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暮春,总是带着一丝缠绵的诗意。
姜小伍行至一处名为“镜月潭”的所在,潭水清澈,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将天光云影,两岸青山,都揽入怀中。他一时兴起,便在潭边的一块青石上,铺开画纸,研好徽墨,准备将这满湖春色,收入画中。
他正凝神构思,一阵清脆的,如玉石相击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子瞻此句,用来形容此景,倒也贴切,只是……少了几分魂魄。”
姜小伍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素白长裙的女子,正站在一株垂柳下。她身形窈窕,气质空灵,手中捧着一卷书,眉眼间,带着一股书卷的清气。仿佛她不是从人间走来,而是从这山水画中,走出的仙子。
姜小伍心中一动,放下画笔,笑道:“姑娘好见解。不知在姑娘看来,此景之魂,在于何处?”
女子循声看来,看到姜小伍和他面前的笔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莞尔一笑:“此景之魂,不在晴,不在雨,而在‘镜’与‘月’。镜能映万物,月本无实体。它映照的,是观者之心。心中有景,处处皆是景;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
这番话,正说中了姜小伍的心声。他不禁抚掌赞叹:“好一个‘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姑娘高见。在下姜小伍,敢问姑娘芳名?”
“我姓苏,单名一个‘涟’字,涟漪的涟。”苏涟款款走来,目光落在了姜小伍的画纸上,“看先生的笔墨,想必也是此道中人。不知先生,欲为此景,题一首怎样的诗?”
姜小伍来了兴致,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画纸一角,一挥而就:
**“一潭碧玉映天光,两岸青山入画廊。**
**我欲借来三分色,画尽江南春满堂。”**
苏涟轻声念着,美目中流露出欣赏之色:“先生之诗,豪迈开阔,有吞吐山河之气。只是……”
“只是又如何?”姜小伍饶有兴致地看着她。
“只是太过‘满’了。”苏涟微微一笑,也提起一支笔,在旁边,续了两句:
**“留得空白三分月,方引诗心到梦乡。”**
一“满”一“空”,一“实”一“虚”,两相结合,意境瞬间升华。
姜小伍看着那两句清丽脱俗的诗,再看看眼前这位气质如兰的女子,心中,第一次,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知己之感。
“苏姑娘,你我这番相遇,若不浮一大白,岂不可惜?”
“正有此意。”
---
### **第二章:山水为媒,一路诗画同行**
那一次偶遇,开启了一段,如诗如画的同行。
他们仿佛是失散多年的知己,一拍即合。他们一起,游遍了江南的名山大川。
在西湖的断桥上,他们共赏残雪,姜小伍画下雪景,苏涟则在画上题诗:“断桥非断雪为桥,一段相思一段遥。”
在黄山的迎客松下,他们观云海翻腾,苏涟抚琴,姜小伍则和着琴声,长吟而出:“松涛阵阵迎远客,云海茫茫洗尘心。”
在苏州的园林里,他们穿行于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姜小伍感叹于造园者的巧夺天工,苏涟却笑着说:“再巧的园林,也困不住真正的山水。真正的山水,在心中。”
姜小伍发现,苏涟不仅诗词造诣极深,更对文学,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她能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谈到纳兰性德的悲欢;能从一首《将进酒》,剖析出李白的自信与孤独。
和她在一起,姜小伍感觉自己那刚刚觉醒的“文字神韵”,变得更加精纯,更加通透。他不再仅仅是“看”到文字的形态,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千百年来,沉淀的情感与风骨。
而苏涟,也被姜小伍身上那种,融合了商海的锐气、江湖的侠气,和文人的雅气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他不像她见过的任何一个,只会掉书袋的文人。他的世界,是鲜活的,是立体的,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
山水为媒,诗画为聘。他们的感情,在这一次次的唱和与交流中,悄然滋长,如同春日里的藤蔓,缠绕着彼此的心。
---
### **第三章:诗词大会,神仙眷侣的惊世一战**
一天,他们在一家茶馆歇脚,看到了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国家正在举办“中华诗词大会”,面向全国,寻找最懂诗词的人。
“小伍,我们去参加吧。”苏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哦?为何?”姜小伍笑着问。
“我想看看,我们这一路的山水,我们心中的诗情,能走到哪一步。”苏涟看着他,眼神坚定,“而且,我想和你,并肩作战。”
姜小伍看着她眼中的光芒,心中一暖,点了点头:“好。”
他们以“山水知音”为名,报了名。
凭借着深厚的积累和天衣无缝的默契,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轻松杀入了全国总决赛。
总决赛的舞台上,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大神。比赛异常激烈,从“飞花令”到“诗词接龙”,再到“看画猜诗”,每一个环节,都堪称神仙打架。
