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归一,四海臣服。
姜小伍班师回朝,长安城内,万民空巷,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如同山呼海啸。汉献帝刘协亲自出城十里,迎接这位为汉室再造乾坤的不世之功臣。
在盛大的庆功宴上,刘协激动地宣布,封姜小伍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兵马大元帅”,赐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并许诺,待天下彻底安定,便禅让皇位。
姜小伍婉拒了禅让的提议,但接受了其他的封赏。他知道,这天下,虽然名义上已经统一,但暗流,依旧涌动。
回到长安后的日子,是姜小伍穿越以来,最为宁静的时光。他终于可以卸下戎装,与蔡夫人,以及府中那群兄弟和他们的家眷,享受片刻的温馨。
然而,这份宁静,注定是短暂的。
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之中,一支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军队,正悄然集结。
为首的,是那位仁德之名,传遍天下的皇叔——刘备。
他身边,跟着一位红脸长髯,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
以及一位豹头环眼,勇冠三军的猛张飞。
更有一位,手持羽扇,算无遗策的卧龙——诸葛亮。
“主公,姜小伍伪朝,名为汉臣,实为国贼。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心,路人皆知。今其大军远归,必然骄纵,正是我等起兵,匡扶汉室的最好时机!”诸葛亮的羽扇,轻轻摇动,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刘备泪眼婆娑:“备,乃汉室宗亲,见社稷倾颓,奸臣当道,岂能坐视?愿听军师之言,兴兵北上,清君侧!”
一场看似毫无胜算,却又充满道义与理想的北伐,就此拉开序幕。
---
### **第二章:凤鸣山,云长的败局**
长安城,皇宫。
姜小伍正在与汉献帝商议着战后重建的事宜,突然,一名斥候,神色慌张地冲了进来。
“报!大将军!西南急报!刘备自称‘汉中王’,率十万大军,出川北伐,已连破数座城池,兵锋直指长安!”
“什么?”满朝文武,无不震惊。
刘备?那个一直偏安一隅,以仁德着称的刘备,竟然敢主动出击?
“诸葛亮……终于出手了。”姜小伍的脸上,没有丝毫意外,反而有了一丝棋逢对手的兴奋。
“陛下,臣请命,亲率大军,迎击刘备!”
然而,就在姜小伍准备点兵之时,前线又传来急报。
“报!刘备麾下前将军关羽,率三万精兵,已攻克凤鸣山,斩杀我军守将张合!”
“什么?!”姜小伍猛地站了起来。
张合,是他麾下的一员猛将,以防守见长,竟然被关羽一战击杀?
“关羽的刀法,果然名不虚传。”姜小伍喃喃道。
“大将军,关羽勇猛,当派猛将迎战!”夏侯惇请战道。
“不。”姜小伍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奇光,“关羽此人,义薄云天,却也高傲自负。他连克我军,必然心生轻敌。对付他,不能用蛮力,要用计。”
他立刻叫来了文约和“新势力”的队员们。
“我命你们,立刻赶往凤鸣山,不要与关羽交战。你们只需在山谷之中,用‘新势力’的手段,制造出‘天神发怒’的假象。记住,要做得逼真,要让关羽以为,是他惊扰了山神!”
“是!”
文约率领“新势力”,连夜出发。
关羽攻下凤鸣山后,正欲安营扎寨,突然,山谷之中,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紧接着,天空中,竟出现了无数个鬼影,发出阵阵凄厉的嚎叫。
“这……这是何物?”关羽的军队,顿时大乱。
关羽虽然不信鬼神,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也感到了心惊。他手持青龙偃月刀,立于阵前,大喝道:“何方妖孽,敢关某面前放肆!”
就在此时,一道闪电,凭空出现,正好劈在他面前的一棵大树上,将大树,劈为两半!
“天神发怒了!是关将军惊扰了山神!”
士兵们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地求饶。
关羽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一生光明磊落,最重信义。如今,他以为自己的行为,惹怒了上天,心中,顿时生出了一丝愧疚。
“传我将令,后撤三十里,待我祭拜山神之后,再做定夺!”
