紧了怀里的蓝布包袱,那是她此刻唯一的依靠和温暖来源。
“小姑娘,坐车伐?要去啥地方?”一个精瘦的黄包车夫拉着车凑过来,打量着这个明显是外地来的、一脸茫然的女孩。
阿贝猛地回过神,警惕地后退一步,摇了摇头。她不知道要去哪里,更付不起坐车的钱。
“切,乡巴佬。”车夫撇撇嘴,不屑地啐了一口,拉着车转向其他看起来更有钱的旅客。
阿贝抿紧了嘴唇,没有理会那轻蔑的目光。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观察四周。码头上人来人往,大多行色匆匆,无人留意这个角落里的落魄少女。她看到有穿着体面、拎着皮箱的人走向码头出口,那里似乎有更多的车辆和更宽阔的街道。
她定了定神,学着那些人的样子,低着头,混在人群中,朝着出口的方向走去。
走出码头,视野豁然开朗,却也更加令人心惊。宽阔的马路上,黑色的、方头方脑的汽车鸣着刺耳的喇叭穿梭不息,车身上印着她不认识的洋文;色彩鲜艳的有轨电车沿着铁轨叮叮当当地行驶,穿着旗袍或洋装的女士、戴着礼帽的绅士从容上下;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霓虹灯招牌在阴沉的雨天下依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更高处,是一幢幢风格各异、高耸入云的洋楼,有些甚至比她在画片上见过的宝塔还要高。
这就是沪上吗?果然是天上海,仙人洞府一般。阿贝心里暗暗惊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和深切的卑微。这里的繁华,与她,与她那躺在破旧棚屋里奄奄一息的养父,仿佛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
当务之急,是找到地方卖掉绣品,换到钱。
她记得养母说过,沪上最繁华、最有钱人最多的地方是南京路、霞飞路那些地方,那里的绸缎庄、百货公司或许会收好的绣品。
可是,那些地方在哪里?她毫无头绪。
她试着向路边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卖香烟的老太太问路:“阿婆,请问去南京路怎么走?”
老太太抬起浑浊的眼睛,打量了她一下,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官话含糊地说道:“南京路?远得来……坐电车,几个站头就到了。”
电车?阿贝看向那庞然大物,心里发怵。她不知道该怎么坐,更不知道要多少钱。
“那……走路要多久?”她怯生生地问。
“走路?”老太太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走到天黑也走不到哦!小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吧?一个人来的?”
阿贝点点头,心里更沉了。
老太太叹了口气,指了指一个方向:“喏,顺着这条大马路一直往东走,过好几个路口,看到人最多、店铺最亮堂的地方,大概就是了。不过……你一个小姑娘,路上小心点。”
“谢谢阿婆。”阿贝道了谢,紧了紧包袱,按照老太太指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雨还在下,不大,却足够冰冷。她沿着宽阔的人行道走着,与身边衣着光鲜、步履匆匆的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湿漉漉的、打着补丁的衣裳,她那双沾满泥泞的旧布鞋,以及她脸上那无法掩饰的茫然与疲惫,都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怜悯、或鄙夷的目光。
她低着头,尽量缩着身子,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从昨天上船前吃了那个馒头后,她就再没吃过东西。路边点心铺子里传来的香甜气味,像一只只无形的小手,挠着她的肠胃。她摸了摸怀里仅剩的二十几个铜板,狠狠心,咽了口唾沫,继续往前走。
不知道走了多久,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底也磨得生疼。周围的建筑越来越华丽,商铺的招牌越来越耀眼,行人的穿着也越来越讲究。她猜,自己可能快到南京路了。
她鼓起勇气,走进一家看起来门面很大、装修气派的绸缎庄。店里光线明亮,货架上陈列着各色流光溢彩的绸缎绫罗,几个穿着旗袍、妆容精致的女店员正陪着客人挑选,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脂粉香。
阿贝的闯入,与这环境格格不入。她身上的水汽和泥点,让光洁的地板留下了污迹。
一个离门口最近的女店员皱了皱眉,走上前来,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嫌弃:“哎,干什么的?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出去出去!”
