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娲皇临野,见人族之艰
洪荒历百年,龙汉初劫的硝烟早已在天地间淡去,不周山巅的云雾依旧缭绕,只是少了几分杀伐戾气,多了几分休养生息的祥和。南瞻部洲边缘,一处依山傍水的人族部落正迎来晨光,茅草搭成的屋舍错落分布在河岸两侧,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混着晨露的湿气,在空气中晕开淡淡的烟火气。
部落首领石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石杖,站在最高的土坡上眺望。他身形魁梧,身上裹着一张粗糙的黑熊皮,兽皮边缘被岁月磨得起了毛边,裸露的手臂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过去与凶兽搏斗、与自然抗争留下的印记。土坡下,十几个半大的孩童正围着一堆篝火打闹,他们身上只缠着几片破烂的兽皮,脚踝在晨风中冻得发红,却依旧笑得欢快。
“阿母,我冷。”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到一位妇人身边,仰着冻得通红的小脸。妇人连忙把孩子搂进怀里,用自己那件同样破旧的兽皮裹紧她,叹了口气:“再等等,等太阳升得高些就暖了。”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河床,那里晾晒着几张刚剥下来的野兔皮,还带着血迹,“等阿父把兽皮鞣软了,给你做件新的。”
可谁都知道,鞣制兽皮并非易事。部落里只有石首领懂得用草木灰浸泡兽皮去毛,再用兽油涂抹软化,但即便如此,制成的兽皮依旧僵硬,冬天不保暖,夏天又闷热,而且一旦遇水就会变硬,穿不了多久就会开裂。更让部落人头疼的是食物储存——好不容易猎到的兽肉,夏天放不了两天就会腐烂,只能靠烟熏火烤勉强保存,味道又苦又涩;采集的野果、谷物,装在石碗或木臼里,要么洒出来,要么被雨水打湿发霉。
就在这时,天空忽然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那光芒不刺眼,反而像春日的暖阳,温柔地笼罩住整个部落。孩童们停下打闹,仰着头看向天空;正在鞣制兽皮的石首领放下手中的木槌,眼中满是敬畏——他曾听族里的老人口述过,龙汉初劫时,有先天神只显圣,周身便会有这般异象。
金光中,一道身影缓缓降下。那是一位身着七彩云霞衣的女子,长发如瀑,周身萦绕着淡淡的功德金光,眉宇间带着悲悯与温和,正是造人补天的女娲圣人。她脚踩祥云,落在部落中央的空地上,目光扫过那些裹着破旧兽皮的孩童、捧着石碗发愁的妇人,心中泛起一丝柔软。
“吾乃女娲。”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见尔等生计维艰,特来授尔等谋生之术。”
部落众人连忙跪拜在地,石首领带头喊道:“多谢娲皇庇佑!”孩童们虽不懂“娲皇”是什么,但见长辈跪拜,也跟着趴在地上,好奇地偷瞄着这位周身发光的女子。
女娲轻轻抬手,一股柔和的力量将众人扶起:“无需多礼。尔等先随吾来,寻些可用之物。”说罢,她迈步走向部落后方的山林,石首领连忙跟上,几个手脚麻利的青年也紧随其后,其余人则留在原地,眼中满是期待。
山林间草木茂盛,女娲停在一片生长着细长藤蔓的地方,指着那些藤蔓对众人说:“此乃葛藤,其皮可剥,纤维坚韧,可织为布。”她俯身摘下一段葛藤,手指轻轻一捻,外层的表皮便脱落下来,露出里面白色的纤维。“尔等看,只需将这些纤维收集起来,加以捻搓,便可成线;再将线经纬交错,便可成布。布比兽皮柔软,保暖透气,且易储存。”
石首领凑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女娲手中的葛藤纤维,指尖触到那细腻的纤维,心中满是惊奇:“娲皇,这般细弱之物,真能织成蔽体之物?”
