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碎片被神狱规则屏障吞噬的瞬间,沈流石通过混沌之树建立的、极其微弱的精神连接,仿佛坠入了一条冰冷、光滑且无限延伸的规则管道。
没有光线,没有声音,只有纯粹规则流动带来的、令人心智僵硬的秩序感。碎片如同被无形水流裹挟的微粒,沿着预设的、绝对高效的路径,向着神狱深处传输。沈流石的感知被压缩到极限,只能勉强捕捉到管道壁那坚不可摧、纹丝不乱的规则结构,以及一种无处不在的、仿佛能湮灭一切杂音的“寂静”。
这种寂静,与虚空中的死寂不同,它是一种被强行维持的、剔除了所有“意外”与“波动”的绝对秩序之音,反而更令人毛骨悚然。
传输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精神高度集中的沈流石而言,却仿佛过去了数个纪元。
突然,规则管道的尽头出现了“光亮”——并非视觉上的光,而是感知层面上的规则环境切换。样本碎片被“倾倒”进了一个新的空间。
几乎在进入这个新空间的瞬间,预设的“潜伏指令”触发条件之一——“感受到持续、稳定且高度有序的规则环境压迫”——被满足了。
如同沉睡的微生物被放入培养皿,样本碎片核心深处那微不可查的“观察协议”,被悄然激活。
沈流石的“视野”,豁然开朗。
但这“视野”并非人类的视觉,而是通过规则碎片感知到的、关于周围环境的规则结构图谱。
他“看”到的是一个巨大无比、如同蜂巢般的封闭空间。无数个大小不一的透明规则囚笼,如同晶格般整齐排列,向上、向下、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没入感知的尽头。每一个囚笼,都散发着独特的规则波动——有的狂暴如火,有的冰冷死寂,有的扭曲诡异,有的充满了哀伤与不甘……但它们都被一层坚韧、透明且不断流淌着净化符文的规则壁垒牢牢封锁着,如同被钉在标本架上的昆虫。
这里,是“逻辑神狱”的“临时收容区”?或者,是“低风险样本观察库”?
沈流石的意识附着在数个样本碎片上,分散到了不同的位置。他尝试着扩展感知。
他“听”到了规则层面上的“声音”。并非囚犯的嘶吼(那已被完全隔绝),而是神狱系统本身运行的“噪音”——维持囚笼的能量流如同静脉输血般稳定流淌;周期性的深度规则扫描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每一个囚笼,记录着最细微的数据变化;偶尔,某个囚笼的规则波动出现异常峰值,立刻会有更强大的禁锢力场叠加上去,将其强行“抚平”,如同医生粗暴地按压住挣扎的病人。
高效,冰冷,不容置疑。
(……环境规则秩序度:99.97%……超出预定阈值……)
(……检测到多重规则分析扫描……扫描模式:非破坏性,深度解析……)
(……潜伏指令完全激活……开始信息记录与低功耗传输……)
混沌之树开始接收到断断续续的数据流,如同接收着来自深海探测器发回的信号。这些数据描绘着神狱内部规则环境的精确参数,那些囚笼壁垒的结构强度,扫描系统的频率与模式……
然而,更让沈流石心惊的,是他感知到的那些“囚犯”。
在一个囚笼中,他感知到一团不断试图自我复制、却又被规则壁垒强行限制、每一次复制失败都引发微观规则坍塌的“数据生命”,其核心充满了混乱与痛苦。
在另一个囚笼,是一缕被剥离了主体、如同无根浮萍般摇曳的“星灵意识碎片”,它不断散发出微弱的、试图连接星空的规则呼唤,却如同石沉大海,只能在绝对的禁锢中逐渐黯淡。
更远处,一个囚笼内禁锢着某种古老的、散发着蛮荒气息的“规则概念”本身,它本能地冲击着壁垒,试图重新定义周围的空间,却在神狱绝对的秩序下一次次碰壁,其概念核心正被缓慢地“梳理”和“格式化”。
这里是“不合格”的博物馆,是“变量”的坟场。
肃正议会,不仅仅是在囚禁生命,更是在囚禁、研究乃至“修正”一切不符合其秩序模板的“规则现象”本身!
