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斋傍晚,夕阳把堂屋染成了暖黄色。张小雨举着刚做好的冷金笺,像只小蝴蝶似的跑过来。纸上用淡墨画着个小樟木箱,旁边工工整整写着:"顾老师、沈老师,谢谢你们"。后面跟着七八个孩子,每人手里都捧着作品——有画老槐树的,有描座钟花纹的,最底下是张大大的"问渠斋全家福",连院里晒的竹纸都没落下。
"明天放假啦,年后我们还能来学结业吗?"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顾云深的衣角,眼睛亮晶晶的。
顾云深笑着蹲下,帮她擦掉鼻尖上的金粉:"当然能。年后还教你们修清代残片,带你们去黄山看母矿,看看石头是怎么变成纸的。"
老周的大嗓门从厨房传来:"粥快好啦!放了新晒的腊梅花,甜着呢,孩子们快洗手!"砂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米香混着墨香,把秋夜的凉意都烘暖了。
沈砚辞安静地坐在樟木箱旁,正把最后一张薄薄的残片仔细收进防潮袋——这是从沈振海那儿找回顾家古籍里最完整的一页宋代冷金笺,纸上还留着爷爷年轻时修复的笔迹。他小心地把袋子收进箱底,抬头时,正好看见巷口停了辆白色轿车,是考古队的车,说好今天送玉玺碎片的研究报告来。
"我去开门。"顾云深擦擦手走到院门口,李教授已经捧着个厚信封笑着走来:"顾老师,沈老师,报告出来了!冷金笺对玉玺碎片的保护效果比预想的还好,数据都很理想。我们在报告里特别记录了你们的贡献和顾氏工艺的关键作用,以后这项工艺就能作为文物保护的标准技法推广了!"
沈砚辞郑重地接过信封,指尖触到里面厚厚的纸张,忽然想起在黄山旧纸厂的地窖里,两人灰头土脸地一起捧起母矿样本的样子——那时前路未卜,却也在黑暗里第一次看到了希望。"谢谢李教授,辛苦你们了。"他翻开报告,看到里面夹着的玉玺碎片照片,旁边标注着"冷金笺护层完好,无氧化痕迹",心里暖暖的。
李教授又聊了聊年后合作的事,说想请顾云深去给考古队做冷金笺工艺培训,这才告辞。顾云深和沈砚辞并肩送他到巷口,看着白色轿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青石板,声音渐渐远去。夕阳把车影投在斑驳的墙上,最后在巷口一转,融进了暮色里。
两人站在老腊梅树下,望着车影消失的方向,静静站了一会儿。晚风吹过枝头,饱胀的花苞轻轻晃动,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伦敦仓库的惊险、云台山寺的密室、黄山找母矿的艰辛、腊梅巷的对峙、医院走廊的等待……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时刻,现在都沉淀下来,化成了手心的温度。
"还记得第一次在问渠斋见你,"沈砚辞轻声说,"你蹲在修复台前,对着爷爷的手札掉眼泪。"他转过头看进顾云深的眼睛,"你说'怕守不住',可你不仅守住了,还让这老手艺走进了更多人心里。"
顾云深也转过头看他。沈砚辞眼里映着渐暗的天色,却比即将升起的星星还亮。"不是我一个人守住的。"他轻轻碰了碰沈砚辞左臂上那道还没完全消退的薄茧——那是无数次护着他、护着传承留下的印记,"是你陪我闯过所有难关,是周叔默默帮我扛着累,是这些孩子们让我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巷口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老周正带着他们收拾画具。顾云深抬头,看见老周把孩子们今天的作品一张张贴在院墙的展示区。夕阳最后的光落在那些稚嫩却真诚的画上,青的叶、金的箔、红的花,像一片闪烁的小星河。"我们回去吧,"沈砚辞轻轻拉他的手,"粥该凉了。"两人并肩往亮起灯的院里走,身影在青石板上紧紧叠在一起。
灶上的砂锅还冒着热气,老周已经把腊梅粥盛进了粗瓷碗,每碗边都摆了一两块撒着桂花的甜糕。"刚才看你们在巷口站了好久,"老周笑着递过粥,"是不是又想起以前的事了?"他语气轻松,"都过去啦,现在多好。孩子们爱学,古籍也一页页修好了,以后咱们就踏实过日子,把这手艺好好传下去。"
顾云深接过碗,小心喝了一口。粥温润香甜,带着腊梅花的清冽,暖意从喉咙一直滑到心底。他看向堂屋的座钟,黄铜指针稳稳指向六点,"滴答"声规律地响着,像在为这安稳的日子打拍子。旁边的樟木箱上,沈父的辨纹钥静静躺着,旁边是爷爷用了一辈子的黄铜镊子,还有孩子们刚送的"问渠斋全家福"——所有与守护、记忆、传承有关的物件,都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
夜渐渐深了,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热闹的巷口恢复了宁静。顾云深和沈砚辞搬了藤椅坐在后院,肩并肩看着星空——和上次在这里看星时一样,北斗星依旧明亮地指着北方,但今晚的星光里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暖意。
"年后带孩子们去黄山,"顾云深把头轻轻靠在沈砚辞肩上,"我们在母矿旁边种棵腊梅树吧。"他顿了顿,想象着,"等树长大了,开花了,远远看着,就像爷爷和你爸,一直在那儿望着我们。"
沈砚辞点头,宽厚的手掌包裹住他微凉的手指:"好。还要把修复班再扩大些,让更多真心
        "明天放假啦,年后我们还能来学结业吗?"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顾云深的衣角,眼睛亮晶晶的。
顾云深笑着蹲下,帮她擦掉鼻尖上的金粉:"当然能。年后还教你们修清代残片,带你们去黄山看母矿,看看石头是怎么变成纸的。"
老周的大嗓门从厨房传来:"粥快好啦!放了新晒的腊梅花,甜着呢,孩子们快洗手!"砂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米香混着墨香,把秋夜的凉意都烘暖了。
沈砚辞安静地坐在樟木箱旁,正把最后一张薄薄的残片仔细收进防潮袋——这是从沈振海那儿找回顾家古籍里最完整的一页宋代冷金笺,纸上还留着爷爷年轻时修复的笔迹。他小心地把袋子收进箱底,抬头时,正好看见巷口停了辆白色轿车,是考古队的车,说好今天送玉玺碎片的研究报告来。
"我去开门。"顾云深擦擦手走到院门口,李教授已经捧着个厚信封笑着走来:"顾老师,沈老师,报告出来了!冷金笺对玉玺碎片的保护效果比预想的还好,数据都很理想。我们在报告里特别记录了你们的贡献和顾氏工艺的关键作用,以后这项工艺就能作为文物保护的标准技法推广了!"