就这样,文约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一些现代的声光电化学特效,就吓退了不可一世的关云长。
---
### **第三章:长坂坡,翼德的咆哮**
关羽被“山神”所阻,军心动摇。刘备和诸葛亮得知后,也是将信将疑。
“军师,这……莫非真是天意?”张飞瓮声瓮气地问道。
“非也。”诸葛亮摇着羽扇,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此乃姜小伍的诡计。不过,关羽军心已动,不宜再战。我们当另辟蹊径。”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长坂坡。此地,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我命三将军率军在此埋伏,待姜小伍的粮草车队经过时,一举截之!”
张飞大喜,领命而去。
然而,姜小伍仿佛早已料到了诸葛亮的一举一动。
他根本没有派遣粮草车队,而是派了一支由“新势力”成员伪装的“诱饵”部队,进入了长坂坡。
张飞在桥上,等了半天,终于看到一支车队,摇摇晃晃地驶了过来。
“呔!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他一声大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林中鸟雀,纷纷惊飞。
然而,那支车队,却仿佛没听到一般,继续前进。
张飞大怒,正要拍马冲出,突然,他身后的树林中,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
“不好!有埋伏!”
张飞回头一看,只见无数汉军,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典韦和许褚!
“张飞!你中计了!”
张飞虽然勇猛,但面对典韦和许褚这两尊“怪物”,也感到一阵心悸。他奋力杀出重围,回头一看,自己的部队,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
而那支“粮草车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姜小伍早已算到诸葛亮会派张飞来劫粮,便将计就计,设下了这个“反包围”的圈套。
长坂坡,不再是张飞威震八方的地方,反而成了他的一次败绩。
---
### **第四章:五丈原,卧龙的叹息**
关羽被阻,张飞败北,刘备的十万大军,被姜小伍用各种奇谋诡计,拖得寸步难行,士气低落。
诸葛亮知道,他必须与姜小伍,进行一场真正的对决。
他将大军,驻扎在五丈原,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他摆下了“八阵图”,准备与姜小伍,进行一场战略决战。
然而,当他布好阵图,准备迎接姜小伍的进攻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姜小伍根本没有进攻。
他只是派兵,切断了蜀军所有的粮道。
然后,他派出了“新势力”的心理战专家,在蜀军大营周围,用大喇叭,日夜不停地播放着“劝降广播”。
“蜀军的弟兄们,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你们的家人,都在等着你们回家!姜大将军有令,凡投降者,一律赏钱百贯,回家种田!”
“刘备自称皇叔,却让你们为他卖命,值得吗?”
“你们的粮草,已经不多了!再不投降,就只能饿死了!”
这些现代的心理战术,让习惯了传统战争的蜀军,彻底崩溃了。
逃兵,一天比一天多。
诸葛亮坐在帐中,看着摇曳的烛火,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他算到了天时,算到了地利,也算到了人和。
但他算不到,姜小伍的脑子里,装着一个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来自未来的战争体系。
“孔明,我们……真的要失败了吗?”刘备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和绝望。
诸葛亮长叹一声,放下了手中的羽扇。
“主公,非战之罪,实乃天意。”他抬起头,望向长安的方向,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敬佩,“姜小伍,非人,乃‘神’也。我等,与他,不在一个时代。”
最终,在姜小伍的兵不血刃的围困下,刘备选择了投降。
他亲自来到长安,向汉献帝请罪。
姜小伍亲自出城迎接,他没有为难刘备,反而以礼相待,封他为“安国公”,让他安享晚年。
对于关羽、张飞、诸葛亮,他也都委以重任,但不再让他们掌握兵权。
他知道,这些英雄,是这个时代的瑰宝,他不应该毁灭他们,而应该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融入到这个新的时代中。
站在皇宫的城楼上,姜小伍看着眼前这片终于真正统一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
