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风终于带了几分暖意,灵隐寺山脚下的桃花刚冒新芽,钱塘镇西的“青蓝染坊”却愁云密布——染坊里那口传了四代的染缸,近来每到夜半就会自己搅动,缸里的靛蓝色染料还会飘出个穿粗布短打的老汉身影,对着染好的布帛叹气,已有两个染工被吓得辞了工,掌柜的苏阿妹急得直掉眼泪。
“大师!您快救救染坊!”苏阿妹攥着块刚“染好”的青蓝布,布角还滴着水,匆匆跑到灵隐寺,“这染缸是我太爷爷苏老栓传下来的,当年他靠这缸染出的‘钱塘青’名动江南,前阵子清理染缸时加了新染料,当晚就出了怪事,再这样下去,染坊就要关门了!”
济公正坐在禅房里晒草药,手里捏着株刚采的艾草,闻言接过青蓝布——布帛是上等的棉麻,靛蓝色均匀透亮,布边绣着个极小的“栓”字,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布面上还留着淡淡的草木香,是老染料特有的味道。“染缸自己搅动?是有人把没完成的牵挂泡在了染料里,想借布帛寻回家的路。”
必安凑过来,盯着布面上的“栓”字,好奇地问:“师父,是不是太爷爷舍不得染坊,回来看看啊?我听说老人走后,要是放心不下家里的东西,就会常回来瞧瞧。”
济公还没开口,染坊的老帮工张大爷就拄着拐杖跟了过来,手里拿着个褪色的布偶,布偶身上的布料正是“钱塘青”:“大师,我猜是老栓哥回来了!当年他送儿子去海外学染布,说好等儿子回来一起改良染料,结果儿子没回来,他自己也积劳成疾走了,怕是心里还惦记着这事!”
一行人往青蓝染坊走,越靠近染坊,越能闻到浓郁的靛蓝染料香,混着春日的青草香,透着股说不出的怅然。到了染坊,院子里的晾布架上挂满了青蓝布,随风轻轻晃动,像是在打招呼。正屋的染缸旁,放着个破旧的木勺,勺柄上刻着“苏”字,染缸里的靛蓝色染料还在微微晃动,像是刚被搅动过。
“就是这口染缸!”苏阿妹指着染缸,声音发颤,“昨晚我起来关窗,看到木勺自己在缸里搅动,缸边飘着个穿灰布衫的老汉,说‘阿明的染料,还没试’,我一喊,染缸就不动了,只剩下满缸的染料!”
济公走到染缸前,弯腰摸了摸缸壁——陶土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缸底沉着几块老靛蓝,是苏老栓当年亲手制作的。他拿起木勺,舀了一勺染料,凑到鼻尖闻了闻:“这染料里加了槐花和艾草,是老栓哥的独门配方,只有等重要的人回来,才会用这种配方染布。”
张大爷叹了口气,眼眶红了:“当年老栓哥的儿子叫苏明,十五岁就被送去海外,临走前,老栓哥用这缸染料给他染了件长衫,说‘等你回来,咱们用新配方染出更好的布’,可苏明一去就是二十年,再也没回来。”
必安眨了眨眼,追问:“苏明哥哥为什么不回来啊?难道是忘了爷爷和染坊?”
话音刚落,染坊的门突然自己打开,一阵春风吹进来,晾布架上的青蓝布纷纷飘起,落在染缸旁,竟慢慢摆出了“归乡”两个字的形状。苏阿妹吓得后退一步,撞翻了身后的染料桶:“这……这真是太爷爷回来了!我太奶奶说过,太爷爷最会用布摆字!”
