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煮熟的鸭子也能飞-《70年代:我一进山美女排队献身》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清河县城的大街小巷,都透着一股久违的鲜活劲儿。

  小商品市场的红火,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这座沉寂已久的小县城。

  然而,县长姚和韵的办公室里,却是一片倒春寒。

  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像一座小小的坟。

  办公桌上的文件乱七八糟地摊着,姚和韵那张本就富态的脸,此刻更是拧成了一团,眼袋浮肿,眼圈发黑,整个人都散发着一股焦躁的气息。

  “便民运输服务点”的计划,已经推行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七天,一百六十八个小时。

  结果呢?

  姚和韵拿起双石乡和白马乡递上来的报告,那几张薄薄的纸,在他手里重如千钧。

  两个试点乡,三十几台拖拉机,上百辆马车牛车,结果登记在册的,是零。

  一个都没有。

  交通局长老张的担忧一语成谶。

  “嘭!”姚和韵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一帮混蛋!”

  问题出在哪儿,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下面的人报上来的情况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就两条。

  一是老百姓不信。

  双石乡的一个村支书在电话里愁眉苦脸地跟他汇报:“姚县长,俺们嘴皮子都磨破了。

  可老乡们就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

  他们说,政府啥时候这么好心过?

  不要钱,不派指标,还让你自个儿定价挣钱?

  这肯定是想骗咱们把拖拉机交上去,登记完了,回头就找个由头给归公了!”

  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不信任,源于过去那些年的惨痛经历。

  对他们来说,家里那台磕磕碰碰的拖拉机,是除了土地之外最值钱的家当,是命根子。

  让他们拿出来登记,跟让他们把婆娘的名字写在别人的户口本上没区别,心里发慌。

  与其冒着车被收走的风险,还不如让它在院子里生锈。

  而第二个问题,则更让姚和韵怒火中烧。

  有老鼠屎!

  白马乡还好,乡长是个实诚人,天天带着干部往村里跑,虽然没效果,但态度是端正的。

  可双石乡那边,简直烂到了根子里。

  乡里的一个副乡长,叫孙德旺,负责具体落实这件事。

  这家伙阳奉阴违,人前开会喊口号,人后就把这事当成耳旁风。

  不仅如此,有那么一两个胆子大、脑子活络的村民,跑去乡里打听具体政策,这孙德旺竟然敢伸出手来,暗示要收手续费、登记费,还美其名曰“管理成本”。

  “一个人要五十块!一头牛要三十!拖拉机更是要一百块的‘保证金’!”姚和韵看着手里的匿名举报信,气得浑身发抖,“他怎么不去抢!

  这是要把老百姓最后一点念想都给掐死!要把我姚和韵的脸,丢到粪坑里去!”

  李默的计划,环环相扣,精妙绝伦。

  他仿佛一个绝顶的棋手,落子无悔,算无遗策。

  可他算到了人性,算到了市场,却没法算出每一个执行者的良心。

  姚和韵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空有绝世菜谱的大厨,结果手底下的人,不是把盐当成糖,就是偷工减料。

  最后端上来的,是一盘狗都不吃的玩意儿。

  他焦躁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地板被他踩得吱吱作响。

  怎么办?强制命令?那只会加剧老百姓的恐慌和抵触。

  派工作组下去?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他甚至产生了一个荒唐的念头:要不,再去找李默问问?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不行!

  他姚和韵,好歹是一县之长!总不能事事都去问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吧?

  小商品市场是李默的点子,这运输服务点又是李默的点子。

  现在执行出了问题,自己这个县长连这点小麻烦都摆不平,还要跑去问人家,那以后这清河县,到底是他姚和韵说了算,还是李默说了算?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了,以姚和韵的性格来说,他才在乎县长这个职位所带来的虚名!

  只要有他在一天,他就见不得百姓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李默要真有本事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姚和韵把自己乌纱帽亲自摘了,让对方戴都可以。

  眼看着这么一个能盘活全县经济的神仙点子就要胎死腹中,他心如刀绞。

  这几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夜里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全是拖拉机的轰鸣声和老百姓的咒骂声。

  他甚至梦到魏东来站在安丰县的山头上,指着清河县的方向哈哈大笑,笑他姚和韵是个连煮熟的鸭子都看不住的窝囊废。

  宋妙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天天给他熬安神的汤,却半点用都没有。

  下午,姚虞花放学回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自己的父亲,那个在她心中永远沉稳如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男人,此刻却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老虎,暴躁,无奈,且疲惫不堪。

  桌上的饭菜一口没动,已经凉透了。

  “爸。”姚虞花轻声喊了一句。

  姚和韵仿佛没听见,依旧瞪着窗外,眼神空洞。

  姚虞花默默地把凉了的饭菜端走,去厨房热了热,又重新端了回来。

  “爸,先吃饭吧。天大的事,也不能跟自个儿的身子过不去。”

  姚和韵这才回过神,看着女儿担忧的眼神,他长长叹了口气,拿起筷子,却没什么胃口,只是机械地往嘴里扒拉着米饭。

  “是运输点的事,不顺利吧?”姚虞花坐在他对面,轻声问道。

  姚和韵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你.....去找李默哥聊聊呢?”姚虞花试探着问。

  “不找!”姚和韵的反应比预想中激烈得多,他放下筷子,声音都提高了几分,“他给了方子,我这个当大夫的要是连药都抓不好,还有什么脸见人!”

  看着父亲这副又倔又爱面子的样子,姚虞花心里忽然有些想笑,但更多的是心疼。

  她知道,父亲不是在乎什么县长的虚名,他是在跟自己较劲。

  他把清河县的未来,把几十万老百姓的希望,都扛在了自己肩上,他不想让任何人失望,尤其是那个让他看到希望的少年。

  姚虞花眼珠一转,心里有了主意。

  “爸,你说得对。你是县长这种小事,肯定能自己解决。你先歇着,我去趟同学家,问个作业题。”

  说完,她拿起书包,一溜烟地跑出了家门。

  姚和韵看着女儿轻快的背影,还以为她真是去问作业,疲惫地挥了挥手,又陷入了沉思。

  姚虞花并没有去同学家。

  她一路小跑,穿过两条巷子,来到了隔壁那个熟悉的小院门口。

  院子里,春意盎然。

  新翻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李默正悠闲地躺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身边的石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清茶。

  不远处,李铁正光着膀子,在一声声沉闷的喝声中,跟着王教官练习着格斗擒拿,汗水浸湿了他古铜色的皮肤。

  整个小院,宁静而充满了向上的生机。

  这幅惬意的景象,与自己家里那愁云惨淡的气氛,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姚虞花站在门口,看着那个躺在春光里的少年,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院门。

  有些事,父亲拉不下脸,那就由她这个做女儿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