他赢了。
他赢得了与所有英雄的对决。
但他知道,他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了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结局。
而这个被他亲手改写的三国时代,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章完。
天下归一,四海臣服。
姜小伍班师回朝,长安城内,万民空巷,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如同山呼海啸。汉献帝刘协亲自出城十里,迎接这位为汉室再造乾坤的不世之功臣。
在盛大的庆功宴上,刘协激动地宣布,封姜小伍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兵马大元帅”,赐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并许诺,待天下彻底安定,便禅让皇位。
姜小伍婉拒了禅让的提议,但接受了其他的封赏。他知道,这天下,虽然名义上已经统一,但暗流,依旧涌动。
回到长安后的日子,是姜小伍穿越以来,最为宁静的时光。他终于可以卸下戎装,与蔡夫人,以及府中那群兄弟和他们的家眷,享受片刻的温馨。
然而,这份宁静,注定是短暂的。
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之中,一支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军队,正悄然集结。
为首的,是那位仁德之名,传遍天下的皇叔——刘备。
他身边,跟着一位红脸长髯,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
以及一位豹头环眼,勇冠三军的猛张飞。
更有一位,手持羽扇,算无遗策的卧龙——诸葛亮。
“主公,姜小伍伪朝,名为汉臣,实为国贼。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心,路人皆知。今其大军远归,必然骄纵,正是我等起兵,匡扶汉室的最好时机!”诸葛亮的羽扇,轻轻摇动,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刘备泪眼婆娑:“备,乃汉室宗亲,见社稷倾颓,奸臣当道,岂能坐视?愿听军师之言,兴兵北上,清君侧!”
一场看似毫无胜算,却又充满道义与理想的北伐,就此拉开序幕。
---
### **第二章:凤鸣山,云长的败局**
长安城,皇宫。
姜小伍正在与汉献帝商议着战后重建的事宜,突然,一名斥候,神色慌张地冲了进来。
“报!大将军!西南急报!刘备自称‘汉中王’,率十万大军,出川北伐,已连破数座城池,兵锋直指长安!”
“什么?”满朝文武,无不震惊。
刘备?那个一直偏安一隅,以仁德着称的刘备,竟然敢主动出击?
“诸葛亮……终于出手了。”姜小伍的脸上,没有丝毫意外,反而有了一丝棋逢对手的兴奋。
“陛下,臣请命,亲率大军,迎击刘备!”
然而,就在姜小伍准备点兵之时,前线又传来急报。
“报!刘备麾下前将军关羽,率三万精兵,已攻克凤鸣山,斩杀我军守将张合!”
“什么?!”姜小伍猛地站了起来。
张合,是他麾下的一员猛将,以防守见长,竟然被关羽一战击杀?
“关羽的刀法,果然名不虚传。”姜小伍喃喃道。
“大将军,关羽勇猛,当派猛将迎战!”夏侯惇请战道。
“不。”姜小伍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奇光,“关羽此人,义薄云天,却也高傲自负。他连克我军,必然心生轻敌。对付他,不能用蛮力,要用计。”
他立刻叫来了文约和“新势力”的队员们。
“我命你们,立刻赶往凤鸣山,不要与关羽交战。你们只需在山谷之中,用‘新势力’的手段,制造出‘天神发怒’的假象。记住,要做得逼真,要让关羽以为,是他惊扰了山神!”
“是!”
文约率领“新势力”,连夜出发。
关羽攻下凤鸣山后,正欲安营扎寨,突然,山谷之中,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紧接着,天空中,竟出现了无数个鬼影,发出阵阵凄厉的嚎叫。
“这……这是何物?”关羽的军队,顿时大乱。
关羽虽然不信鬼神,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也感到了心惊。他手持青龙偃月刀,立于阵前,大喝道:“何方妖孽,敢关某面前放肆!”
就在此时,一道闪电,凭空出现,正好劈在他面前的一棵大树上,将大树,劈为两半!
“天神发怒了!是关将军惊扰了山神!”
士兵们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地求饶。
关羽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一生光明磊落,最重信义。如今,他以为自己的行为,惹怒了上天,心中,顿时生出了一丝愧疚。
“传我将令,后撤三十里,待我祭拜山神之后,再做定夺!”