女娲笑着点头,又指向不远处一片生长着宽叶植物的地方:“那是麻,其茎秆中的纤维更粗,织出的布更耐用,适合做劳作时穿的衣物。尔等今日可先采集葛藤与麻,吾明日再来教尔等如何处理。”
众人连忙应下,石首领当即安排青年们分工——一部分人采集葛藤,一部分人收割麻的茎秆,还有人负责将采集到的材料运回部落。女娲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又从袖中取出几株灵草,栽种在部落附近的空地上:“此草名为‘蓝’,其叶可制染料,日后织出的布,可染成各色,不易褪色。”
待众人将葛藤与麻运回部落时,夕阳已西下。女娲站在部落的篝火旁,看着孩童们围着堆成小山的葛藤好奇地触摸,妇人们则在一旁低声议论,眼中满是希望。她轻声说道:“明日清晨,吾教尔等剥取纤维、捻线。”说罢,周身金光一闪,便化作一道流光,向娲皇宫的方向飞去。
那一夜,部落里的人都没睡好。石首领把葛藤和麻堆放在部落中央,安排人看守;妇人们则在篝火旁,借着月光梳理着少量脱落的葛藤纤维,想象着织成布后的样子;孩童们则趴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心中对这位“娲皇”充满了崇敬。
第二章 纺车初转,织出洪荒第一缕布
次日天刚亮,部落的人就已经聚集在中央的空地上,等候女娲的到来。没过多久,金光再次降临,女娲落在众人面前,手中多了两个用树枝和藤蔓制成的简单工具——一个是纺锤,一个是纺轮。
“今日,吾先教尔等捻线。”女娲拿起纺锤,将一段处理好的葛藤纤维系在纺锤的一端,然后用手轻轻转动纺锤,纺锤在惯性的作用下旋转起来,原本松散的纤维被逐渐捻紧,变成了一根细长的线。“尔等看,只需如此转动纺锤,让纤维相互缠绕,便可成线。线有粗有细,可根据需要调整。”
她将纺锤递给身边一位名叫阿织的妇人。阿织约莫二十岁,是部落里最心灵手巧的女子,平日里鞣制兽皮、缝制衣物都是她带头做。阿织接过纺锤,学着女娲的样子转动,可纺锤刚转了两圈就掉在地上,纤维也散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娲皇,我……我做不好。”
“无妨,慢慢来。”女娲捡起纺锤,重新帮她系好纤维,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握住纺锤,如何控制转动的力度,“手腕要稳,转动时不要太急,让纤维自然缠绕。”
阿织再次尝试,这次纺锤虽然依旧有些晃动,但总算没有掉下来,慢慢捻出了一段短短的线。她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连忙继续转动,越练越熟练,没过多久就捻出了一根均匀的葛藤线。“成了!娲皇,我做成了!”她兴奋地喊道,举着纺锤给众人看。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上前领取女娲提前做好的纺锤,跟着学习。孩童们也围在一旁,拿着小一号的纺锤模仿,虽然动作笨拙,但眼神专注。女娲穿梭在众人之间,耐心地指导——有人纺锤转得太快,线捻得太松,她就教他放慢速度;有人纤维接得不好,线容易断,她就教他如何将两段纤维重叠捻合,让线更牢固。
太阳升到半空时,部落里已经有不少人能熟练地捻线了,地上放着一堆堆捻好的葛藤线和麻线,白的、黄的,像一束束细弱的丝线,却承载着部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线已成,接下来教尔等织布。”女娲走到部落旁的一棵大树下,用两根粗壮的树枝搭成一个简易的织架,然后将几根麻线固定在织架上,作为经线;又取来一根线,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作为纬线。“经线要拉紧绷直,纬线则在经线之间穿梭,如此往复,便可成布。”
她手持小木棍,将纬线从经线的缝隙中穿过,然后用一根木片将纬线压实,接着将经线左右分开,再穿过纬线,压实……动作有条不紊,没过多久,织架上就出现了一小块粗糙却完整的麻布。“尔等看,只需重复此步骤,布便会慢慢变长。”
石首领看着织架上的麻布,伸手摸了摸,只觉得比兽皮柔软许多,心中满是震撼:“娲皇,这般织布之法,真是神技!有了布,我族再也不用受兽皮之苦了!”
