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钧台盛宴:盛极之始的奢靡暗流
夏启站在钧台之巅,青铜铸就的台基在正午日光下泛着冷硬光泽,台下是绵延数里的诸侯营帐,七彩旌旗如林,猎猎风中抖落的,是夏朝初立的赫赫威仪。这日是启定下的“万国朝贺”之日,自他三年前废禅让、承父禹之位,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将“夏”的国号刻在洪荒大地的版图上,这还是第一次召天下诸侯齐聚阳城近郊的钧台,既是彰显王权,亦是要借这场盛宴,彻底压下那些暗怀异心的部落势力。
玄空站在鸿蒙宗弟子的队伍里,青布道袍在一众诸侯的华服间显得格外素净。他手中握着一卷竹简,笔尖蘸着朱砂,却迟迟未落下——按道尊龙宇的吩咐,他需记录夏朝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气运变化,可此刻望向钧台上的夏启,他眼底却掠过一丝忧虑。启今日穿的是用西昆仑蚕丝织就的玄色祭服,衣摆上用赤金线绣着日月星辰纹,腰间悬着的“镇夏玉符”是道尊亲赠,本为护佑夏朝国运之物,可此刻玉符边缘竟隐隐泛着一层淡灰气,那是气运耗损的征兆,只是这细微变化,除了玄空这般修过“观气术”的鸿蒙宗弟子,满场诸侯无一人察觉。
“启王万岁!”随着司仪官的高喝,诸侯们齐齐跪拜,青铜酒爵碰撞的脆响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得钧台周围的古柏簌簌落英。夏启抬手示意众人起身,他的声音透过灵力加持,清晰地传到每一个角落:“昔我父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方定九州洪患。今我承父业,立夏朝,定礼制,非为一己之私,实乃为保万民安居!今日设宴,愿与诸位共饮此杯,愿我大夏国运绵长!”
说罢,他举起面前的犀角杯,杯中盛的是用黍米与西域葡萄酿就的醇酒,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晃荡,映出他眼中难掩的得意。这酒是西域诸侯进贡的珍品,据说需耗费百斤黍米才能酿出一斤,寻常百姓连闻都闻不到;他身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烤得金黄油亮的兽肉,有从青丘山猎来的九尾狐,有东海深处的千年灵龟,甚至还有一只罕见的三足乌幼鸟——那是帝俊留在洪荒的部族无意间捕获,因忌惮道尊与帝俊的关系,不敢私藏,便献给了夏启。
玄空看到那三足乌幼鸟的尸体时,指尖猛地一颤,朱砂在竹简上晕开一个墨点。他记得道尊曾说过,三足乌乃太阳金乌部族的旁支,虽非帝俊直系血脉,却也承载着一丝太阳真火的本源,寻常人若伤害三足乌,便是间接触怒金乌部族,极易引发祸端。可夏启显然没将这当回事,他用青铜刀割下一块三足乌的肉,递到身边的宠妃玄妻手中,语气宠溺:“爱妃尝尝,这鸟肉比寻常兽肉细嫩百倍,据说吃了还能滋养容颜。”
玄妻穿着一身粉色纱衣,领口袖口缀满了珍珠,她娇笑着接过肉,却没立刻吃下,而是看向夏启:“大王,今日万国来朝,固然彰显我大夏威风,可臣妾听闻,东边的有扈氏部族,至今没来朝贺,他们是不是……”
夏启脸色微沉,手中的青铜刀“当啷”一声放在案几上:“有扈氏?不过是个小小的部落,也敢违逆本王!等过了今日,本王便派大军征讨,定要让他们知道,违抗夏朝王权的下场!”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了几分。有扈氏虽不是洪荒中的大部族,却也是禹在位时便归顺的老部落,只因不满启废禅让制,才迟迟不肯来朝贺。诸侯们互相递着眼色,却没人敢出声劝阻——如今的夏启,早已不是刚继位时那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了。
玄空轻轻叹了口气,在竹简上写下:“启王设宴钧台,诸侯朝贺,然奢靡之风初显,杀三足乌为食,触怒金乌部族气运;又欲征有扈氏,不顾民生刚定,恐耗损国力。镇夏玉符现灰气,国运隐忧。”写完,他将竹简收入怀中,抬头望向天际,只见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几朵乌云,遮住了部分日光,让钧台的阴影里,多了几分寒意。
