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儒林外史大白话》

  话说萧云仙接到命令负责监督修筑城池的事。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三四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是把城修好了。这座城方圆十里,有六座城门,城里还盖了五个官府衙门。随后他就发布告示,召集流亡的百姓进城居住,又让城外的百姓开垦荒地种田。

  萧云仙琢磨着:“这种旱地,百姓碰上灾年就没粮食收成,得搞些水利工程才行。”于是他就动用官府钱粮,雇了大批民工,还亲自指导百姓在田地旁边挖了好多沟渠。这些沟渠纵横交错,高低错落有致,看上去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了。

  等水利工程完工后,萧云仙就骑着马,带着木耐,到各处慰劳参与劳作的百姓。每到一个地方,萧云仙就杀牛宰羊,并把当地百姓都召集起来。他搭建了一个祭坛,立起先农的牌位,摆上牛羊等祭品,准备进行祭祀。萧云仙则是穿着官服,站在前面领头,带着百姓们祭祀,还让木耐在旁边主持祭祀的仪式,随后就是上香、敬酒这一系列祭祀流程。祭祀完后,他又带着大家朝着京城方向行大礼,感谢皇上的恩情。

  接着,萧云仙就让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自己则是坐在中间,一边切肉一边倒酒,和大家一起欢天喜地的喝酒作乐,热热闹闹的吃喝了一整天。喝完酒后,萧云仙就对百姓们说:“今天能和大伙痛痛快快的喝一场,也是缘分。现在多亏皇上的恩典,还有你们的辛苦付出,才能开垦出这么多田地,这也算是我萧某人在这里做的一件大事。今天,我要亲手在这儿种一棵柳树,你们每个人也种一棵,或者种点桃花、杏花也行,就当记住今天这事儿。”百姓们听了高兴得不行,纷纷在大路边种上桃树、柳树。

  此后,萧云仙和木耐每天都到不同地方溜达,他们一边和百姓喝酒,一边组织种树,就这样连着几十天,总共种了几万棵柳树。百姓们特别感激萧云仙的付出,于是大家就一起在城门外盖了一座先农祠,祠堂中间供奉着先农神位,旁边还放着写有萧云仙名字的长生禄位牌。他们还找来一个会画画的人,在墙上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一匹马,萧云仙穿着官服骑在马上,前面是木耐拿着红旗引路,画的是劝勉百姓务农的场景。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百姓们都会来庙里烧香磕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第二年春天,柳树就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桃花、杏花也陆续绽放。这时,萧云仙就骑着马,带着木耐出门踏青赏景。一路上,只见在那葱郁的树荫下,村里的小孩子们三三两两地牵着牛,有的倒骑在牛背上,有的横躺着,悠哉游哉的,舒服的不得了。牛儿在田边的水沟里喝完水,孩子们就慢悠悠地赶着牛从屋角绕过来。

  看到这种安宁祥和的景象,萧云仙特别高兴,转头对木耐说:“你瞧瞧,老百姓现在日子过得是真不错。这些小孩子模样周正、看着也机灵,要是能有个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就更好了。”木耐一听,就赶紧说:“老爷,您还不知道吧?之前先农祠住着个先生,是江南人,估计现在还在那儿呢,您不如去找他商量商量?”萧云仙一听,觉得这事儿太巧了,立马骑马赶到先农祠。

  见到先生后,两人先是相互作揖,然后就坐下聊天。萧云仙先开口问:“听说先生是江南人,怎么跑到这偏远地方来了?还没请教先生贵姓?”先生回答说:“我姓沈,老家是常州的。前些年有个亲戚在青枫做生意,我就过来看望,没想到遇上了战乱,被困在这儿五六年,一直回不去。最近听说朝廷里有位萧老先生在这儿筑城、兴修水利,我就想来看看,不知老先生您贵姓?在哪当官呢?”萧云仙笑着说:“不瞒先生,我就是那个修水利的萧云仙。”