沈砚辞郑重地接过信封,指尖触到里面厚厚的纸张,忽然想起在黄山旧纸厂的地窖里,两人灰头土脸地一起捧起母矿样本的样子——那时前路未卜,却也在黑暗里第一次看到了希望。"谢谢李教授,辛苦你们了。"他翻开报告,看到里面夹着的玉玺碎片照片,旁边标注着"冷金笺护层完好,无氧化痕迹",心里暖暖的。
李教授又聊了聊年后合作的事,说想请顾云深去给考古队做冷金笺工艺培训,这才告辞。顾云深和沈砚辞并肩送他到巷口,看着白色轿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青石板,声音渐渐远去。夕阳把车影投在斑驳的墙上,最后在巷口一转,融进了暮色里。
两人站在老腊梅树下,望着车影消失的方向,静静站了一会儿。晚风吹过枝头,饱胀的花苞轻轻晃动,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伦敦仓库的惊险、云台山寺的密室、黄山找母矿的艰辛、腊梅巷的对峙、医院走廊的等待……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时刻,现在都沉淀下来,化成了手心的温度。
"还记得第一次在问渠斋见你,"沈砚辞轻声说,"你蹲在修复台前,对着爷爷的手札掉眼泪。"他转过头看进顾云深的眼睛,"你说'怕守不住',可你不仅守住了,还让这老手艺走进了更多人心里。"
顾云深也转过头看他。沈砚辞眼里映着渐暗的天色,却比即将升起的星星还亮。"不是我一个人守住的。"他轻轻碰了碰沈砚辞左臂上那道还没完全消退的薄茧——那是无数次护着他、护着传承留下的印记,"是你陪我闯过所有难关,是周叔默默帮我扛着累,是这些孩子们让我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巷口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老周正带着他们收拾画具。顾云深抬头,看见老周把孩子们今天的作品一张张贴在院墙的展示区。夕阳最后的光落在那些稚嫩却真诚的画上,青的叶、金的箔、红的花,像一片闪烁的小星河。"我们回去吧,"沈砚辞轻轻拉他的手,"粥该凉了。"两人并肩往亮起灯的院里走,身影在青石板上紧紧叠在一起。
灶上的砂锅还冒着热气,老周已经把腊梅粥盛进了粗瓷碗,每碗边都摆了一两块撒着桂花的甜糕。"刚才看你们在巷口站了好久,"老周笑着递过粥,"是不是又想起以前的事了?"他语气轻松,"都过去啦,现在多好。孩子们爱学,古籍也一页页修好了,以后咱们就踏实过日子,把这手艺好好传下去。"
顾云深接过碗,小心喝了一口。粥温润香甜,带着腊梅花的清冽,暖意从喉咙一直滑到心底。他看向堂屋的座钟,黄铜指针稳稳指向六点,"滴答"声规律地响着,像在为这安稳的日子打拍子。旁边的樟木箱上,沈父的辨纹钥静静躺着,旁边是爷爷用了一辈子的黄铜镊子,还有孩子们刚送的"问渠斋全家福"——所有与守护、记忆、传承有关的物件,都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
夜渐渐深了,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热闹的巷口恢复了宁静。顾云深和沈砚辞搬了藤椅坐在后院,肩并肩看着星空——和上次在这里看星时一样,北斗星依旧明亮地指着北方,但今晚的星光里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暖意。
"年后带孩子们去黄山,"顾云深把头轻轻靠在沈砚辞肩上,"我们在母矿旁边种棵腊梅树吧。"他顿了顿,想象着,"等树长大了,开花了,远远看着,就像爷爷和你爸,一直在那儿望着我们。"
沈砚辞点头,宽厚的手掌包裹住他微凉的手指:"好。还要把修复班再扩大些,让更多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