就这样,文约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一些现代的声光电化学特效,就吓退了不可一世的关云长。
---
### **第三章:长坂坡,翼德的咆哮**
关羽被“山神”所阻,军心动摇。刘备和诸葛亮得知后,也是将信将疑。
“军师,这……莫非真是天意?”张飞瓮声瓮气地问道。
“非也。”诸葛亮摇着羽扇,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此乃姜小伍的诡计。不过,关羽军心已动,不宜再战。我们当另辟蹊径。”
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长坂坡。此地,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我命三将军率军在此埋伏,待姜小伍的粮草车队经过时,一举截之!”
张飞大喜,领命而去。
然而,姜小伍仿佛早已料到了诸葛亮的一举一动。
他根本没有派遣粮草车队,而是派了一支由“新势力”成员伪装的“诱饵”部队,进入了长坂坡。
张飞在桥上,等了半天,终于看到一支车队,摇摇晃晃地驶了过来。
“呔!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他一声大喝,如同晴天霹雳,震得林中鸟雀,纷纷惊飞。
然而,那支车队,却仿佛没听到一般,继续前进。
张飞大怒,正要拍马冲出,突然,他身后的树林中,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
“不好!有埋伏!”
张飞回头一看,只见无数汉军,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为首的,正是典韦和许褚!
“张飞!你中计了!”
张飞虽然勇猛,但面对典韦和许褚这两尊“怪物”,也感到一阵心悸。他奋力杀出重围,回头一看,自己的部队,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
而那支“粮草车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姜小伍早已算到诸葛亮会派张飞来劫粮,便将计就计,设下了这个“反包围”的圈套。
长坂坡,不再是张飞威震八方的地方,反而成了他的一次败绩。
---
### **第四章:五丈原,卧龙的叹息**
关羽被阻,张飞败北,刘备的十万大军,被姜小伍用各种奇谋诡计,拖得寸步难行,士气低落。
诸葛亮知道,他必须与姜小伍,进行一场真正的对决。
他将大军,驻扎在五丈原,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他摆下了“八阵图”,准备与姜小伍,进行一场战略决战。
然而,当他布好阵图,准备迎接姜小伍的进攻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姜小伍根本没有进攻。
他只是派兵,切断了蜀军所有的粮道。
然后,他派出了“新势力”的心理战专家,在蜀军大营周围,用大喇叭,日夜不停地播放着“劝降广播”。
“蜀军的弟兄们,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你们的家人,都在等着你们回家!姜大将军有令,凡投降者,一律赏钱百贯,回家种田!”
“刘备自称皇叔,却让你们为他卖命,值得吗?”
“你们的粮草,已经不多了!再不投降,就只能饿死了!”
这些现代的心理战术,让习惯了传统战争的蜀军,彻底崩溃了。
逃兵,一天比一天多。
诸葛亮坐在帐中,看着摇曳的烛火,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他算到了天时,算到了地利,也算到了人和。
但他算不到,姜小伍的脑子里,装着一个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来自未来的战争体系。
“孔明,我们……真的要失败了吗?”刘备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和绝望。
诸葛亮长叹一声,放下了手中的羽扇。
“主公,非战之罪,实乃天意。”他抬起头,望向长安的方向,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敬佩,“姜小伍,非人,乃‘神’也。我等,与他,不在一个时代。”
最终,在姜小伍的兵不血刃的围困下,刘备选择了投降。
他亲自来到长安,向汉献帝请罪。
姜小伍亲自出城迎接,他没有为难刘备,反而以礼相待,封他为“安国公”,让他安享晚年。
对于关羽、张飞、诸葛亮,他也都委以重任,但不再让他们掌握兵权。
他知道,这些英雄,是这个时代的瑰宝,他不应该毁灭他们,而应该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融入到这个新的时代中。
站在皇宫的城楼上,姜小伍看着眼前这片终于真正统一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
他赢了。
他赢得了与所有英雄的对决。
但他知道,他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了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结局。
而这个被他亲手改写的三国时代,也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