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集 传渔猎法:先民生存智慧的火种传递-《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在人类文明尚未褪去蒙昧的远古时代,生存是刻在族群基因里的首要命题。当山林间的野果难以饱腹,当河流中的游鱼成为潜在食粮,一项关乎族群存续的技能——渔猎,便在时光中逐渐成型。而“传渔猎法”,正是将结网捕鱼、设陷阱猎兽的生存智慧代代相传的纽带,它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族群文化与生命延续的核心密码。

  一、渔猎法诞生的背景:绝境中的生存求索

  数万年前的地球,气候变幻莫测,冰川消长间,原始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那时的先民们以部落为单位,分散在山林、河畔,依靠采集野果、挖掘根茎勉强维生。但随着人口增多,天然食物愈发稀缺,饥饿的阴影时常笼罩着部落。

  有一年寒冬,北方部落的首领风牙望着族中面黄肌瘦的老人与孩童,心中焦灼如焚。连续半月的大雪封山,野果早已被采光,连平日里容易捕捉的野兔也不见踪迹。族人们蜷缩在山洞里,眼神中满是绝望。风牙知道,若再找不到新的食物来源,整个部落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一日清晨,风牙带着几个年轻族人外出探查,行至一条结冰的河流旁时,他看到冰面下有黑影游动——是鱼。可河面被厚冰覆盖,徒手根本无法捕捉。“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食物在眼前,却只能挨饿?”风牙蹲在冰边,眉头紧锁。他想起夏日里,族人曾用藤蔓捆扎的树枝捞起过浅水处的小鱼,可面对深水中的鱼群,这点手段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南方部落的首领木禾也在遭遇相似的困境。南方虽无严寒,却常有猛兽出没,不仅威胁族人安全,还会抢夺仅有的食物。一次,木禾的弟弟在采集野果时,被一头野猪袭击,险些丧命。木禾又怒又急,他意识到,单纯躲避猛兽无法解决问题,若能主动捕获它们,既能消除威胁,又能获得充足的肉食。

  正是这样的绝境,让先民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工具,更高效地获取水中的鱼、林中的兽?渔猎法的雏形,便在这一次次生存危机中,悄然萌芽。

  二、结网捕鱼之法:从“偶然”到“系统”的探索

  (一)最初的“捕鱼工具”:藤蔓与树枝的尝试

  最早的捕鱼,并无“网”的概念。风牙所在的部落,最初只是用粗壮的藤蔓将树枝捆成一束,制成简易的“捞网”,在浅水处来回搅动,偶尔能捞起几条小鱼。可这种方式效率极低,遇到稍大的鱼,树枝间的缝隙根本拦不住。

  转机发生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族中的少女溪芽在河边清洗藤蔓时,不小心将几束藤蔓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松散的“网”。她本想将藤蔓解开,却发现有一条小鱼误打误撞钻进了藤蔓的缝隙里,被牢牢卡住。溪芽又惊又喜,连忙将这个发现告诉了风牙。

  风牙看着溪芽手中缠绕的藤蔓,眼前一亮:“若能将藤蔓编织成更紧密的网,是不是就能困住更多鱼?”他立刻召集族中手巧的族人,开始尝试编织。最初的编织很粗糙,他们只是将藤蔓交叉打结,制成一张方形的“网”。可藤蔓太粗,打结处容易松动,下水后没多久就散了。

  (二)材料的革新:从藤蔓到麻线

  几次尝试失败后,风牙没有气馁。他注意到,部落附近有一种韧皮纤维丰富的麻类植物,将其剥取后,撕成细条,比藤蔓更柔软、更坚韧。于是,他带领族人学习剥麻、制线——先将麻杆浸泡在水中,使其表皮软化,再手工剥下韧皮,反复揉搓,制成细长的麻线。

  麻线制成后,编织渔网的效率大大提升。族人们将麻线分成多股,采用“经纬交织”的方式编织:先固定好纵向的“经”线,再将横向的“纬”线依次穿过经线,每隔一段距离就打一个结,使网眼大小均匀。最初的网眼很大,只能捕到体型较大的鱼,后来族人们根据目标鱼群的大小,调整网眼尺寸,小到手指粗的小鱼,大到半人长的大鱼,都能被捕获。