这场钧台盛宴,从正午一直持续到深夜。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半边天空,舞姬们穿着薄纱,在火堆旁跳着奔放的舞蹈,乐师们弹奏着用兽骨制成的乐器,曲调奢靡而张扬。夏启喝得酩酊大醉,他搂着玄妻,靠在铺着虎皮的座椅上,看着台下诸侯们觥筹交错,眼中满是满足。他没注意到,有几位年老的诸侯悄悄离开了宴席,他们望着钧台上醉生梦死的启王,脸上满是失望;他更没注意到,鸿蒙宗的弟子们在玄空的带领下,早已悄然离去,只留下那卷记录着夏朝气运转折的竹简,在夜风里泛着淡淡的墨香。
第二章 宫室之奢:民力耗竭的开端
钧台盛宴后,夏启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往日里对朝政的勤勉渐渐被奢靡取代。他回到阳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扩建王宫。原本的王宫是禹在位时建造的,以夯土为墙,茅草为顶,虽简陋却实用,可在夏启眼中,这样的王宫根本配不上他“天下共主”的身份。
“王宫需用青石筑基,青铜为梁,屋顶要铺西域进贡的琉璃瓦,殿内的柱子要用南方运来的千年楠木!”夏启坐在临时搭建的议事殿里,对着负责建造王宫的司空(官职)下令,他手中拿着一卷图纸,上面画着他想象中的王宫模样,殿宇连绵,楼阁高耸,甚至还设计了一座专门用来观赏歌舞的“瑶台”,“另外,王宫周围要挖一条护城河,引颍水之水入河,河上要建三座石桥,桥上雕刻龙凤图案!”
司空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曾跟随禹治水多年,听到夏启的命令,他忍不住皱起眉头:“大王,如今刚平定九州,百姓们还在恢复农耕,若要建造如此宏伟的王宫,需征调数万民夫,耗费大量粮草和物资,恐会加重百姓负担啊!”
“负担?”夏启放下图纸,脸色一沉,“本王是夏朝的王,住什么样的王宫,岂容你多言?当年我父禹治水,百姓们甘愿出力,如今本王建王宫,是为了彰显大夏的威严,百姓们理应支持!你若再敢劝阻,休怪本王治你不敬之罪!”
司空吓得连忙跪下,不敢再说话。他知道,如今的启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听进谏言的君主了,自钧台盛宴后,启王便越来越刚愎自用,谁要是敢反对他的决定,轻则被斥责,重则被罢官,甚至有几位直言进谏的大臣,已经被启王流放至偏远之地。
消息传到鸿蒙宗在阳城的驻地时,玄空正在整理《三皇五帝全史》的后续篇章。听到弟子的禀报,他手中的毛笔“啪”地掉在竹简上,墨汁顺着竹简的纹路蔓延,像是一道道黑色的泪痕。“数万民夫?千年楠木?琉璃瓦?”玄空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震惊,“启王这是要将禹王留下的家底,全部挥霍一空啊!”
他立刻起身,想去王宫劝谏夏启,却被身边的大弟子拦住:“师父,您忘了道尊的吩咐吗?道尊说,夏朝的国运自有定数,我们鸿蒙宗弟子不可过多干预,只需记录史实即可。您若去劝谏,不仅可能惹怒启王,还可能违背道尊的旨意。”
玄空停下脚步,手指紧紧攥着袖口,指节发白。他知道弟子说的是对的,道尊龙宇在他下山前曾特意叮嘱,洪荒中的每一个王朝,都有其兴衰的轨迹,外力干预只会打乱天道秩序,鸿蒙宗的职责是记录历史,而非改变历史。可他一想到那些即将被征调的民夫,想到他们可能因此错过农耕,想到他们家中的妻儿可能会挨饿受冻,他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
“我知道不能干预,可我……”玄空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向王宫的方向。此刻,王宫的建造已经开始了,远处的工地上,隐约能看到民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扛着沉重的青石,推着装满泥土的木车,在监工的呵斥声中艰难地前行。玄空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民夫们的喘息声,能看到他们脸上的汗水和疲惫。
夏启对王宫的建造进度极为上心,几乎每天都会去工地上视察。他看着青石一点点垒起,看着楠木柱子被架起,看着琉璃瓦一片片铺在屋顶上,眼中满是期待。他甚至还下令,从各地征召能工巧匠,在宫殿的墙壁上绘制壁画,内容是他率领大军征战四方、诸侯朝拜的场景,他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他夏启是多么英明神武。
