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薄薄的文件,此刻在陈晓手里重若千钧。纸张粗糙的边缘摩擦着他的指尖,带来一种冰冷的刺痛感。
他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缓慢的跳动声。地下室里无线电滴滴答答的声响、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他人低低的交谈声,都仿佛被隔离开来,变得模糊而遥远。
最终处理意见……这几个字像淬了毒的冰锥,散发着不祥的气息。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稳定住微微颤抖的手指,翻开了文件。
里面是格式化的公文用语,打印的字体清晰而冷漠。简要复述了沈望的基本情况、被捕原因(参加非法抗日集会),以及后续的审讯(标注为“经初步核查,未发现与其他党派有明确组织关联”)。
关键在最后一部分:
“……鉴于该员情节轻微,且年轻识浅,经上报核准,予以酌情处理。拟安排进入‘特殊渠道’,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思想观察与技能培训。培训期间,一切对外通讯中断。培训结束后,视考核结果及战时需要,另行分配工作。原案卷封存。”
文件的末尾,盖着一个鲜红的、模糊的印章,下面需要现任经办人,也就是陈晓,签上自己的代号和日期,以示经手归档。
陈晓盯着那几行字,反复看了三遍。
“特殊渠道”?“思想观察与技能培训”?“另行分配工作”?
这些措辞极其含糊,充满了某种刻意的、官僚主义的模糊性。它没有明确说沈望被释放,也没有说他被处决,而是将他投入了一个名为“培训”、实则为某种意义上的“内部监管”或“另类利用”的程序中。
这算是最好的结果吗?至少在纸面上,他活下来了,甚至还有可能“为国家做事”。但这其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一切对外通讯中断”所暗示的与过去世界的彻底割裂,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陈晓拿起笔,蘸了墨水,在那份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文件末尾,签下了“夜莺”两个字,以及当天的日期。墨迹洇入纸张,像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他将文件归入标注着“已处理”的档案筐里,感觉像是亲手合上了某本书的一页,而书的内容,他却无权更改。
“看完了?”老吴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正拿着一个茶杯喝水,目光似乎并未特意关注陈晓,但又好像什么都看到了。
“看完了。”陈晓低声回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嗯。”老吴放下茶杯,“干我们这行,以后会经手很多人的命运。有的能救,有的救不了,有的……不值得救。习惯就好。”
他的话冷冰冰的,没有任何安慰的意思,更像是一种职业性的告诫。
陈晓没有回答。他无法习惯,至少现在不能。
他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杂乱的情报上,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他将那份关于日军舰艇调动的报告单独放在一边,又陆续从信息堆里挑出几条值得关注的:一条是关于上海日本侨民团体近期频繁集会,呼吁“保护侨民利益”、“采取坚决措施”;另一条是海关内部流出的、某几家日本洋行近期进口货物清单出现异常,多了许多非民用物资。
他开始尝试将这些零散的点串联起来,在脑子里构建一个模糊的图景:日军在华北动手的同时,在上海方面也在进行着紧张的舆论和物资准备,他们很可能也在策划行动,以配合北方战事,或者趁机扩大战端。
这种基于信息碎片进行逻辑推理和趋势预测的能力,对他来说几乎是本能,是后世信息爆炸时代锻炼出的基本素养。但在这个时代,这种宏观联系和微观分析结合的能力,显得尤为稀缺。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陈晓处理情报的速度和准确性,显然超出了老吴的预期。下班(如果这种地方有下班概念的话)前,老吴又拿来了几份更密级的电文,是各潜伏小组发回的关于日军部队番号、调动方向的零星报告,让他尝试进行整合标注。
当陈晓将一份整合后的态势草图(标注了日军几个主要驻地和可能的移动方向)交给老吴时,老吴看着那张虽然简陋但条理清晰的草图,再次推了推眼镜,看了陈晓足足好几秒钟。
“你以前……真的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老吴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疑惑。
