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上,水雾弥漫。魏延的“平东大将军”旗号,在数百艘战船的船头猎猎作响。他没有选择立刻发动总攻,而是将大军驻扎在东吴边境的濡须口外,开始了他那套令人捉摸不透的“整活”。
**第一幕:江边的“闹剧”**
清晨,濡须口的守将朱异(朱然之子)刚刚登上城楼,就看到江面上演了滑稽的一幕。几十艘蜀军的小船,载着衣衫不整的士兵,一边敲着破铜烂铁,一边用吴地方言大声唱着自编的“山歌”,歌词极尽嘲讽,内容无非是“孙权是个缩头乌龟”、“朱异将军守着空城喝西北风”之类。
朱异气得脸色铁青,下令放箭。可蜀军的小船灵巧得很,箭矢一来,他们便作鸟兽散,等魏军弓箭手歇了,他们又凑了上来,继续“表演”。
这还不算完。到了晚上,魏延又派人乘着小船,将一个个写着“朱异将军,速速投降,可保富贵”的降书,用弓箭射进城里。甚至有一次,他们竟将一头绑着蜀军旗帜的猪,赶到了濡须口城下,任其满城乱跑,极尽羞辱。
濡须口的守军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对朱异的指挥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第二幕:无形的“毒药”**
就在朱异被这些“骚扰战术”搞得焦头烂额之时,一股更致命的“毒药”,正在濡须口城内悄然蔓延。
魏延的心腹,一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化名为“张三”,带着几箱金银,混入了城中。他没有去接触朱异,而是找到了城中那些爱嚼舌根的闲汉、市井的商人、以及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小吏。
“听说了吗?魏将军说了,朱异将军早就跟他有约了,就等时机一到,献出城池呢。”张三在茶馆里,故作神秘地对众人说。
“真的假的?”
“那还有假?魏将军说了,朱将军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愿为孙家卖命。你们看,蜀军天天在城外闹,哪像是真要打仗的样子?那就是在演戏给建业看呢!”
为了增加可信度,张三还拿出了一锭锭的银子,分给那些穷苦的百姓。
“这是魏将军赏给大家的。他说,等城池一到,就免税三年,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朱异要投降”的消息,就在濡须口城内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看朱异的眼神变得怪异,士兵们也开始私下议论,军心彻底动摇。
**第三幕:建业的“雷霆之怒”**
这些流言,自然也传到了建业。孙权本就多疑,听到濡须口的“奇闻”,勃然大怒。
“朱异!朕待他不薄,他竟敢私通敌国!”孙权在朝堂上咆哮,“他以为朕不知道吗?他在城外演戏,就是拖延时间,等魏延的大军!”
陆逊出列,试图劝谏:“陛下,朱异忠心耿耿,这或许是魏延的离间之计……”
“离间计?”孙权冷笑,“离间计能让全城百姓都这么说吗?传朕旨意,命吕壹(孙权宠信的酷吏)前往濡须口,彻查此事!将朱异押回建业问罪!”
吕壹此人,心狠手辣,以构陷忠良为能事。朱异一听到吕壹要来,顿时心凉了半截。他知道,吕壹一来,自己无论清白与否,都必死无疑。父亲的惨死,就是前车之鉴。
“与其被吕壹屈打成招,死在狱中,不如……”朱异看着城外那若隐若现的蜀军大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他不想死,更不想背负叛国的骂名。但孙权的猜忌,已经把他逼上了绝路。
**第四幕: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吕壹抵达濡须口的前一夜,城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朱异身着素衣,手捧印信,独自一人走到了魏延的军前。
“罪将朱异,拜见魏将军。”他声音沙哑,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魏延亲自下马,将他扶起,叹了口气:“将军何罪之有?不过是君心难测,忠臣见疑罢了。我魏延敬重的是英雄,不是愚忠。将军肯来,是濡须口百姓之福。”
朱异投降了。他没有选择,也被魏延“创造”了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魏延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濡须口这座东吴的门户。入城之后,他严令全军,秋毫无犯,并立刻张贴告示,宣布免除濡须口百姓三年赋税。
城中百姓,本以为会迎来一场血雨腥风,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免税的恩典。他们看着军纪严明的蜀军,再想想孙权的猜忌和吕壹的酷吏,人心,彻底倒向了魏延。
**终章:奇兵北渡,天下震动**
拿下濡须口后,魏延并没有继续深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立刻召集心腹大将周泰,交给他一个更加惊人的任务。
“过山风,我给你五万水师,一万精锐步卒。你即刻出发,沿汉水北上,进入魏境,在宛城附近登陆。”
“将军,这是……”
“奇兵!”魏延眼中精光四射,“姜维正在陇右与曹真主力对峙,打得难解难分。你这一支奇兵,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曹魏的后腰!你要做的,不是攻城,是破坏!烧他们的粮草,毁他们的驿站,让他们以为我军主力已经出现在他们背后!”
“曹真一旦得知后方大乱,军心必乱。到那时,姜维便可趁势追击,一举击溃他!”
周泰热血沸腾,领命而去。
数日后,当曹魏的后方突然出现一支从天而降的蜀军,当无数粮仓被点燃,当通往长安的驿道被切断时,整个曹魏朝野都震惊了。
前线,与姜维对峙的曹真,听闻后方“失守”,顿时方寸大乱。他怎么也想不通,魏延的主力不是在东吴吗?怎么会出现在宛城?