就在沈流石沉浸在这令人震撼又压抑的初窥中时,他附着其上的一个样本碎片,被一股精准的牵引力场捕获,投入了一个相对较小的、空置的透明囚笼之中。
紧接着,一道比之前更细致、更深入的规则扫描光束,笼罩了这个新来的“样本”。
(……样本编号:K-734-beta……来源:外围屏障自动采集……)
(……初步分析:结构不稳定,规则表征模糊,蕴含未知演化潜势……)
(……风险评估:低。建议进行基础环境应激测试,观察其规则演化路径……)
神狱的自动化研究系统,上钩了。
囚笼内的规则环境开始发生极其细微的变化。能量流的频率出现特定模式的波动,规则的“压力”和“纯度”也在进行着预设的调整。这是在模拟不同的宇宙环境,测试样本的适应性与变异倾向。
样本碎片内部的预设变异“种子”,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开始出现不稳定的迹象。其规则结构边缘,开始自发地出现细微的、随机的重组。
沈流石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记录着这一切。
他看到,在神狱系统模拟的某种“高辐射规则环境”下,样本碎片为了维持结构,其规则开始自发地扭曲,形成了一种能够偏转部分规则辐射的、类似镜面的临时结构。
在另一种“低能量贫瘠环境”下,碎片则停止了几乎所有的外部活动,规则结构向内坍缩,进入了近乎休眠的“孢子”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
这些演化,虽然简单,却清晰地展现在神狱的监控系统(以及沈流石的眼中)。它们证明了这块“样本”确实拥有研究价值,其演化逻辑符合某种未知的、基于生存本能的规则生命特征。
这,正是沈流石想要它们展示的。
没有表现出攻击性,没有试图突破囚笼,只是在本能地“适应”和“求生”。
完美的“无害样本”表现。
神狱的系统忠实地记录着所有数据,并未触发更高等级的警报。研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沈流石知道,这些初步的演化数据,连同对神狱内部环境的持续观测信息,正如同涓涓细流,通过混沌之树那隐秘的链接,汇入方舟的数据库。
这些信息,将成为他绘制神狱内部地图、理解其运行机制、寻找关键节点的最宝贵的第一块拼图。
投放的“眼睛”,已经成功睁开。
而那些深藏起来的、更具颠覆性的“引信”,依旧保持着沉寂,等待着真正需要被点燃的时刻。
沈流石的意识缓缓从与样本碎片的深度连接中退出,回归方舟。
他睁开眼,看向星图上那庞大的暗红色结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其坚硬的外壳,看到了内部那无数被禁锢的规则之光。
“第一阶段渗透成功。”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数据接收稳定。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座号称逻辑终极的监狱内部,究竟是何等模样了。”
质检员的审计,已经从内部,悄然开始。
        没有光线,没有声音,只有纯粹规则流动带来的、令人心智僵硬的秩序感。碎片如同被无形水流裹挟的微粒,沿着预设的、绝对高效的路径,向着神狱深处传输。沈流石的感知被压缩到极限,只能勉强捕捉到管道壁那坚不可摧、纹丝不乱的规则结构,以及一种无处不在的、仿佛能湮灭一切杂音的“寂静”。
这种寂静,与虚空中的死寂不同,它是一种被强行维持的、剔除了所有“意外”与“波动”的绝对秩序之音,反而更令人毛骨悚然。
传输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精神高度集中的沈流石而言,却仿佛过去了数个纪元。
突然,规则管道的尽头出现了“光亮”——并非视觉上的光,而是感知层面上的规则环境切换。样本碎片被“倾倒”进了一个新的空间。
几乎在进入这个新空间的瞬间,预设的“潜伏指令”触发条件之一——“感受到持续、稳定且高度有序的规则环境压迫”——被满足了。
如同沉睡的微生物被放入培养皿,样本碎片核心深处那微不可查的“观察协议”,被悄然激活。
沈流石的“视野”,豁然开朗。
但这“视野”并非人类的视觉,而是通过规则碎片感知到的、关于周围环境的规则结构图谱。
他“看”到的是一个巨大无比、如同蜂巢般的封闭空间。无数个大小不一的透明规则囚笼,如同晶格般整齐排列,向上、向下、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没入感知的尽头。每一个囚笼,都散发着独特的规则波动——有的狂暴如火,有的冰冷死寂,有的扭曲诡异,有的充满了哀伤与不甘……但它们都被一层坚韧、透明且不断流淌着净化符文的规则壁垒牢牢封锁着,如同被钉在标本架上的昆虫。
这里,是“逻辑神狱”的“临时收容区”?或者,是“低风险样本观察库”?