女娲笑着点头,又教众人如何调整经线的密度,如何根据需要织出不同粗细的布——葛藤线织出的布更柔软,适合做衣物;麻线织出的布更耐用,适合做包裹、垫子。她还教众人用草木灰浸泡织好的布,去除杂质,让布更洁白;用之前种下的蓝草叶煮出染料,将布染成蓝色,不易脏污。
接下来的日子里,部落里的人几乎都在学习纺织。阿织成了部落里的纺织带头人,她不仅自己学得快,还耐心地教其他妇人;石首领则组织青年们制作更多的纺锤和织架,还尝试用更粗壮的木头做了一个可以固定在地上的织机,比简易织架更省力,织布速度也更快。
半个月后,部落里织出了第一批布。阿织用葛藤布给部落里的孩童们做了新衣,浅蓝色的布料,虽然针脚还很粗糙,但孩子们穿上后,再也不用裹着僵硬的兽皮,跑动起来轻便又灵活。一个之前总喊冷的小女孩,穿着新衣服在空地上转圈,笑着对阿织说:“阿织阿母,这衣服好软,一点都不冷!”
妇人们也用麻布做了包裹,用来装采集的野果和谷物,再也不用担心食物洒出来或被打湿。石首领看着部落里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他从未想过,仅凭草木的纤维,就能改变族人的生活。他特意让人织了一块最厚实的麻布,想要送给女娲,却被女娲婉拒了。
“此乃尔等亲手所织,当留予尔等自用。”女娲看着部落里穿着新衣、捧着布包的族人,周身的功德金光又浓郁了几分,“纺织之术,尔等可传于附近的其他部落,让更多人族受益。”
石首领连忙应下。后来,他派人去周边的人族部落传授纺织之术,那些部落的人听说有这般好手艺,纷纷前来学习。没过多久,南瞻部洲的人族部落几乎都学会了纺织,麻布、葛布成了人族最主要的蔽体之物,兽皮则渐渐成了寒冷季节的保暖之物。
第三章 泥火相融,陶器孕育人族新生机
纺织之术解决了人族的蔽体问题,可食物储存的难题依旧困扰着各个部落。女娲在人族部落停留的日子里,看到妇人们将采集的野谷装在石碗里,稍微一动就洒出来;猎到的兽肉,即便烟熏后,也只能保存十几天,心中便有了新的打算。
一日清晨,女娲带着众人来到部落附近的河边。河边的泥土湿润细腻,女娲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揉捏起来。“尔等看,此土名为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经火焚烧后,便会变得坚硬,可制成器物,用来装水、存粮。”
她说着,将手中的陶土捏成了一个简单的碗状,然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先将陶土捏成想要的形状,待其晾干后,再放入火中烧制,便可成器。此器名为‘陶’。”
众人围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女娲手中的陶碗。石首领拿起一把陶土,学着女娲的样子揉捏,可陶土在他手中要么捏不成形,要么一捏就碎。“娲皇,这土太软了,怎么才能捏成器物?”
“需先将陶土中的杂质去除,再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捏,让陶土变得均匀细腻,有韧性。”女娲说着,将一块处理好的陶土递给石首领,“尔等看,这般揉捏,直到陶土不沾手,且能随意塑形为止。”
石首领接过陶土,按照女娲的方法揉捏,果然,陶土渐渐变得听话起来,他试着捏了一个小小的罐子,虽然形状有些歪斜,但总算成型了。“成了!娲皇,我捏成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喊道。
女娲笑着点头,又教众人如何制作更复杂的器物——比如带把手的陶罐,方便提拿;带盖子的陶瓮,适合储存食物;还有底部平坦的陶盘,适合盛放食物。她还教众人用树枝在陶器表面刻画简单的花纹,不仅美观,还能增加陶器的摩擦力,不易滑落。
部落里的人很快就投入到制陶的热潮中。河边的空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坯——圆的碗、方的盘、高的瓮、矮的罐,都是族人亲手捏制的。阿织不仅擅长纺织,制陶也很有天赋,她捏的陶罐形状规整,还在罐身上刻上了藤蔓的花纹,看起来格外精致。
