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琉璃碎金》

  晨雾如轻纱般拂过青檀苗嫩绿的新叶,晶莹的露珠在叶尖轻轻颤动。问渠斋的竹门被轻轻叩响三下,声音清脆而克制。顾云深正蹲在庭院里,手把手教陈念辨认青檀料的年轮,指尖刚点在标志着"三十年树龄"的纹路处,耳边便传来沈砚辞的声音,那语调中带着难得的轻快:"张董来了,说是要给基金会开个好头。"他抬起头,正好看见沈砚辞扶着张董走进庭院,两人身后跟着陈宇,手里捧着一个卷成筒状的冷金笺,边缘绣着的护本纹在晨光映照下泛着淡淡的金芒。

  这护本纹,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传承即将开启。

  石桌上很快摆好了刚沏的腊梅茶,竹制茶杯沿上印着极小的"问渠基金会"字样——那是沈砚辞前晚连夜设计的,字体巧妙地融合了顾爷爷的楷书与沈父的行书风格。张董掀开冷金笺筒,露出一张手绘的老街规划图,图上用朱笔圈出三处区域,分别标注着"非遗工坊集群青少年传承营数字体验中心":"这是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非遗活态传承计划',核心目标就是让老街的传统手艺在当下'活'起来。"

  顾云深的指尖轻轻落在"非遗工坊集群"的标注上,那里正好是老周点心铺与张爷爷座钟铺之间的空地,图上画着竹制的连廊,廊柱的榫卯纹样赫然是双梅榫。"是要把零散的工坊串联起来?"他抬头看向沈砚辞,对方正用指尖点在图上的"技艺标准室",眼底闪着熟悉的光芒,"我已经和赵伯、老周碰过面了,每个工坊都设立'传承岗',由修复学校的资深学员带领徒弟,技艺标准将按照《传艺合记》里的记载进行细化。"沈砚辞递过一本装订好的冷金笺,里面是他整理的技艺清单,每页都贴着顾爷爷手札的扫描件。

  这份清单,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青少年传承营是重点,"张董呷了口茶,目光落在捧着迷你刻刀的陈念身上,"现在的孩子们对老手艺都很陌生,咱们要做'沉浸式体验'——比如让他们跟着老陈学习捶金箔,跟着顾老师抄写冷金笺,最后自己动手做件小信物。"陈念忽然举着刻刀跑过来,把刚刻好的迷你护本纹竹牌放在图上,兴奋地说:"我要当小助教!教弟弟妹妹们画纹路,就像林小满哥教我那样。"沈砚辞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竹戒轻轻蹭过陈念的发顶,"已经给你留了'小师傅工位',就在传承营的竹艺区。"

  看着孩子眼中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了传承的种子在生根发芽。

  讨论到数字体验中心时,顾云深忽然想起在新加坡修复古籍时的协作经历——沈砚辞的3D扫描技术精准复刻了纤维走向,而他的传统补纸技艺则守住了真迹的灵魂。"不能只做展示,"他拿起笔在图上补画了个"虚实结合修复台","台上摆着老物件复制品,学员用传统工具操作时,旁边的屏幕同步显示AI解析的技艺要点,就像咱们修复《淳化阁帖》时那样。"沈砚辞立刻接话:"我已经联系了技术团队,开发'技艺溯源系统',扫一下学员做的手工艺品,就能看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包括师傅的批注。"

  传统与创新,就像修复时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正午的阳光漫过庭院时,规划图上已经落满了各种批注:老周要求在点心工坊加个"古法器具展柜",摆上他收藏的明清竹制蒸笼;赵伯提议在连廊的栏杆上刻上护本纹,每段栏杆对应一门非遗技艺;林小满带着几个学员跑进来,手里举着块刚刻好的竹制牌匾,上书"双星传艺",字体是两人合写的——顾云深写"双艺",沈砚辞写"星传",笔画交叠处正好是朵并蒂梅。