济公走到染缸旁,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苏阿妹之前送来的新染料:“老栓哥,苏明没忘你,他在海外开了家染坊,专门推广‘钱塘青’,去年他病逝前,还让女儿把改良后的染料配方送了回来,说要完成你的心愿。”
说着,济公把新染料倒进染缸,和老染料混在一起,木勺突然自己动了起来,在缸里搅动——靛蓝色的染料渐渐变得更加透亮,还泛着淡淡的金光。紧接着,一个穿灰布衫的老汉身影从染缸里飘出来,正是苏老栓,他手里拿着块新染的布,对着阳光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苏阿妹赶紧拿出苏明女儿寄来的信,递给苏老栓的身影:“太爷爷,这是苏明哥哥女儿写的信,她说等疫情好转,就回来接管染坊,把‘钱塘青’传下去!”
苏老栓的身影接过信,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对着济公深深鞠了一躬,又看了看满院的青蓝布,像是在告别。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染料香,钻进了染缸里,染缸里的染料也随之平静下来,只剩下满缸透亮的“钱塘青”。
“他走了。”济公拿起块新染的布,布面上的“栓”字,像是比之前更清晰了些,“执念解了,他终于能放心了。”
苏阿妹把那口老染缸小心地保护起来,还按照苏明女儿寄来的配方,改良了“钱塘青”染料。从那以后,染坊再也没发生过怪事,反而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订货,苏阿妹常把苏老栓和苏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说“染布就像做人,只要心里有牵挂,再远的路也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离开染坊时,夕阳正照在晾布架上,青蓝布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金光,格外好看。必安蹦蹦跳跳地跟在济公身后,手里拿着块小方巾:“师父,太爷爷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看着苏明哥哥的女儿把染坊办好啊?”
济公摸了摸必安的头,笑道:“会的,只要染坊还在,‘钱塘青’还在,他就会一直看着。这世间的执念,大多是‘放不下’,只要有人帮他完成心愿,就算过了再久,也能释怀。”
必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以后我们还来染坊看染布好不好?我也想有块‘钱塘青’的方巾!”
济公笑了笑,拍了拍必安的肩膀:“好啊,只要你好好修行,多做善事,以后咱们天天来,也学学这‘传承’的道理。”
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染坊外的桃花林里,身后的青蓝染坊,染料香依旧飘满了整条小巷,路过的行人闻到香味,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探头往染坊里望一眼,像是想看看那口“有灵性”的老染缸。而济公知道,这世间的手艺与牵挂,就像染缸里的染料,只要有人坚守,有人传承,就能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解开那些藏在布帛间的乡思。
        “大师!您快救救染坊!”苏阿妹攥着块刚“染好”的青蓝布,布角还滴着水,匆匆跑到灵隐寺,“这染缸是我太爷爷苏老栓传下来的,当年他靠这缸染出的‘钱塘青’名动江南,前阵子清理染缸时加了新染料,当晚就出了怪事,再这样下去,染坊就要关门了!”
济公正坐在禅房里晒草药,手里捏着株刚采的艾草,闻言接过青蓝布——布帛是上等的棉麻,靛蓝色均匀透亮,布边绣着个极小的“栓”字,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布面上还留着淡淡的草木香,是老染料特有的味道。“染缸自己搅动?是有人把没完成的牵挂泡在了染料里,想借布帛寻回家的路。”
必安凑过来,盯着布面上的“栓”字,好奇地问:“师父,是不是太爷爷舍不得染坊,回来看看啊?我听说老人走后,要是放心不下家里的东西,就会常回来瞧瞧。”
济公还没开口,染坊的老帮工张大爷就拄着拐杖跟了过来,手里拿着个褪色的布偶,布偶身上的布料正是“钱塘青”:“大师,我猜是老栓哥回来了!当年他送儿子去海外学染布,说好等儿子回来一起改良染料,结果儿子没回来,他自己也积劳成疾走了,怕是心里还惦记着这事!”
一行人往青蓝染坊走,越靠近染坊,越能闻到浓郁的靛蓝染料香,混着春日的青草香,透着股说不出的怅然。到了染坊,院子里的晾布架上挂满了青蓝布,随风轻轻晃动,像是在打招呼。正屋的染缸旁,放着个破旧的木勺,勺柄上刻着“苏”字,染缸里的靛蓝色染料还在微微晃动,像是刚被搅动过。
“就是这口染缸!”苏阿妹指着染缸,声音发颤,“昨晚我起来关窗,看到木勺自己在缸里搅动,缸边飘着个穿灰布衫的老汉,说‘阿明的染料,还没试’,我一喊,染缸就不动了,只剩下满缸的染料!”