而在“主题创作”环节,大赛给出的题目是——“归”。
这个题目,仿佛是为姜小伍量身定做。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提笔写道:
**“曾从三国血海归,又向烂片梦里催。**
**商海浮沉皆是客,诗山词水始为家。”**
这首诗,写尽了他半生的经历,从归来到归去,从迷茫到彻悟。全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评委们更是激动地站了起来,称赞这首诗,有“人生之厚度,天地之广度”。
而苏涟的题目,是“月”。
她沉吟片刻,写下了一首词,词牌名,《蝶恋花》。
**“一弯新月天边挂,清辉脉脉,无言照瓦。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莫问仙家何处是,人间有爱,便为天涯。愿化清辉君身侧,一夜相随到白发。”**
这首词,写得婉约深情,却又大气磅礴。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将个人的情思,升华到了一种,博大的爱意。
姜小伍看着这首词,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他知道,她写的,不仅仅是天上的月,更是……他心中的,那轮月。
最终,“山水知音”组合,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夺得了本届“中华诗词大会”的冠军。
当主持人将金灿灿的奖杯,交到他们手中时,全场的灯光,都聚焦在了这对神仙眷侣的身上。
---
### **第四章:最好的诗,是与你一起写的未来**
颁奖典礼后,两人走在夜晚的街头,霓虹闪烁,人潮涌动。
“我们,是冠军了。”苏涟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星光。
“是啊,冠军。”姜小伍看着她,心中,却无比平静。
他经历了那么多,得到了那么多,此刻,他才发现,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成就,都比不上身边这个人,一个温暖的微笑。
“小伍,你在想什么?”苏涟问。
姜小伍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说道:“我在想,我写过很多诗,画过很多画。从三国的金戈铁马,到山海的奇珍异兽,再到江南的春花秋月。”
“但那些,都只是过去。”
他伸出手,轻轻握住苏涟的手,继续说道:“我发现,我最好的一首诗,还没有写。它没有题目,没有格律,甚至,还没有开始。”
“它,是我们的未来。”
苏涟的眼眶,瞬间就红了。她看着姜小伍真诚的眼眸,用力地点了点头。
“那……我们就一起,慢慢写。”
“好,一起写。”
两人相视而笑,手牵着手,走入了那片,属于他们的,灯火阑珊处。
他们知道,最美的诗词,不在远方,不在过去。
它就在脚下,就在眼前,就在每一个,与你共度的,平凡而又闪亮的日子里。
这首名为“未来”的诗,他们,将用一生,去书写。
--------------------------------
本章完。
姜小伍行至一处名为“镜月潭”的所在,潭水清澈,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将天光云影,两岸青山,都揽入怀中。他一时兴起,便在潭边的一块青石上,铺开画纸,研好徽墨,准备将这满湖春色,收入画中。
他正凝神构思,一阵清脆的,如玉石相击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子瞻此句,用来形容此景,倒也贴切,只是……少了几分魂魄。”
姜小伍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素白长裙的女子,正站在一株垂柳下。她身形窈窕,气质空灵,手中捧着一卷书,眉眼间,带着一股书卷的清气。仿佛她不是从人间走来,而是从这山水画中,走出的仙子。
姜小伍心中一动,放下画笔,笑道:“姑娘好见解。不知在姑娘看来,此景之魂,在于何处?”
女子循声看来,看到姜小伍和他面前的笔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莞尔一笑:“此景之魂,不在晴,不在雨,而在‘镜’与‘月’。镜能映万物,月本无实体。它映照的,是观者之心。心中有景,处处皆是景;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
这番话,正说中了姜小伍的心声。他不禁抚掌赞叹:“好一个‘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姑娘高见。在下姜小伍,敢问姑娘芳名?”
“我姓苏,单名一个‘涟’字,涟漪的涟。”苏涟款款走来,目光落在了姜小伍的画纸上,“看先生的笔墨,想必也是此道中人。不知先生,欲为此景,题一首怎样的诗?”
姜小伍来了兴致,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画纸一角,一挥而就:
**“一潭碧玉映天光,两岸青山入画廊。**
**我欲借来三分色,画尽江南春满堂。”**
苏涟轻声念着,美目中流露出欣赏之色:“先生之诗,豪迈开阔,有吞吐山河之气。只是……”
“只是又如何?”姜小伍饶有兴致地看着她。
“只是太过‘满’了。”苏涟微微一笑,也提起一支笔,在旁边,续了两句:
**“留得空白三分月,方引诗心到梦乡。”**
一“满”一“空”,一“实”一“虚”,两相结合,意境瞬间升华。
姜小伍看着那两句清丽脱俗的诗,再看看眼前这位气质如兰的女子,心中,第一次,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知己之感。
“苏姑娘,你我这番相遇,若不浮一大白,岂不可惜?”