沈流石的意识附着在数个样本碎片上,分散到了不同的位置。他尝试着扩展感知。
他“听”到了规则层面上的“声音”。并非囚犯的嘶吼(那已被完全隔绝),而是神狱系统本身运行的“噪音”——维持囚笼的能量流如同静脉输血般稳定流淌;周期性的深度规则扫描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每一个囚笼,记录着最细微的数据变化;偶尔,某个囚笼的规则波动出现异常峰值,立刻会有更强大的禁锢力场叠加上去,将其强行“抚平”,如同医生粗暴地按压住挣扎的病人。
高效,冰冷,不容置疑。
(……环境规则秩序度:99.97%……超出预定阈值……)
(……检测到多重规则分析扫描……扫描模式:非破坏性,深度解析……)
(……潜伏指令完全激活……开始信息记录与低功耗传输……)
混沌之树开始接收到断断续续的数据流,如同接收着来自深海探测器发回的信号。这些数据描绘着神狱内部规则环境的精确参数,那些囚笼壁垒的结构强度,扫描系统的频率与模式……
然而,更让沈流石心惊的,是他感知到的那些“囚犯”。
在一个囚笼中,他感知到一团不断试图自我复制、却又被规则壁垒强行限制、每一次复制失败都引发微观规则坍塌的“数据生命”,其核心充满了混乱与痛苦。
在另一个囚笼,是一缕被剥离了主体、如同无根浮萍般摇曳的“星灵意识碎片”,它不断散发出微弱的、试图连接星空的规则呼唤,却如同石沉大海,只能在绝对的禁锢中逐渐黯淡。
更远处,一个囚笼内禁锢着某种古老的、散发着蛮荒气息的“规则概念”本身,它本能地冲击着壁垒,试图重新定义周围的空间,却在神狱绝对的秩序下一次次碰壁,其概念核心正被缓慢地“梳理”和“格式化”。
这里是“不合格”的博物馆,是“变量”的坟场。
肃正议会,不仅仅是在囚禁生命,更是在囚禁、研究乃至“修正”一切不符合其秩序模板的“规则现象”本身!
就在沈流石沉浸在这令人震撼又压抑的初窥中时,他附着其上的一个样本碎片,被一股精准的牵引力场捕获,投入了一个相对较小的、空置的透明囚笼之中。
紧接着,一道比之前更细致、更深入的规则扫描光束,笼罩了这个新来的“样本”。
(……样本编号:K-734-beta……来源:外围屏障自动采集……)
(……初步分析:结构不稳定,规则表征模糊,蕴含未知演化潜势……)
(……风险评估:低。建议进行基础环境应激测试,观察其规则演化路径……)
神狱的自动化研究系统,上钩了。
囚笼内的规则环境开始发生极其细微的变化。能量流的频率出现特定模式的波动,规则的“压力”和“纯度”也在进行着预设的调整。这是在模拟不同的宇宙环境,测试样本的适应性与变异倾向。
样本碎片内部的预设变异“种子”,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开始出现不稳定的迹象。其规则结构边缘,开始自发地出现细微的、随机的重组。
沈流石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记录着这一切。
他看到,在神狱系统模拟的某种“高辐射规则环境”下,样本碎片为了维持结构,其规则开始自发地扭曲,形成了一种能够偏转部分规则辐射的、类似镜面的临时结构。
在另一种“低能量贫瘠环境”下,碎片则停止了几乎所有的外部活动,规则结构向内坍缩,进入了近乎休眠的“孢子”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
这些演化,虽然简单,却清晰地展现在神狱的监控系统(以及沈流石的眼中)。它们证明了这块“样本”确实拥有研究价值,其演化逻辑符合某种未知的、基于生存本能的规则生命特征。
这,正是沈流石想要它们展示的。
没有表现出攻击性,没有试图突破囚笼,只是在本能地“适应”和“求生”。
完美的“无害样本”表现。
神狱的系统忠实地记录着所有数据,并未触发更高等级的警报。研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沈流石知道,这些初步的演化数据,连同对神狱内部环境的持续观测信息,正如同涓涓细流,通过混沌之树那隐秘的链接,汇入方舟的数据库。
这些信息,将成为他绘制神狱内部地图、理解其运行机制、寻找关键节点的最宝贵的第一块拼图。
投放的“眼睛”,已经成功睁开。
而那些深藏起来的、更具颠覆性的“引信”,依旧保持着沉寂,等待着真正需要被点燃的时刻。
沈流石的意识缓缓从与样本碎片的深度连接中退出,回归方舟。
他睁开眼,看向星图上那庞大的暗红色结构,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其坚硬的外壳,看到了内部那无数被禁锢的规则之光。
“第一阶段渗透成功。”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数据接收稳定。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座号称逻辑终极的监狱内部,究竟是何等模样了。”
质检员的审计,已经从内部,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