阿贝被她呵斥得后退半步,但还是努力挺直脊背,从包袱里拿出那方她最得意的双面异色绣手帕,双手递过去,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抖:“这位姐姐,我……我是来卖绣品的,您看看,这手帕绣工很好的,能不能……能不能收下?”
那女店员瞥了一眼那手帕,确实绣工精巧,一面是喜鹊登梅,一面是鲤鱼戏水,色彩过渡自然,针脚细密均匀。但她脸上鄙夷的神色更浓了:“哪里来的乡下货色?我们‘瑞蚨祥’是百年老店,只收苏杭名家之作,或者自家绣坊出的精品,谁要你这来路不明的东西?快走快走,别耽误我们做生意!”说着,就要挥手赶人。
阿贝的心凉了半截,还想再争取一下:“姐姐,您再看看,这针法真的很别致,我……”
“叫你走没听见啊?”另一个年纪稍长的店员也走了过来,语气更加不善,“再不走我叫巡捕了!”
听到“巡捕”二字,阿贝吓得脸色一白,不敢再停留,慌忙将手帕塞回包袱,低着头,在店员们讥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中,逃也似的跑出了绸缎庄。
站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混合着屈辱的泪水,又咸又涩。第一次尝试,就这样惨败。她没想到,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她的衣着和来历被直接拒之门外。
她不死心,又找了几家看起来规模不小的绣庄和百货公司,结果大同小异。不是被直接赶出来,就是对方只随意瞥一眼,报出一个低得可怜、几乎是侮辱性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
“小姑娘,你这绣工是不错,但没名气啊,我们收了也不好卖。”
“这料子太普通了,要是用上好的杭缎或者湖绉,或许还能值几个钱。”
“走走走,我们这里不是慈善堂。”
一次次碰壁,像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原本就不多的希望之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却没有停歇的意思。街边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将湿漉漉的街道映照得光怪陆离,更添了几分冰冷的繁华。
她又冷又饿,又累又绝望。怀里的铜板,连最便宜的客栈大通铺都住不起。难道今晚要露宿街头吗?在这人生地不熟、危机四伏的沪上?
一种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她。她抱着包袱,蜷缩在一家已经打烊的店铺屋檐下,看着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归家,只觉得无比的孤独和无助。阿爹的病容,阿娘的泪眼,再次浮现在眼前。
不,不能放弃!阿爹还等着钱救命!
她猛地站起身,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泪水。大店铺不行,那就去小一点的地方试试!总有识货的人!
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开始往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繁华、铺面较小的街巷里钻。这些地方灯光昏暗,路面狭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生活杂物的气味。
她找到一家门脸陈旧、挂着“顾氏绣坊”招牌的小店。店里只有一个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坐在灯下,慢悠悠地绣着什么。
阿贝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怯生生地开口:“婆婆,您……您这里收绣品吗?”
老太太抬起头,透过老花镜打量了她一下,目光在她湿透的衣衫和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语气平和:“什么绣品?拿来看看。”
阿贝心中一喜,连忙拿出那幅《莲塘清趣》的绣品,小心翼翼地展开。
老太太接过,凑到灯下仔细看了许久,手指摩挲着绣面,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针法……灵动自然,配色也大胆,有灵气。是你绣的?”
“是,是我绣的。”阿贝连忙点头,心中燃起一丝希望。
老太太沉吟了一下,叹了口气:“小姑娘,绣得是真好。可惜啊……如今这世道,懂行的、肯为手艺花钱的人不多了。大家都喜欢买洋布、成衣,或者那些机器绣的便宜货。你这幅绣品,费时费力,料子却普通,我最多……最多能给你三块大洋。”
三块大洋!阿贝的心猛地一跳。这比她预想的要少很多,但……三块大洋,也能买不少药了!至少能解燃眉之急!