“正有此意。”
---
### **第二章:山水为媒,一路诗画同行**
那一次偶遇,开启了一段,如诗如画的同行。
他们仿佛是失散多年的知己,一拍即合。他们一起,游遍了江南的名山大川。
在西湖的断桥上,他们共赏残雪,姜小伍画下雪景,苏涟则在画上题诗:“断桥非断雪为桥,一段相思一段遥。”
在黄山的迎客松下,他们观云海翻腾,苏涟抚琴,姜小伍则和着琴声,长吟而出:“松涛阵阵迎远客,云海茫茫洗尘心。”
在苏州的园林里,他们穿行于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姜小伍感叹于造园者的巧夺天工,苏涟却笑着说:“再巧的园林,也困不住真正的山水。真正的山水,在心中。”
姜小伍发现,苏涟不仅诗词造诣极深,更对文学,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她能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谈到纳兰性德的悲欢;能从一首《将进酒》,剖析出李白的自信与孤独。
和她在一起,姜小伍感觉自己那刚刚觉醒的“文字神韵”,变得更加精纯,更加通透。他不再仅仅是“看”到文字的形态,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千百年来,沉淀的情感与风骨。
而苏涟,也被姜小伍身上那种,融合了商海的锐气、江湖的侠气,和文人的雅气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他不像她见过的任何一个,只会掉书袋的文人。他的世界,是鲜活的,是立体的,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
山水为媒,诗画为聘。他们的感情,在这一次次的唱和与交流中,悄然滋长,如同春日里的藤蔓,缠绕着彼此的心。
---
### **第三章:诗词大会,神仙眷侣的惊世一战**
一天,他们在一家茶馆歇脚,看到了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国家正在举办“中华诗词大会”,面向全国,寻找最懂诗词的人。
“小伍,我们去参加吧。”苏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哦?为何?”姜小伍笑着问。
“我想看看,我们这一路的山水,我们心中的诗情,能走到哪一步。”苏涟看着他,眼神坚定,“而且,我想和你,并肩作战。”
姜小伍看着她眼中的光芒,心中一暖,点了点头:“好。”
他们以“山水知音”为名,报了名。
凭借着深厚的积累和天衣无缝的默契,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轻松杀入了全国总决赛。
总决赛的舞台上,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大神。比赛异常激烈,从“飞花令”到“诗词接龙”,再到“看画猜诗”,每一个环节,都堪称神仙打架。
而在“主题创作”环节,大赛给出的题目是——“归”。
这个题目,仿佛是为姜小伍量身定做。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提笔写道:
**“曾从三国血海归,又向烂片梦里催。**
**商海浮沉皆是客,诗山词水始为家。”**
这首诗,写尽了他半生的经历,从归来到归去,从迷茫到彻悟。全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评委们更是激动地站了起来,称赞这首诗,有“人生之厚度,天地之广度”。
而苏涟的题目,是“月”。
她沉吟片刻,写下了一首词,词牌名,《蝶恋花》。
**“一弯新月天边挂,清辉脉脉,无言照瓦。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莫问仙家何处是,人间有爱,便为天涯。愿化清辉君身侧,一夜相随到白发。”**
这首词,写得婉约深情,却又大气磅礴。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将个人的情思,升华到了一种,博大的爱意。
姜小伍看着这首词,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他知道,她写的,不仅仅是天上的月,更是……他心中的,那轮月。
最终,“山水知音”组合,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夺得了本届“中华诗词大会”的冠军。
当主持人将金灿灿的奖杯,交到他们手中时,全场的灯光,都聚焦在了这对神仙眷侣的身上。
---
### **第四章:最好的诗,是与你一起写的未来**
颁奖典礼后,两人走在夜晚的街头,霓虹闪烁,人潮涌动。
“我们,是冠军了。”苏涟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星光。
“是啊,冠军。”姜小伍看着她,心中,却无比平静。
他经历了那么多,得到了那么多,此刻,他才发现,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成就,都比不上身边这个人,一个温暖的微笑。
“小伍,你在想什么?”苏涟问。
姜小伍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说道:“我在想,我写过很多诗,画过很多画。从三国的金戈铁马,到山海的奇珍异兽,再到江南的春花秋月。”
“但那些,都只是过去。”
他伸出手,轻轻握住苏涟的手,继续说道:“我发现,我最好的一首诗,还没有写。它没有题目,没有格律,甚至,还没有开始。”
“它,是我们的未来。”
苏涟的眼眶,瞬间就红了。她看着姜小伍真诚的眼眸,用力地点了点头。
“那……我们就一起,慢慢写。”
“好,一起写。”
两人相视而笑,手牵着手,走入了那片,属于他们的,灯火阑珊处。
他们知道,最美的诗词,不在远方,不在过去。
它就在脚下,就在眼前,就在每一个,与你共度的,平凡而又闪亮的日子里。
这首名为“未来”的诗,他们,将用一生,去书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