有一个名叫陶的少年,约莫十五岁,是部落里最调皮的孩子,之前学习纺织时总是坐不住,可制陶却让他着了迷。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河边,蹲在地上捏陶土,从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到后来能捏出各种精巧的小器物——比如小鸟形状的陶哨,吹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还有小兽形状的陶玩具,深受部落里孩童的喜爱。
“陶,你这陶哨做得真好。”女娲看到陶手中的陶哨,忍不住称赞道。陶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娲皇,我觉得制陶比纺织有趣多了,捏出什么样子都可以。”
女娲笑着说:“每种手艺都有其用处,纺织蔽体,制陶存物,皆是人族生存之需。你若
洪荒历百年,龙汉初劫的硝烟早已在天地间淡去,不周山巅的云雾依旧缭绕,只是少了几分杀伐戾气,多了几分休养生息的祥和。南瞻部洲边缘,一处依山傍水的人族部落正迎来晨光,茅草搭成的屋舍错落分布在河岸两侧,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混着晨露的湿气,在空气中晕开淡淡的烟火气。
部落首领石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石杖,站在最高的土坡上眺望。他身形魁梧,身上裹着一张粗糙的黑熊皮,兽皮边缘被岁月磨得起了毛边,裸露的手臂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过去与凶兽搏斗、与自然抗争留下的印记。土坡下,十几个半大的孩童正围着一堆篝火打闹,他们身上只缠着几片破烂的兽皮,脚踝在晨风中冻得发红,却依旧笑得欢快。
“阿母,我冷。”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到一位妇人身边,仰着冻得通红的小脸。妇人连忙把孩子搂进怀里,用自己那件同样破旧的兽皮裹紧她,叹了口气:“再等等,等太阳升得高些就暖了。”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河床,那里晾晒着几张刚剥下来的野兔皮,还带着血迹,“等阿父把兽皮鞣软了,给你做件新的。”
可谁都知道,鞣制兽皮并非易事。部落里只有石首领懂得用草木灰浸泡兽皮去毛,再用兽油涂抹软化,但即便如此,制成的兽皮依旧僵硬,冬天不保暖,夏天又闷热,而且一旦遇水就会变硬,穿不了多久就会开裂。更让部落人头疼的是食物储存——好不容易猎到的兽肉,夏天放不了两天就会腐烂,只能靠烟熏火烤勉强保存,味道又苦又涩;采集的野果、谷物,装在石碗或木臼里,要么洒出来,要么被雨水打湿发霉。
就在这时,天空忽然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那光芒不刺眼,反而像春日的暖阳,温柔地笼罩住整个部落。孩童们停下打闹,仰着头看向天空;正在鞣制兽皮的石首领放下手中的木槌,眼中满是敬畏——他曾听族里的老人口述过,龙汉初劫时,有先天神只显圣,周身便会有这般异象。
金光中,一道身影缓缓降下。那是一位身着七彩云霞衣的女子,长发如瀑,周身萦绕着淡淡的功德金光,眉宇间带着悲悯与温和,正是造人补天的女娲圣人。她脚踩祥云,落在部落中央的空地上,目光扫过那些裹着破旧兽皮的孩童、捧着石碗发愁的妇人,心中泛起一丝柔软。
“吾乃女娲。”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见尔等生计维艰,特来授尔等谋生之术。”
部落众人连忙跪拜在地,石首领带头喊道:“多谢娲皇庇佑!”孩童们虽不懂“娲皇”是什么,但见长辈跪拜,也跟着趴在地上,好奇地偷瞄着这位周身发光的女子。
女娲轻轻抬手,一股柔和的力量将众人扶起:“无需多礼。尔等先随吾来,寻些可用之物。”说罢,她迈步走向部落后方的山林,石首领连忙跟上,几个手脚麻利的青年也紧随其后,其余人则留在原地,眼中满是期待。
山林间草木茂盛,女娲停在一片生长着细长藤蔓的地方,指着那些藤蔓对众人说:“此乃葛藤,其皮可剥,纤维坚韧,可织为布。”她俯身摘下一段葛藤,手指轻轻一捻,外层的表皮便脱落下来,露出里面白色的纤维。“尔等看,只需将这些纤维收集起来,加以捻搓,便可成线;再将线经纬交错,便可成布。布比兽皮柔软,保暖透气,且易储存。”
石首领凑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女娲手中的葛藤纤维,指尖触到那细腻的纤维,心中满是惊奇:“娲皇,这般细弱之物,真能织成蔽体之物?”