她正要答应,忽然想起养母说过,好的苏绣,尤其是精品,价值不菲。这幅《莲塘清趣》她花了将近两个月才完成,三块大洋,实在有些……
她咬了咬唇,鼓起勇气问道:“婆婆,能不能……再多一点?我阿爹病得很重,急需钱救命……”
老太太看着她眼中的哀求和不甘,又看了看手中的绣品,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将绣品递还给她:“小姑娘,不是婆婆心狠。三块大洋,已经是看在你这手好绣工的份上,给的最高价了。我这小店,生意也难做,收上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出去。你……再去别家问问吧。”
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阿贝接过绣品,木然地对着老太太鞠了一躬,转身走出了绣坊。三块大洋……她连三块大洋都卖不到吗?那阿爹的药钱怎么办?
绝望,如同这无边无际的夜色,彻底将她吞噬。
她失魂落魄地在昏暗的巷子里走着,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又冷又饿,体力透支到了极限,眼前一阵阵发黑。
在一个堆满垃圾桶的拐角,她脚下一滑,再也支撑不住,猛地摔倒在地。包袱脱手飞出,里面的绣品和那柄短匕首散落出来,沾满了泥水。
膝盖和手肘传来火辣辣的疼痛,但比身体更痛的,是那颗沉到谷底的心。她趴在地上,冰冷的雨水无情地冲刷着她的身体,泪水终于决堤,混合着雨水,无声地汹涌而出。
为什么这么难?她只是想救阿爹,只是想活下去,为什么就这么难?
难道她真的要死在这异乡的街头,像一条无人问津的野狗吗?
就在她意识逐渐模糊,几乎要放弃挣扎的时候,一只修长、骨节分明的手,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挡在了她的上方,隔绝了冰冷的雨水。
一个低沉而带着一丝讶异的声音在她头顶响起:
“小姑娘,你没事吧?”
码头的喧嚣如同潮水般冲击着阿贝的耳膜,各种陌生的声响——轮船粗犷的汽笛、小贩尖利的吆喝、黄包车夫奔跑的脚步声和揽客的呼喊、还有她听不懂的异国语言——交织成一片混乱的交响,让她头晕目眩。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河水腥气、汗味,还有不远处街上飘来的、混合着油炸食物和香水的气味,复杂而浓烈,与她熟悉的江南水乡清润潮湿的空气截然不同。
她像一株被突然移植到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芦苇,单薄、无助,在庞大而冷漠的城市面前瑟瑟发抖。雨水浸湿了她的头发和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少女尚未完全长成的、纤细而坚韧的轮廓。寒意从湿透的鞋底一直蔓延到头顶,她抱紧了怀里的蓝布包袱,那是她此刻唯一的依靠和温暖来源。
“小姑娘,坐车伐?要去啥地方?”一个精瘦的黄包车夫拉着车凑过来,打量着这个明显是外地来的、一脸茫然的女孩。
阿贝猛地回过神,警惕地后退一步,摇了摇头。她不知道要去哪里,更付不起坐车的钱。
“切,乡巴佬。”车夫撇撇嘴,不屑地啐了一口,拉着车转向其他看起来更有钱的旅客。
阿贝抿紧了嘴唇,没有理会那轻蔑的目光。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观察四周。码头上人来人往,大多行色匆匆,无人留意这个角落里的落魄少女。她看到有穿着体面、拎着皮箱的人走向码头出口,那里似乎有更多的车辆和更宽阔的街道。
她定了定神,学着那些人的样子,低着头,混在人群中,朝着出口的方向走去。
走出码头,视野豁然开朗,却也更加令人心惊。宽阔的马路上,黑色的、方头方脑的汽车鸣着刺耳的喇叭穿梭不息,车身上印着她不认识的洋文;色彩鲜艳的有轨电车沿着铁轨叮叮当当地行驶,穿着旗袍或洋装的女士、戴着礼帽的绅士从容上下;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霓虹灯招牌在阴沉的雨天下依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更高处,是一幢幢风格各异、高耸入云的洋楼,有些甚至比她在画片上见过的宝塔还要高。
这就是沪上吗?果然是天上海,仙人洞府一般。阿贝心里暗暗惊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和深切的卑微。这里的繁华,与她,与她那躺在破旧棚屋里奄奄一息的养父,仿佛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
当务之急,是找到地方卖掉绣品,换到钱。
她记得养母说过,沪上最繁华、最有钱人最多的地方是南京路、霞飞路那些地方,那里的绸缎庄、百货公司或许会收好的绣品。
可是,那些地方在哪里?她毫无头绪。
她试着向路边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卖香烟的老太太问路:“阿婆,请问去南京路怎么走?”