为了加快建造进度,夏启还下令,将原本用于治理黄河水患的民夫,也调来了一部分。这一决定,直接导致黄河沿岸的堤坝无人修缮,当年夏天,黄河水位上涨,沿岸的几个部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们纷纷向阳城请愿,希望夏启能派民夫修缮堤坝,发放救济粮。可夏启却认为,百姓的水灾只是小事,王宫的建造才是头等大事。他不仅没有派民夫去修缮堤坝,反而下令禁止百姓请愿,谁敢再闹事,就以“谋反”论处。
玄空将这一切都记录在竹简上,他的笔尖越来越沉重,每一个字都像是用民夫的汗水和泪水写成。“启王征调民夫建王宫,弃黄河水患不顾,百姓受灾,流离失所。朝中大臣皆不敢言,夏朝民心渐失。”写完,他将竹简放入一个特制的木盒中,这个木盒里,已经放了十几卷记录夏朝衰败的竹简,每一卷都沉甸甸的,像是承载着整个夏朝的命运。
王宫的建造持续了整整三年。三年后,一座宏伟壮丽的王宫终于建成,青石为墙,青铜为梁,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殿内的柱子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墙壁上的壁画栩栩如生,瑶台上的歌舞日夜不停。夏启站在王宫的最高处,俯瞰着阳城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他觉得,这座王宫足以配得上他的身份,足以让天下诸侯敬畏。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王宫建成的那天,阳城周边的几个部落,因为民力耗尽、粮草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了饥荒;他更不知道的是,那枚道尊亲赠的“镇夏玉符”,此刻已经完全变成了灰色,夏朝的国运,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
第三章 酒色迷心:朝政荒废的深渊
王宫建成后,夏启更是变本加厉地沉迷于酒色。他在瑶台上设下了“长夜之饮”,每天召集大臣和宠妃们饮酒作乐,常常从黄昏一直喝到天亮。殿内的烛火日夜不熄,青铜酒爵里的酒永远是满的,舞姬们的舞蹈永远是奔放的,夏启就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里,渐渐忘记了朝政,忘记了百姓,忘记了自己身为夏朝君主的职责。
玄妻是夏启最宠爱的妃子,她不仅长得貌美,还极善迎合夏启的心意。她知道夏启
夏启站在钧台之巅,青铜铸就的台基在正午日光下泛着冷硬光泽,台下是绵延数里的诸侯营帐,七彩旌旗如林,猎猎风中抖落的,是夏朝初立的赫赫威仪。这日是启定下的“万国朝贺”之日,自他三年前废禅让、承父禹之位,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将“夏”的国号刻在洪荒大地的版图上,这还是第一次召天下诸侯齐聚阳城近郊的钧台,既是彰显王权,亦是要借这场盛宴,彻底压下那些暗怀异心的部落势力。
玄空站在鸿蒙宗弟子的队伍里,青布道袍在一众诸侯的华服间显得格外素净。他手中握着一卷竹简,笔尖蘸着朱砂,却迟迟未落下——按道尊龙宇的吩咐,他需记录夏朝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气运变化,可此刻望向钧台上的夏启,他眼底却掠过一丝忧虑。启今日穿的是用西昆仑蚕丝织就的玄色祭服,衣摆上用赤金线绣着日月星辰纹,腰间悬着的“镇夏玉符”是道尊亲赠,本为护佑夏朝国运之物,可此刻玉符边缘竟隐隐泛着一层淡灰气,那是气运耗损的征兆,只是这细微变化,除了玄空这般修过“观气术”的鸿蒙宗弟子,满场诸侯无一人察觉。
“启王万岁!”随着司仪官的高喝,诸侯们齐齐跪拜,青铜酒爵碰撞的脆响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得钧台周围的古柏簌簌落英。夏启抬手示意众人起身,他的声音透过灵力加持,清晰地传到每一个角落:“昔我父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方定九州洪患。今我承父业,立夏朝,定礼制,非为一己之私,实乃为保万民安居!今日设宴,愿与诸位共饮此杯,愿我大夏国运绵长!”