女娲笑着点头,又指向不远处一片生长着宽叶植物的地方:“那是麻,其茎秆中的纤维更粗,织出的布更耐用,适合做劳作时穿的衣物。尔等今日可先采集葛藤与麻,吾明日再来教尔等如何处理。”
众人连忙应下,石首领当即安排青年们分工——一部分人采集葛藤,一部分人收割麻的茎秆,还有人负责将采集到的材料运回部落。女娲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又从袖中取出几株灵草,栽种在部落附近的空地上:“此草名为‘蓝’,其叶可制染料,日后织出的布,可染成各色,不易褪色。”
待众人将葛藤与麻运回部落时,夕阳已西下。女娲站在部落的篝火旁,看着孩童们围着堆成小山的葛藤好奇地触摸,妇人们则在一旁低声议论,眼中满是希望。她轻声说道:“明日清晨,吾教尔等剥取纤维、捻线。”说罢,周身金光一闪,便化作一道流光,向娲皇宫的方向飞去。
那一夜,部落里的人都没睡好。石首领把葛藤和麻堆放在部落中央,安排人看守;妇人们则在篝火旁,借着月光梳理着少量脱落的葛藤纤维,想象着织成布后的样子;孩童们则趴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女娲造人的传说,心中对这位“娲皇”充满了崇敬。
第二章 纺车初转,织出洪荒第一缕布
次日天刚亮,部落的人就已经聚集在中央的空地上,等候女娲的到来。没过多久,金光再次降临,女娲落在众人面前,手中多了两个用树枝和藤蔓制成的简单工具——一个是纺锤,一个是纺轮。
“今日,吾先教尔等捻线。”女娲拿起纺锤,将一段处理好的葛藤纤维系在纺锤的一端,然后用手轻轻转动纺锤,纺锤在惯性的作用下旋转起来,原本松散的纤维被逐渐捻紧,变成了一根细长的线。“尔等看,只需如此转动纺锤,让纤维相互缠绕,便可成线。线有粗有细,可根据需要调整。”
她将纺锤递给身边一位名叫阿织的妇人。阿织约莫二十岁,是部落里最心灵手巧的女子,平日里鞣制兽皮、缝制衣物都是她带头做。阿织接过纺锤,学着女娲的样子转动,可纺锤刚转了两圈就掉在地上,纤维也散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娲皇,我……我做不好。”
“无妨,慢慢来。”女娲捡起纺锤,重新帮她系好纤维,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握住纺锤,如何控制转动的力度,“手腕要稳,转动时不要太急,让纤维自然缠绕。”
阿织再次尝试,这次纺锤虽然依旧有些晃动,但总算没有掉下来,慢慢捻出了一段短短的线。她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连忙继续转动,越练越熟练,没过多久就捻出了一根均匀的葛藤线。“成了!娲皇,我做成了!”她兴奋地喊道,举着纺锤给众人看。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上前领取女娲提前做好的纺锤,跟着学习。孩童们也围在一旁,拿着小一号的纺锤模仿,虽然动作笨拙,但眼神专注。女娲穿梭在众人之间,耐心地指导——有人纺锤转得太快,线捻得太松,她就教他放慢速度;有人纤维接得不好,线容易断,她就教他如何将两段纤维重叠捻合,让线更牢固。
太阳升到半空时,部落里已经有不少人能熟练地捻线了,地上放着一堆堆捻好的葛藤线和麻线,白的、黄的,像一束束细弱的丝线,却承载着部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线已成,接下来教尔等织布。”女娲走到部落旁的一棵大树下,用两根粗壮的树枝搭成一个简易的织架,然后将几根麻线固定在织架上,作为经线;又取来一根线,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作为纬线。“经线要拉紧绷直,纬线则在经线之间穿梭,如此往复,便可成布。”
她手持小木棍,将纬线从经线的缝隙中穿过,然后用一根木片将纬线压实,接着将经线左右分开,再穿过纬线,压实……动作有条不紊,没过多久,织架上就出现了一小块粗糙却完整的麻布。“尔等看,只需重复此步骤,布便会慢慢变长。”
石首领看着织架上的麻布,伸手摸了摸,只觉得比兽皮柔软许多,心中满是震撼:“娲皇,这般织布之法,真是神技!有了布,我族再也不用受兽皮之苦了!”