老太太抬起浑浊的眼睛,打量了她一下,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官话含糊地说道:“南京路?远得来……坐电车,几个站头就到了。”
电车?阿贝看向那庞然大物,心里发怵。她不知道该怎么坐,更不知道要多少钱。
“那……走路要多久?”她怯生生地问。
“走路?”老太太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走到天黑也走不到哦!小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吧?一个人来的?”
阿贝点点头,心里更沉了。
老太太叹了口气,指了指一个方向:“喏,顺着这条大马路一直往东走,过好几个路口,看到人最多、店铺最亮堂的地方,大概就是了。不过……你一个小姑娘,路上小心点。”
“谢谢阿婆。”阿贝道了谢,紧了紧包袱,按照老太太指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雨还在下,不大,却足够冰冷。她沿着宽阔的人行道走着,与身边衣着光鲜、步履匆匆的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湿漉漉的、打着补丁的衣裳,她那双沾满泥泞的旧布鞋,以及她脸上那无法掩饰的茫然与疲惫,都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怜悯、或鄙夷的目光。
她低着头,尽量缩着身子,减少自己的存在感。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从昨天上船前吃了那个馒头后,她就再没吃过东西。路边点心铺子里传来的香甜气味,像一只只无形的小手,挠着她的肠胃。她摸了摸怀里仅剩的二十几个铜板,狠狠心,咽了口唾沫,继续往前走。
不知道走了多久,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脚底也磨得生疼。周围的建筑越来越华丽,商铺的招牌越来越耀眼,行人的穿着也越来越讲究。她猜,自己可能快到南京路了。
她鼓起勇气,走进一家看起来门面很大、装修气派的绸缎庄。店里光线明亮,货架上陈列着各色流光溢彩的绸缎绫罗,几个穿着旗袍、妆容精致的女店员正陪着客人挑选,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脂粉香。
阿贝的闯入,与这环境格格不入。她身上的水汽和泥点,让光洁的地板留下了污迹。
一个离门口最近的女店员皱了皱眉,走上前来,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嫌弃:“哎,干什么的?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出去出去!”
阿贝被她呵斥得后退半步,但还是努力挺直脊背,从包袱里拿出那方她最得意的双面异色绣手帕,双手递过去,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抖:“这位姐姐,我……我是来卖绣品的,您看看,这手帕绣工很好的,能不能……能不能收下?”
那女店员瞥了一眼那手帕,确实绣工精巧,一面是喜鹊登梅,一面是鲤鱼戏水,色彩过渡自然,针脚细密均匀。但她脸上鄙夷的神色更浓了:“哪里来的乡下货色?我们‘瑞蚨祥’是百年老店,只收苏杭名家之作,或者自家绣坊出的精品,谁要你这来路不明的东西?快走快走,别耽误我们做生意!”说着,就要挥手赶人。
阿贝的心凉了半截,还想再争取一下:“姐姐,您再看看,这针法真的很别致,我……”
“叫你走没听见啊?”另一个年纪稍长的店员也走了过来,语气更加不善,“再不走我叫巡捕了!”
听到“巡捕”二字,阿贝吓得脸色一白,不敢再停留,慌忙将手帕塞回包袱,低着头,在店员们讥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中,逃也似的跑出了绸缎庄。
站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混合着屈辱的泪水,又咸又涩。第一次尝试,就这样惨败。她没想到,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就因为她的衣着和来历被直接拒之门外。
她不死心,又找了几家看起来规模不小的绣庄和百货公司,结果大同小异。不是被直接赶出来,就是对方只随意瞥一眼,报出一个低得可怜、几乎是侮辱性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
“小姑娘,你这绣工是不错,但没名气啊,我们收了也不好卖。”
“这料子太普通了,要是用上好的杭缎或者湖绉,或许还能值几个钱。”
“走走走,我们这里不是慈善堂。”
一次次碰壁,像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原本就不多的希望之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却没有停歇的意思。街边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将湿漉漉的街道映照得光怪陆离,更添了几分冰冷的繁华。
她又冷又饿,又累又绝望。怀里的铜板,连最便宜的客栈大通铺都住不起。难道今晚要露宿街头吗?在这人生地不熟、危机四伏的沪上?