  (三)捕鱼技巧的积累:顺水而下与定点下网

  有了渔网,族人们开始探索更高效的捕鱼方式。最初,他们只是将渔网沉入浅水区,等待鱼群游入,可这样往往要等上大半天,收获寥寥。

  一次,风牙观察到河水在雨后流速加快,许多鱼会顺着水流往下游游动。他灵机一动,带领族人将渔网固定在河流狭窄处,网口朝向水流上游。这样一来,顺流而下的鱼群来不及躲避,就会直接冲进网中。这一招果然奏效,当天部落就捕获了数十条鱼,族人们终于吃上了饱饭。

  除了“顺水下网”,族人们还摸索出了“定点下网”的技巧。他们发现,河流拐弯处、水草茂密的地方,往往是鱼群聚集的“鱼窝”。于是,每当春季鱼群产卵时,族人们就会在这些地方下网,收获总是格外丰富。

  (四)渔网的改良:加入配重与浮子

  随着捕鱼经验的积累,族人们发现,单纯的渔网在深水中容易漂浮,无法沉到水底,导致底层的鱼群逃脱。风牙看着河边的鹅卵石,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渔网的边缘系上几块小鹅卵石,利用石头的重量让渔网沉入水底。这样一来,渔网就能将水域上下都覆盖,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

  后来,族人们又发现,若在渔网的上边缘系上晒干的芦苇杆——芦苇杆质地轻盈,能漂浮在水面上,不仅能让族人清楚地看到渔网的位置,还能防止渔网被水流冲得偏移。至此,一套包含“材料选择、编织方法、下网技巧、工具改良”的结网捕鱼法,在部落中逐渐成型。

  三、设陷阱猎兽之法:顺应自然的“智慧捕猎”

  (一)最初的陷阱:利用地形的“天然屏障”

  与捕鱼不同,猎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猛兽的攻击性。木禾所在的部落,最初只能通过多人围猎的方式捕捉小型野兽,如野兔、野鸡。可面对野猪、鹿等体型较大或奔跑速度快的动物,围猎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族人受伤。

  木禾一直在思考,如何不用直接与猛兽对抗,就能将其捕获。一次,他在追踪一头鹿时,鹿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天然的土坑——那是暴雨冲刷形成的,深约两米,鹿掉进去后无法跳出。木禾见状,立刻召集族人,用树枝和藤蔓将坑口围住,最终轻松捕获了那头鹿。

  “既然天然的坑能困住鹿,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挖坑,设下陷阱?”木禾的这个想法,开启了部落设陷阱猎兽的探索。

  (二)简易陷阱的制作:挖坑与伪装

  最初的人工陷阱很简单:族人们选择野兽经常出没的路径,如山林间的小道、水源附近,用石斧和木铲挖出一个深约一米五、宽约两米的土坑。为了让陷阱更隐蔽,他们会将挖出的泥土运到远处,再在坑口铺上一层树枝和干草,上面撒上一层薄土,使其与周围地面看起来毫无差别。

  这种陷阱主要针对野兔、野猪等体型中等、奔跑时容易忽略地面的动物。当动物踩在陷阱上方的树枝上时,树枝会断裂,动物就会掉进坑里。为了防止动物爬出来,族人们还会在坑壁上插上尖锐的木刺——这些木刺是将树枝削尖后制成的,能有效阻止动物攀爬。

  (三)针对不同野兽的“定制化”陷阱

  随着猎兽经验的积累,族人们发现,不同的野兽习性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陷阱。

  对于鹿这类警惕性高、善于跳跃的动物,单纯的土坑陷阱效果不佳——鹿的跳跃能力强,容易跳过坑口,且它们在行走时会仔细观察地面,稍有异常就会避开。于是,木禾带领族人发明了“绳套陷阱”:他们将坚韧的藤蔓制成绳套,固定在鹿经常经过的树枝上,绳套的高度与鹿的脖子或腿相当。当鹿走过时,脖子或腿会钻进绳套,鹿一挣扎,绳套就会越收越紧,将其困住。

  对于野猪这类力气大、皮肤厚实的动物,土坑陷阱和绳套陷阱都难以奏效。族人们经过多次尝试,发明了“落石陷阱”:他们在野猪经常出没的山坡上,用藤蔓将几块大石头捆住,藤蔓的另一端固定在一根削尖的木棍上,木棍则卡在地面的石缝中,再在木棍下方铺上干草和树枝作为触发装置。当野猪踩在干草上时,木棍会被触动,藤蔓松开,大石头就会从山坡上滚下,将野猪砸晕或困住。

  (四)陷阱的“辅助工具”:诱饵与追踪

  为了提高陷阱的成功率,族人们还学会了使用“诱饵”。他们会将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