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集 教民耕种: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跃迁-《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长河中,渔猎曾是远古先民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他们依赖自然的馈赠,追逐迁徙的兽群,捕捞河流中的鱼虾,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直到“教民耕种”这一关键性事件的发生,先民们才逐渐摆脱对自然的被动依赖,开启了垦荒种五谷的农耕时代,完成了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伟大跨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渔猎时代的生存困境:文明转型的迫切需求

  在教民耕种之前,远古社会长期处于渔猎采集阶段。彼时,先民们的生存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往往随着兽群迁徙的路线和季节的变化而不断移动,被称为“逐水草而居”。这种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充满了不确定性,食物来源极不稳定。

  春季,他们需寻找刚复苏的动植物,采集鲜嫩的野菜、果实,同时留意蛰伏后苏醒的小型动物;夏季,河流湖泊水量充沛,鱼类繁多,捕鱼成为主要的食物获取方式,但高温也带来了蚊虫滋生和疾病传播的风险;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先民们抓紧时间采集成熟的野果、坚果,捕猎为越冬储存脂肪的动物,可若遇上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秋季的储备便会大打折扣;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兽群踪迹难寻,河流结冰无法捕鱼,许多先民因食物匮乏在严寒中失去生命。

  除了食物短缺的问题,渔猎时代的工具也极为简陋。最初,先民们只能依靠双手、石块和木棍捕猎、采集,后来逐渐学会制作简单的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但这些工具效率低下,面对凶猛的大型野兽时,先民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此外,渔猎过程中,部落之间为了争夺优质的猎场、渔场,常常爆发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危机。

  长期的生存困境让先民们逐渐意识到,单纯依赖自然的赐予并非长久之计,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更稳定、更可靠的生存方式。正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存的渴望,为后来“教民耕种”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也让文明的转型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农耕智慧的萌芽:从观察自然到探索种植

  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先民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逐渐发现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农耕智慧开始悄然萌芽。他们在采集野果、野菜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些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土地上后,经过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会在第二年长出新的幼苗,并且随着季节的更替,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循环。

  比如,当先民们在一片土地上采集过成熟的野生谷子后,次年回到原地,发现曾经掉落种子的地方长出了成片的谷子幼苗。这一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尝试。他们会将采集到的饱满种子保留一部分,选择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的地方,用木棍、石器翻松土地,将种子播撒下去,然后等待植物生长。

  最初的种植尝试充满了挑战。先民们并不清楚如何根据季节安排播种时间,常常因为播种过早或过晚,导致种子无法发芽或幼苗被冻死、旱死;他们也不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不知道如何施肥,只能依靠自然的肥力;遇到病虫害时,更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种植的作物被毁。

  但失败并没有击退先民们探索的脚步。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调整种植方法。通过观察天象和物候,他们逐渐掌握了季节变化的规律,知道了春天万物复苏时适合播种,秋天果实成熟时适合收获;他们发现将植物的枯枝败叶埋入土壤中,来年土地会更加肥沃,于是开始尝试堆肥施肥;在与病虫害的斗争中,他们学会了拔除生病的植株,驱赶啃食作物的害虫。

  与此同时,先民们对植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他们从众多的野生植物中筛选出产量较高、口感较好、易于种植的品种,如粟(谷子)、黍(黄米)、稻、麦、菽(大豆)等,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五谷”。这些作物的筛选和培育,为后续大规模的农耕生产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先民们的农耕智慧从初步探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三、教民耕种的践行者:文明火种的传播者

  在农耕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践行者,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农耕技术传授给族人,带领大家垦荒种五谷,成为文明火种的传播者。其中,后稷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据史料记载,后稷是上古时期周部落的始祖,他自幼便对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渔猎为主的时代,后稷不像其他孩童那样热衷于追逐鸟兽,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