一种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她。她抱着包袱,蜷缩在一家已经打烊的店铺屋檐下,看着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归家,只觉得无比的孤独和无助。阿爹的病容,阿娘的泪眼,再次浮现在眼前。
不,不能放弃!阿爹还等着钱救命!
她猛地站起身,抹去脸上的雨水和泪水。大店铺不行,那就去小一点的地方试试!总有识货的人!
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开始往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繁华、铺面较小的街巷里钻。这些地方灯光昏暗,路面狭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生活杂物的气味。
她找到一家门脸陈旧、挂着“顾氏绣坊”招牌的小店。店里只有一个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坐在灯下,慢悠悠地绣着什么。
阿贝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怯生生地开口:“婆婆,您……您这里收绣品吗?”
老太太抬起头,透过老花镜打量了她一下,目光在她湿透的衣衫和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语气平和:“什么绣品?拿来看看。”
阿贝心中一喜,连忙拿出那幅《莲塘清趣》的绣品,小心翼翼地展开。
老太太接过,凑到灯下仔细看了许久,手指摩挲着绣面,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针法……灵动自然,配色也大胆,有灵气。是你绣的?”
“是,是我绣的。”阿贝连忙点头,心中燃起一丝希望。
老太太沉吟了一下,叹了口气:“小姑娘,绣得是真好。可惜啊……如今这世道,懂行的、肯为手艺花钱的人不多了。大家都喜欢买洋布、成衣,或者那些机器绣的便宜货。你这幅绣品,费时费力,料子却普通,我最多……最多能给你三块大洋。”
三块大洋!阿贝的心猛地一跳。这比她预想的要少很多,但……三块大洋,也能买不少药了!至少能解燃眉之急!
她正要答应,忽然想起养母说过,好的苏绣,尤其是精品,价值不菲。这幅《莲塘清趣》她花了将近两个月才完成,三块大洋,实在有些……
她咬了咬唇,鼓起勇气问道:“婆婆,能不能……再多一点?我阿爹病得很重,急需钱救命……”
老太太看着她眼中的哀求和不甘,又看了看手中的绣品,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将绣品递还给她:“小姑娘,不是婆婆心狠。三块大洋,已经是看在你这手好绣工的份上,给的最高价了。我这小店,生意也难做,收上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出去。你……再去别家问问吧。”
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阿贝接过绣品,木然地对着老太太鞠了一躬,转身走出了绣坊。三块大洋……她连三块大洋都卖不到吗?那阿爹的药钱怎么办?
绝望,如同这无边无际的夜色,彻底将她吞噬。
她失魂落魄地在昏暗的巷子里走着,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又冷又饿,体力透支到了极限,眼前一阵阵发黑。
在一个堆满垃圾桶的拐角,她脚下一滑,再也支撑不住,猛地摔倒在地。包袱脱手飞出,里面的绣品和那柄短匕首散落出来,沾满了泥水。
膝盖和手肘传来火辣辣的疼痛,但比身体更痛的,是那颗沉到谷底的心。她趴在地上,冰冷的雨水无情地冲刷着她的身体,泪水终于决堤,混合着雨水,无声地汹涌而出。
为什么这么难?她只是想救阿爹,只是想活下去,为什么就这么难?
难道她真的要死在这异乡的街头,像一条无人问津的野狗吗?
就在她意识逐渐模糊,几乎要放弃挣扎的时候,一只修长、骨节分明的手,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挡在了她的上方,隔绝了冰冷的雨水。
一个低沉而带着一丝讶异的声音在她头顶响起:
“小姑娘,你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