说罢,他举起面前的犀角杯,杯中盛的是用黍米与西域葡萄酿就的醇酒,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晃荡,映出他眼中难掩的得意。这酒是西域诸侯进贡的珍品,据说需耗费百斤黍米才能酿出一斤,寻常百姓连闻都闻不到;他身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烤得金黄油亮的兽肉,有从青丘山猎来的九尾狐,有东海深处的千年灵龟,甚至还有一只罕见的三足乌幼鸟——那是帝俊留在洪荒的部族无意间捕获,因忌惮道尊与帝俊的关系,不敢私藏,便献给了夏启。
玄空看到那三足乌幼鸟的尸体时,指尖猛地一颤,朱砂在竹简上晕开一个墨点。他记得道尊曾说过,三足乌乃太阳金乌部族的旁支,虽非帝俊直系血脉,却也承载着一丝太阳真火的本源,寻常人若伤害三足乌,便是间接触怒金乌部族,极易引发祸端。可夏启显然没将这当回事,他用青铜刀割下一块三足乌的肉,递到身边的宠妃玄妻手中,语气宠溺:“爱妃尝尝,这鸟肉比寻常兽肉细嫩百倍,据说吃了还能滋养容颜。”
玄妻穿着一身粉色纱衣,领口袖口缀满了珍珠,她娇笑着接过肉,却没立刻吃下,而是看向夏启:“大王,今日万国来朝,固然彰显我大夏威风,可臣妾听闻,东边的有扈氏部族,至今没来朝贺,他们是不是……”
夏启脸色微沉,手中的青铜刀“当啷”一声放在案几上:“有扈氏?不过是个小小的部落,也敢违逆本王!等过了今日,本王便派大军征讨,定要让他们知道,违抗夏朝王权的下场!”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安静了几分。有扈氏虽不是洪荒中的大部族,却也是禹在位时便归顺的老部落,只因不满启废禅让制,才迟迟不肯来朝贺。诸侯们互相递着眼色,却没人敢出声劝阻——如今的夏启,早已不是刚继位时那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了。
玄空轻轻叹了口气,在竹简上写下:“启王设宴钧台,诸侯朝贺,然奢靡之风初显,杀三足乌为食,触怒金乌部族气运;又欲征有扈氏,不顾民生刚定,恐耗损国力。镇夏玉符现灰气,国运隐忧。”写完,他将竹简收入怀中,抬头望向天际,只见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飘来几朵乌云,遮住了部分日光,让钧台的阴影里,多了几分寒意。
这场钧台盛宴,从正午一直持续到深夜。篝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半边天空,舞姬们穿着薄纱,在火堆旁跳着奔放的舞蹈,乐师们弹奏着用兽骨制成的乐器,曲调奢靡而张扬。夏启喝得酩酊大醉,他搂着玄妻,靠在铺着虎皮的座椅上,看着台下诸侯们觥筹交错,眼中满是满足。他没注意到,有几位年老的诸侯悄悄离开了宴席,他们望着钧台上醉生梦死的启王,脸上满是失望;他更没注意到,鸿蒙宗的弟子们在玄空的带领下,早已悄然离去,只留下那卷记录着夏朝气运转折的竹简,在夜风里泛着淡淡的墨香。
第二章 宫室之奢:民力耗竭的开端
钧台盛宴后,夏启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往日里对朝政的勤勉渐渐被奢靡取代。他回到阳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扩建王宫。原本的王宫是禹在位时建造的,以夯土为墙,茅草为顶,虽简陋却实用,可在夏启眼中,这样的王宫根本配不上他“天下共主”的身份。
“王宫需用青石筑基,青铜为梁,屋顶要铺西域进贡的琉璃瓦,殿内的柱子要用南方运来的千年楠木!”夏启坐在临时搭建的议事殿里,对着负责建造王宫的司空(官职)下令,他手中拿着一卷图纸,上面画着他想象中的王宫模样,殿宇连绵,楼阁高耸,甚至还设计了一座专门用来观赏歌舞的“瑶台”,“另外,王宫周围要挖一条护城河,引颍水之水入河,河上要建三座石桥,桥上雕刻龙凤图案!”
司空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曾跟随禹治水多年,听到夏启的命令,他忍不住皱起眉头:“大王,如今刚平定九州,百姓们还在恢复农耕,若要建造如此宏伟的王宫,需征调数万民夫,耗费大量粮草和物资,恐会加重百姓负担啊!”
“负担?”夏启放下图纸,脸色一沉,“本王是夏朝的王,住什么样的王宫,岂容你多言?当年我父禹治水,百姓们甘愿出力,如今本王建王宫,是为了彰显大夏的威严,百姓们理应支持!你若再敢劝阻,休怪本王治你不敬之罪!”