  这牌匾,象征着我们的传承将开启新的篇章。

  动工仪式定在三天后的霜降,按老街的习俗要"埋信物镇基"。顾云深和沈砚辞连夜赶制了镇基礼:一枚琉璃护本纹镇纸(复刻第三卷的传承礼),一本新补的《传艺合记》(收录了新加坡修复的细节),还有陈念刻的三枚竹牌(分别刻着"顾沈念")。埋信物时,陈念抱着竹牌蹲在坑边,看着两人小心翼翼地将琉璃镇纸放在最底层,忽然说:"这样手艺就不会跑了,像青檀苗的根一样扎在土里。"

  孩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传承最朴素的真理。

  动工当天的老街格外热闹,海外分基地的学员特意发来视频祝福,屏幕上举着"遥祝故土传艺"的冷金笺;街坊们搬来自家的旧工具当"开工礼",老周捐了套清代的竹制揉面盆,张爷爷捐了修钟用的老铜凿。顾云深和沈砚辞并肩握着竹制开工锤,锤柄缠着两人合编的双梅结,锤落时正好砸在刻有护本纹的奠基石上——石屑飞溅的瞬间,陈念举着小锤在旁边跟着轻敲,三人的影子在晨光里叠在一起,像株共生的青檀。

  这一刻,过去与未来在这一锤中交汇。

  晚收工时,两人坐在未完工的竹制连廊下,看着工人们搭建传承营的竹架。沈砚辞递给顾云深一杯热的腊梅蜜水,竹制茶杯的弧度正好暖着对方的掌心:"当年咱们在新加坡星空下说,要让手艺走得更远,现在才算真正落地。"他指着远处正在画墙绘的林小满,学员们正帮着画护本纹与双梅榫的组合纹样,"数字体验中心的VR设备下周到位,到时候咱们可以做个'问渠斋时光之旅',让人身临其境看爷爷们修笺的场景。"

  顾云深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忽然从口袋里摸出片风干的腊梅花瓣——那是从老腊梅树上摘的,去年周年纪念时和竹书签一起埋在青檀苗下,今早松土时发现它嵌在了根系间。"把这个压在数字体验中心的展柜里吧,"他把花瓣放在沈砚辞掌心,"琉璃镇纸是'守',数字化是'行',这花瓣是'根',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传承。"沈砚辞握紧掌心的花瓣,竹戒与对方的指尖相触,凉意里藏着彼此熟悉的温度。

  这片花瓣,连接着过去,也链接着未来。

  陈念抱着刚做好的竹制风铃跑过来,风铃的每片竹叶都刻着护本纹,风吹过时发出清脆的声响。"挂在连廊上吧,"孩子把风铃递给两人,"这样每个来学手艺的人,都能听见'守艺'的声音。"沈砚辞接过风铃,轻轻将它系在廊柱上。就在竹叶轻轻晃动的瞬间,恰好映照出两人紧紧交握的手,竹戒上细腻的金纹与随风摇曳的风铃光影交织在一起,宛如两道并肩而立、熠熠生辉的星辰。

  这风铃声,像是传承路上最动听的乐章。

  暮色缓缓降临,奠基石上雕刻的护本纹在灯笼柔和的光线下泛起温暖的微光,旁边的青檀苗已经顽强地抽出嫩绿的新枝芽,与尚未完工的竹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顾云深轻轻靠在沈砚辞的肩上,目光投向远处传承营那若隐若现的竹架轮廓,心中忽然领悟到"双星破晓"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指独自一人耀眼夺目,而是像此刻这般,一人默默守护着根基,另一人则引领着前行的道路,让手艺的光芒,透过彼此深厚的羁绊,照亮更为辽阔的远方。

  这条路上,有你有我,有传承的灯火,有未来的希望。

  而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不过是这条漫漫长路上,最温暖人心的第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方向,也照亮着每一个热爱手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