就在他犹豫不决,准备分兵回援之时,姜维的蜀汉主力,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总攻。
江东,魏延用计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门户;关中,姜维用实力和奇兵,击溃了曹魏的主力。
这一战,魏延的“演义色彩”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仿佛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写一部传奇。而这部传奇的主角,正是他自己。
天下,再次因为他的名字,而剧烈地颤抖起来。
--------------------------------
本章完。
**第一幕:江边的“闹剧”**
清晨,濡须口的守将朱异(朱然之子)刚刚登上城楼,就看到江面上演了滑稽的一幕。几十艘蜀军的小船,载着衣衫不整的士兵,一边敲着破铜烂铁,一边用吴地方言大声唱着自编的“山歌”,歌词极尽嘲讽,内容无非是“孙权是个缩头乌龟”、“朱异将军守着空城喝西北风”之类。
朱异气得脸色铁青,下令放箭。可蜀军的小船灵巧得很,箭矢一来,他们便作鸟兽散,等魏军弓箭手歇了,他们又凑了上来,继续“表演”。
这还不算完。到了晚上,魏延又派人乘着小船,将一个个写着“朱异将军,速速投降,可保富贵”的降书,用弓箭射进城里。甚至有一次,他们竟将一头绑着蜀军旗帜的猪,赶到了濡须口城下,任其满城乱跑,极尽羞辱。
濡须口的守军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对朱异的指挥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第二幕:无形的“毒药”**
就在朱异被这些“骚扰战术”搞得焦头烂额之时,一股更致命的“毒药”,正在濡须口城内悄然蔓延。
魏延的心腹,一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化名为“张三”,带着几箱金银,混入了城中。他没有去接触朱异,而是找到了城中那些爱嚼舌根的闲汉、市井的商人、以及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小吏。
“听说了吗?魏将军说了,朱异将军早就跟他有约了,就等时机一到,献出城池呢。”张三在茶馆里,故作神秘地对众人说。
“真的假的?”
“那还有假?魏将军说了,朱将军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愿为孙家卖命。你们看,蜀军天天在城外闹,哪像是真要打仗的样子?那就是在演戏给建业看呢!”
为了增加可信度,张三还拿出了一锭锭的银子,分给那些穷苦的百姓。
“这是魏将军赏给大家的。他说,等城池一到,就免税三年,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朱异要投降”的消息,就在濡须口城内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看朱异的眼神变得怪异,士兵们也开始私下议论,军心彻底动摇。
**第三幕:建业的“雷霆之怒”**
这些流言,自然也传到了建业。孙权本就多疑,听到濡须口的“奇闻”,勃然大怒。
“朱异!朕待他不薄,他竟敢私通敌国!”孙权在朝堂上咆哮,“他以为朕不知道吗?他在城外演戏,就是拖延时间,等魏延的大军!”
陆逊出列,试图劝谏:“陛下,朱异忠心耿耿,这或许是魏延的离间之计……”
“离间计?”孙权冷笑,“离间计能让全城百姓都这么说吗?传朕旨意,命吕壹(孙权宠信的酷吏)前往濡须口,彻查此事!将朱异押回建业问罪!”
吕壹此人,心狠手辣,以构陷忠良为能事。朱异一听到吕壹要来,顿时心凉了半截。他知道,吕壹一来,自己无论清白与否,都必死无疑。父亲的惨死,就是前车之鉴。
“与其被吕壹屈打成招,死在狱中,不如……”朱异看着城外那若隐若现的蜀军大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他不想死,更不想背负叛国的骂名。但孙权的猜忌,已经把他逼上了绝路。
**第四幕: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吕壹抵达濡须口的前一夜,城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朱异身着素衣,手捧印信,独自一人走到了魏延的军前。
“罪将朱异,拜见魏将军。”他声音沙哑,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魏延亲自下马,将他扶起,叹了口气:“将军何罪之有?不过是君心难测,忠臣见疑罢了。我魏延敬重的是英雄,不是愚忠。将军肯来,是濡须口百姓之福。”
朱异投降了。他没有选择,也被魏延“创造”了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魏延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濡须口这座东吴的门户。入城之后,他严令全军,秋毫无犯,并立刻张贴告示,宣布免除濡须口百姓三年赋税。
城中百姓,本以为会迎来一场血雨腥风,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免税的恩典。他们看着军纪严明的蜀军,再想想孙权的猜忌和吕壹的酷吏,人心,彻底倒向了魏延。
**终章:奇兵北渡,天下震动**
拿下濡须口后,魏延并没有继续深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立刻召集心腹大将周泰,交给他一个更加惊人的任务。
“过山风,我给你五万水师,一万精锐步卒。你即刻出发,沿汉水北上,进入魏境,在宛城附近登陆。”
“将军,这是……”
“奇兵!”魏延眼中精光四射,“姜维正在陇右与曹真主力对峙,打得难解难分。你这一支奇兵,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曹魏的后腰!你要做的,不是攻城,是破坏!烧他们的粮草,毁他们的驿站,让他们以为我军主力已经出现在他们背后!”
“曹真一旦得知后方大乱,军心必乱。到那时,姜维便可趁势追击,一举击溃他!”
周泰热血沸腾,领命而去。
数日后,当曹魏的后方突然出现一支从天而降的蜀军,当无数粮仓被点燃,当通往长安的驿道被切断时,整个曹魏朝野都震惊了。
前线,与姜维对峙的曹真,听闻后方“失守”,顿时方寸大乱。他怎么也想不通,魏延的主力不是在东吴吗?怎么会出现在宛城?
就在他犹豫不决,准备分兵回援之时,姜维的蜀汉主力,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总攻。
江东,魏延用计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门户;关中,姜维用实力和奇兵,击溃了曹魏的主力。
这一战,魏延的“演义色彩”被发挥到了极致。他仿佛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写一部传奇。而这部传奇的主角,正是他自己。
天下,再次因为他的名字,而剧烈地颤抖起来。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