司空吓得连忙跪下,不敢再说话。他知道,如今的启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听进谏言的君主了,自钧台盛宴后,启王便越来越刚愎自用,谁要是敢反对他的决定,轻则被斥责,重则被罢官,甚至有几位直言进谏的大臣,已经被启王流放至偏远之地。
消息传到鸿蒙宗在阳城的驻地时,玄空正在整理《三皇五帝全史》的后续篇章。听到弟子的禀报,他手中的毛笔“啪”地掉在竹简上,墨汁顺着竹简的纹路蔓延,像是一道道黑色的泪痕。“数万民夫?千年楠木?琉璃瓦?”玄空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震惊,“启王这是要将禹王留下的家底,全部挥霍一空啊!”
他立刻起身,想去王宫劝谏夏启,却被身边的大弟子拦住:“师父,您忘了道尊的吩咐吗?道尊说,夏朝的国运自有定数,我们鸿蒙宗弟子不可过多干预,只需记录史实即可。您若去劝谏,不仅可能惹怒启王,还可能违背道尊的旨意。”
玄空停下脚步,手指紧紧攥着袖口,指节发白。他知道弟子说的是对的,道尊龙宇在他下山前曾特意叮嘱,洪荒中的每一个王朝,都有其兴衰的轨迹,外力干预只会打乱天道秩序,鸿蒙宗的职责是记录历史,而非改变历史。可他一想到那些即将被征调的民夫,想到他们可能因此错过农耕,想到他们家中的妻儿可能会挨饿受冻,他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疼。
“我知道不能干预,可我……”玄空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向王宫的方向。此刻,王宫的建造已经开始了,远处的工地上,隐约能看到民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扛着沉重的青石,推着装满泥土的木车,在监工的呵斥声中艰难地前行。玄空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民夫们的喘息声,能看到他们脸上的汗水和疲惫。
夏启对王宫的建造进度极为上心,几乎每天都会去工地上视察。他看着青石一点点垒起,看着楠木柱子被架起,看着琉璃瓦一片片铺在屋顶上,眼中满是期待。他甚至还下令,从各地征召能工巧匠,在宫殿的墙壁上绘制壁画,内容是他率领大军征战四方、诸侯朝拜的场景,他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他夏启是多么英明神武。
为了加快建造进度,夏启还下令,将原本用于治理黄河水患的民夫,也调来了一部分。这一决定,直接导致黄河沿岸的堤坝无人修缮,当年夏天,黄河水位上涨,沿岸的几个部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们纷纷向阳城请愿,希望夏启能派民夫修缮堤坝,发放救济粮。可夏启却认为,百姓的水灾只是小事,王宫的建造才是头等大事。他不仅没有派民夫去修缮堤坝,反而下令禁止百姓请愿,谁敢再闹事,就以“谋反”论处。
玄空将这一切都记录在竹简上,他的笔尖越来越沉重,每一个字都像是用民夫的汗水和泪水写成。“启王征调民夫建王宫,弃黄河水患不顾,百姓受灾,流离失所。朝中大臣皆不敢言,夏朝民心渐失。”写完,他将竹简放入一个特制的木盒中,这个木盒里,已经放了十几卷记录夏朝衰败的竹简,每一卷都沉甸甸的,像是承载着整个夏朝的命运。
王宫的建造持续了整整三年。三年后,一座宏伟壮丽的王宫终于建成,青石为墙,青铜为梁,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殿内的柱子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墙壁上的壁画栩栩如生,瑶台上的歌舞日夜不停。夏启站在王宫的最高处,俯瞰着阳城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他觉得,这座王宫足以配得上他的身份,足以让天下诸侯敬畏。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王宫建成的那天,阳城周边的几个部落,因为民力耗尽、粮草短缺,已经开始出现了饥荒;他更不知道的是,那枚道尊亲赠的“镇夏玉符”,此刻已经完全变成了灰色,夏朝的国运,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
第三章 酒色迷心:朝政荒废的深渊
王宫建成后,夏启更是变本加厉地沉迷于酒色。他在瑶台上设下了“长夜之饮”,每天召集大臣和宠妃们饮酒作乐,常常从黄昏一直喝到天亮。殿内的烛火日夜不熄,青铜酒爵里的酒永远是满的,舞姬们的舞蹈永远是奔放的,夏启就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里,渐渐忘记了朝政,忘记了百姓,忘记了自己身为夏朝君主的职责。
玄妻是夏启最宠爱的妃子,她不仅长得貌美,还极善迎合夏启的心意。她知道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