济公走到染缸前,弯腰摸了摸缸壁——陶土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缸底沉着几块老靛蓝,是苏老栓当年亲手制作的。他拿起木勺,舀了一勺染料,凑到鼻尖闻了闻:“这染料里加了槐花和艾草,是老栓哥的独门配方,只有等重要的人回来,才会用这种配方染布。”
张大爷叹了口气,眼眶红了:“当年老栓哥的儿子叫苏明,十五岁就被送去海外,临走前,老栓哥用这缸染料给他染了件长衫,说‘等你回来,咱们用新配方染出更好的布’,可苏明一去就是二十年,再也没回来。”
必安眨了眨眼,追问:“苏明哥哥为什么不回来啊?难道是忘了爷爷和染坊?”
话音刚落,染坊的门突然自己打开,一阵春风吹进来,晾布架上的青蓝布纷纷飘起,落在染缸旁,竟慢慢摆出了“归乡”两个字的形状。苏阿妹吓得后退一步,撞翻了身后的染料桶:“这……这真是太爷爷回来了!我太奶奶说过,太爷爷最会用布摆字!”
济公走到染缸旁,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苏阿妹之前送来的新染料:“老栓哥,苏明没忘你,他在海外开了家染坊,专门推广‘钱塘青’,去年他病逝前,还让女儿把改良后的染料配方送了回来,说要完成你的心愿。”
说着,济公把新染料倒进染缸,和老染料混在一起,木勺突然自己动了起来,在缸里搅动——靛蓝色的染料渐渐变得更加透亮,还泛着淡淡的金光。紧接着,一个穿灰布衫的老汉身影从染缸里飘出来,正是苏老栓,他手里拿着块新染的布,对着阳光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苏阿妹赶紧拿出苏明女儿寄来的信,递给苏老栓的身影:“太爷爷,这是苏明哥哥女儿写的信,她说等疫情好转,就回来接管染坊,把‘钱塘青’传下去!”
苏老栓的身影接过信,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对着济公深深鞠了一躬,又看了看满院的青蓝布,像是在告别。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染料香,钻进了染缸里,染缸里的染料也随之平静下来,只剩下满缸透亮的“钱塘青”。
“他走了。”济公拿起块新染的布,布面上的“栓”字,像是比之前更清晰了些,“执念解了,他终于能放心了。”
苏阿妹把那口老染缸小心地保护起来,还按照苏明女儿寄来的配方,改良了“钱塘青”染料。从那以后,染坊再也没发生过怪事,反而吸引了许多客商前来订货,苏阿妹常把苏老栓和苏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说“染布就像做人,只要心里有牵挂,再远的路也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离开染坊时,夕阳正照在晾布架上,青蓝布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金光,格外好看。必安蹦蹦跳跳地跟在济公身后,手里拿着块小方巾:“师父,太爷爷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看着苏明哥哥的女儿把染坊办好啊?”
济公摸了摸必安的头,笑道:“会的,只要染坊还在,‘钱塘青’还在,他就会一直看着。这世间的执念,大多是‘放不下’,只要有人帮他完成心愿,就算过了再久,也能释怀。”
必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以后我们还来染坊看染布好不好?我也想有块‘钱塘青’的方巾!”
济公笑了笑,拍了拍必安的肩膀:“好啊,只要你好好修行,多做善事,以后咱们天天来,也学学这‘传承’的道理。”
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染坊外的桃花林里,身后的青蓝染坊,染料香依旧飘满了整条小巷,路过的行人闻到香味,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探头往染坊里望一眼,像是想看看那口“有灵性”的老染缸。而济公知道,这世间的手艺与牵挂,就像染缸里的染料,只要有人坚守,有人传承,就能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解开那些藏在布帛间的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