陈晓心里一紧,知道又差点露馅,连忙道:“就是……平时
他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缓慢的跳动声。地下室里无线电滴滴答答的声响、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其他人低低的交谈声,都仿佛被隔离开来,变得模糊而遥远。
最终处理意见……这几个字像淬了毒的冰锥,散发着不祥的气息。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稳定住微微颤抖的手指,翻开了文件。
里面是格式化的公文用语,打印的字体清晰而冷漠。简要复述了沈望的基本情况、被捕原因(参加非法抗日集会),以及后续的审讯(标注为“经初步核查,未发现与其他党派有明确组织关联”)。
关键在最后一部分:
“……鉴于该员情节轻微,且年轻识浅,经上报核准,予以酌情处理。拟安排进入‘特殊渠道’,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思想观察与技能培训。培训期间,一切对外通讯中断。培训结束后,视考核结果及战时需要,另行分配工作。原案卷封存。”
文件的末尾,盖着一个鲜红的、模糊的印章,下面需要现任经办人,也就是陈晓,签上自己的代号和日期,以示经手归档。
陈晓盯着那几行字,反复看了三遍。
“特殊渠道”?“思想观察与技能培训”?“另行分配工作”?
这些措辞极其含糊,充满了某种刻意的、官僚主义的模糊性。它没有明确说沈望被释放,也没有说他被处决,而是将他投入了一个名为“培训”、实则为某种意义上的“内部监管”或“另类利用”的程序中。
这算是最好的结果吗?至少在纸面上,他活下来了,甚至还有可能“为国家做事”。但这其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一切对外通讯中断”所暗示的与过去世界的彻底割裂,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陈晓拿起笔,蘸了墨水,在那份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文件末尾,签下了“夜莺”两个字,以及当天的日期。墨迹洇入纸张,像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他将文件归入标注着“已处理”的档案筐里,感觉像是亲手合上了某本书的一页,而书的内容,他却无权更改。
“看完了?”老吴的声音在一旁响起,他正拿着一个茶杯喝水,目光似乎并未特意关注陈晓,但又好像什么都看到了。
“看完了。”陈晓低声回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嗯。”老吴放下茶杯,“干我们这行,以后会经手很多人的命运。有的能救,有的救不了,有的……不值得救。习惯就好。”
他的话冷冰冰的,没有任何安慰的意思,更像是一种职业性的告诫。
陈晓没有回答。他无法习惯,至少现在不能。
他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杂乱的情报上,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他将那份关于日军舰艇调动的报告单独放在一边,又陆续从信息堆里挑出几条值得关注的:一条是关于上海日本侨民团体近期频繁集会,呼吁“保护侨民利益”、“采取坚决措施”;另一条是海关内部流出的、某几家日本洋行近期进口货物清单出现异常,多了许多非民用物资。
他开始尝试将这些零散的点串联起来,在脑子里构建一个模糊的图景:日军在华北动手的同时,在上海方面也在进行着紧张的舆论和物资准备,他们很可能也在策划行动,以配合北方战事,或者趁机扩大战端。
这种基于信息碎片进行逻辑推理和趋势预测的能力,对他来说几乎是本能,是后世信息爆炸时代锻炼出的基本素养。但在这个时代,这种宏观联系和微观分析结合的能力,显得尤为稀缺。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陈晓处理情报的速度和准确性,显然超出了老吴的预期。下班(如果这种地方有下班概念的话)前,老吴又拿来了几份更密级的电文,是各潜伏小组发回的关于日军部队番号、调动方向的零星报告,让他尝试进行整合标注。
当陈晓将一份整合后的态势草图(标注了日军几个主要驻地和可能的移动方向)交给老吴时,老吴看着那张虽然简陋但条理清晰的草图,再次推了推眼镜,看了陈晓足足好几秒钟。
“你以前……真的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老吴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疑惑。
陈晓心里一紧,知道又差点露馅,连忙道:“就是……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