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银刀”计划-《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佐藤亲自主持的“经济对策会议”开得云山雾罩。老狐狸全程表情高深莫测,大部分时间在听,偶尔插话,问题都指向关键,刀刀见血。陈晓的“利用金融市场”构想被点到名时,他抛出了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方案——通过控制的外汇交易渠道,小幅波动套利,为机关开辟“非正式经费来源”。

  他说得冠冕堂皇,引据各种经济数据,听起来完全是为了帝国事业殚精竭虑。内心吐槽:这不就是拿着你们抢来的钱,在你们控制的场子里,再赚你们一笔?这套资本循环游戏,我都快玩出花来了。

  佐藤听完,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既没反对,也没明确支持,只是让陈晓“形成详细报告,直接递交”。

  会议在一种看似和谐,实则各怀鬼胎的气氛中结束。

  陈晓回到办公室,刚松下半口气,机要室送来一份需要他“协助评估安全风险”的绝密日程草案:一位来关东军系统中着名的强硬派、陆军中将——武田信雄,将于下周秘密抵达上海,进行“非正式访问”和“战场形势考察”。

  陈晓的目光扫过武田的履历,看到武田履历上那一长串在东北血腥镇压抗日武装的“功绩”,陈晓的眼神瞬间冰冷。

  这家伙是关东军内部着名的“北进派”死硬分子,狂热鼓吹对苏开战,与主张“南进”的海军以及部分陆军同僚积怨颇深。更重要的是,此人曾在东北参与并主导过多起对抗日武装的血腥镇压,手段残忍,血债累累。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锄掉他!

  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利用日军内部根深蒂固的矛盾。武田是狂热的“北进派”,与主张“南进”的海军以及部分务实派陆军将领积怨颇深。他的死,如果操作得当,完全可以嫁祸给海军派,或者上海本地与他不和的势力,进一步激化内斗,消耗其精力。这比单纯除掉一个刽子手,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不过风险也显而易见。武田级别太高,护卫必然森严如铁桶。一旦失手,或者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引发的追查将是雷霆万钧,他首当其冲。

  干,还是不干?

  陈晓的手指在武田那张眼神倨傲、带着军国主义分子特有冷酷的照片上轻轻敲击。他想起了失踪的铁盒,想起了佐藤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想起了姐姐还需要他铺就的安全通道。

  一味的退缩和防守,并不能换来安全。有时候,主动出击,制造混乱,反而能在浑水中摸到生机,甚至……把水搅得更浑,让那些拿着他铁盒的人,也顾不上来找他麻烦。

  他决定动手。代号——“银刀”。取义于“借刀杀人”,刀光如银,一击致命,且不沾自身。

  计划的核心在于“借势”和“误导”。他不需要亲自出手,甚至不需要执行者明确知道终极目标是谁。他要利用武田与海军派的矛盾,精心设计一个场景,让这场刺杀看起来像是海军激进分子,或因武田强硬立场而利益受损的上海本地日侨势力所为。

  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大脑像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处理着各种信息和可能性。

  首先,他利用分析权限,调阅了武田行程草案涉及的几个潜在活动地点——日本总领事馆、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还有几家高级料亭和俱乐部。他需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点,一个能让“误会”自然发生的地方。

  他看中了“虹口礼查饭店”。这家由英国人创办、目前被日军征用接待高级军官的豪华酒店,环境复杂,人员混杂,既有海军军官常驻,也与本地日侨商会往来密切。更重要的是,饭店内部结构复古,走廊错综复杂,便于制造混乱和脱身。简直是为“意外”量身定做的舞台。

  接着,他需要“准备”凶手。他通过一个极其曲折、无法追溯的渠道,向李爷传递了一个模糊的信息:近期可能有“北边来的大人物”在礼查饭店活动,与“南边”的人利益冲突剧烈,可能会“不太平”。他不需要李爷派人动手,只需要李爷帮忙物色两个“背景干净”、枪法好、但脑子不太灵光、而且对海军或某些日侨商会心怀不满的亡命徒,并为他们提供进入饭店后勤区域的临时身份和武器。行动指令,他会另找机会发出。

  李爷很快反馈,人找到了,是两个因被克扣抚恤金而对军方高层充满怨恨的台湾籍退伍兵,目前混迹码头,只要钱给够,什么都敢干。

  陈晓内心冷笑:完美的“炮灰”,背景清晰,动机“合理”。就算事后被查到,线索也只会指向“内部恩怨”。

  然后,他开始在梅机关内部,若有若无地散布一些关于武田此次来访“目的不纯”、“可能对现有上海利益格局造成冲击”的模糊议论,尤其是在与海军系统关系较近的参谋中间。

  “听说武田将军对海军在中途岛的损失非常不满,这次来,怕是来者不善……”

  “他这次来,会不会是关东军想把手伸到南方事务里来?上海的利益,难道也要重新划分?”

  这些流言如同病毒,在猜疑和不安的氛围中迅速扩散。人心,是最好利用的武器。

  与此同时,他精心撰写了一份关于武田访问期间安全风险的评估报告,重点指出了礼查饭店因为人员复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建议”加强海军陆战队与宪兵队之间的协调,避免因沟通不畅出现“管控盲区”。

  这份报告看似尽职尽责,实则是在为将来的“混乱”埋下伏笔——一旦出事,责任可以推给“协调不力”。

  所有的线都埋下了。情报、人员、舆论、责任预案……一张无形的网悄然张开。

  现在,只等武田抵达,那只傲慢的“鸟”飞进他精心编织的罗网。

  陈晓合上关于武田行程的最后一份文件,眼神冰冷如西伯利亚的寒风。

  “银刀”已备,只待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