女娲笑着点头,又教众人如何调整经线的密度,如何根据需要织出不同粗细的布——葛藤线织出的布更柔软,适合做衣物;麻线织出的布更耐用,适合做包裹、垫子。她还教众人用草木灰浸泡织好的布,去除杂质,让布更洁白;用之前种下的蓝草叶煮出染料,将布染成蓝色,不易脏污。
接下来的日子里,部落里的人几乎都在学习纺织。阿织成了部落里的纺织带头人,她不仅自己学得快,还耐心地教其他妇人;石首领则组织青年们制作更多的纺锤和织架,还尝试用更粗壮的木头做了一个可以固定在地上的织机,比简易织架更省力,织布速度也更快。
半个月后,部落里织出了第一批布。阿织用葛藤布给部落里的孩童们做了新衣,浅蓝色的布料,虽然针脚还很粗糙,但孩子们穿上后,再也不用裹着僵硬的兽皮,跑动起来轻便又灵活。一个之前总喊冷的小女孩,穿着新衣服在空地上转圈,笑着对阿织说:“阿织阿母,这衣服好软,一点都不冷!”
妇人们也用麻布做了包裹,用来装采集的野果和谷物,再也不用担心食物洒出来或被打湿。石首领看着部落里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他从未想过,仅凭草木的纤维,就能改变族人的生活。他特意让人织了一块最厚实的麻布,想要送给女娲,却被女娲婉拒了。
“此乃尔等亲手所织,当留予尔等自用。”女娲看着部落里穿着新衣、捧着布包的族人,周身的功德金光又浓郁了几分,“纺织之术,尔等可传于附近的其他部落,让更多人族受益。”
石首领连忙应下。后来,他派人去周边的人族部落传授纺织之术,那些部落的人听说有这般好手艺,纷纷前来学习。没过多久,南瞻部洲的人族部落几乎都学会了纺织,麻布、葛布成了人族最主要的蔽体之物,兽皮则渐渐成了寒冷季节的保暖之物。
第三章 泥火相融,陶器孕育人族新生机
纺织之术解决了人族的蔽体问题,可食物储存的难题依旧困扰着各个部落。女娲在人族部落停留的日子里,看到妇人们将采集的野谷装在石碗里,稍微一动就洒出来;猎到的兽肉,即便烟熏后,也只能保存十几天,心中便有了新的打算。
一日清晨,女娲带着众人来到部落附近的河边。河边的泥土湿润细腻,女娲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揉捏起来。“尔等看,此土名为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经火焚烧后,便会变得坚硬,可制成器物,用来装水、存粮。”
她说着,将手中的陶土捏成了一个简单的碗状,然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先将陶土捏成想要的形状,待其晾干后,再放入火中烧制,便可成器。此器名为‘陶’。”
众人围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女娲手中的陶碗。石首领拿起一把陶土,学着女娲的样子揉捏,可陶土在他手中要么捏不成形,要么一捏就碎。“娲皇,这土太软了,怎么才能捏成器物?”
“需先将陶土中的杂质去除,再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捏,让陶土变得均匀细腻,有韧性。”女娲说着,将一块处理好的陶土递给石首领,“尔等看,这般揉捏,直到陶土不沾手,且能随意塑形为止。”
石首领接过陶土,按照女娲的方法揉捏,果然,陶土渐渐变得听话起来,他试着捏了一个小小的罐子,虽然形状有些歪斜,但总算成型了。“成了!娲皇,我捏成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喊道。
女娲笑着点头,又教众人如何制作更复杂的器物——比如带把手的陶罐,方便提拿;带盖子的陶瓮,适合储存食物;还有底部平坦的陶盘,适合盛放食物。她还教众人用树枝在陶器表面刻画简单的花纹,不仅美观,还能增加陶器的摩擦力,不易滑落。
部落里的人很快就投入到制陶的热潮中。河边的空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坯——圆的碗、方的盘、高的瓮、矮的罐,都是族人亲手捏制的。阿织不仅擅长纺织,制陶也很有天赋,她捏的陶罐形状规整,还在罐身上刻上了藤蔓的花纹,看起来格外精致。
有一个名叫陶的少年,约莫十五岁,是部落里最调皮的孩子,之前学习纺织时总是坐不住,可制陶却让他着了迷。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河边,蹲在地上捏陶土,从一开始的歪歪扭扭,到后来能捏出各种精巧的小器物——比如小鸟形状的陶哨,吹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还有小兽形状的陶玩具,深受部落里孩童的喜爱。
“陶,你这陶哨做得真好。”女娲看到陶手中的陶哨,忍不住称赞道。陶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娲皇,我觉得制陶比纺织有趣多了,捏出什么样子都可以。”
女娲笑着说:“每种手艺都有其用处,纺织蔽体,制陶存物,皆是人族生存之需。你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