  沈先生一听,赶紧起身重新行礼,说道:“原来您就是当今像班超(班定远)一样厉害的人物,我真是太敬佩了!”萧云仙热情地说:“先生既然留在城里,那我就是主人,请到我的官府衙门里住吧。”说完,他就叫来两个百姓帮忙搬沈先生的行李,又让木耐牵着马,自己拉着沈先生的手,一起回到了官府。

  到了官府后,萧云仙就摆上酒菜招待沈先生,席间提出想请他教书的想法,沈先生也是爽快的答应了。可是,萧云仙又犯愁了,说光一个先生不够教这么多孩子。于是,他就从带来驻防的两三千士兵里,挑出了十个识字多的,让沈先生每天教他们读书明理。随后,萧云仙又开办了十所学堂,并把村里稍微聪明点的孩子都送进学堂读书。

  孩子们读了两年多书后,沈先生就开始教他们写文章,从最基础的破题、破承、起讲教起。只要有孩子文章写得不错,萧云仙就以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们,以此表示对读书人的尊重。慢慢地,大家都觉得读书是件特别有面子、有出息的事儿了。

  萧云仙把青枫城修筑完工后,就写好文书上报,并让木耐送去。木耐见到少保后,少保就问了些筑城的情况,还赏了他一个外委把总的小官职。少保依据萧云仙的详细文书,就向兵部进行了报备。工部核算后发现了问题:萧云仙修筑青枫城,在上报的花销里,光砖、灰材料和工匠费用,就花了一万九千三百六十多两银子。但工部觉得,当地水草资源丰富,烧砖制灰很方便,而且新招来的流民有不少都充当了工役,不应该花这么多钱,就怀疑他虚报账目。于是就决定核减掉七千五百二十五两多银子,还要求萧云仙自己把这笔钱补上。因为萧云仙是四川成都府人,朝廷就下令让当地官府限期催他还钱,皇帝也批准了这个决定。

  萧云仙看到朝廷的公告,又接到上司发来的公文,没办法,就只能收拾行李回成都老家。等他到家时,发现父亲已经卧病在床,起不来了。萧云仙赶忙到床前请安,并把自己在军队里修筑城池的事情,前前后后都说了一遍,说完就跪下来磕头,趴在地上不肯起来。父亲萧昊轩问:“这些事你都没做错,干嘛不起来?”萧云仙这才说出因为修城,工部要他退还多报的钱这件事,还难过地说:“儿子不仅没能赚钱孝敬您,还要花掉您的积蓄,实在没脸见人,心里很愧疚!”萧昊轩安慰他:“这是朝廷的规定,又不是你胡乱花钱,别太难过了。我攒下的家业,算起来大概还有七千两银子,你全部拿出去补交就行了。”萧云仙只好哭着答应了。

  此后,萧云仙就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衣不解带地照顾了十多天,可父亲的病情还是越来越重。萧云仙就哭着问父亲有没有遗言,萧昊轩说:“你这话问得傻不傻,我活着的时候,家里的事情我来管;我死后,家里的事就都归你管。记住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忠孝,其他都是次要的。”说完就去世了。

  面对父亲的离世,萧云仙悲痛万分,随后他就按照礼节操办了父亲的丧事。事后他感叹道:“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不是因为被要求还钱,我肯定回不了家,也没办法亲自给父亲送终,这么想来,这次回家也不算坏事!”办完父亲的丧事,家里的钱也全赔进去了,还欠了三百多两银子,地方官还在不停地催债。好在这时,原来的知府因为盗案被降职调走,新上任的知府是平少保当巡抚时提拔的。新知府到任后,知道萧云仙是平少保的人,就帮他伪造了一个欠款还清的证明,让他先去平少保那里,再想办法补钱。

  萧云仙见到平少保后,平少保安慰了他一番,还给他开了一封公文,推荐他去兵部接受考核。兵部官员却说:“萧云仙修筑城池这件事,没有先例可以直接提拔,只能在他原本千总的职位上,按照任职时间,慢慢晋升为守备,等有了空缺职位,再带他去面见皇上。”

  萧云仙一等就是五六个月,终于等到兵部把他提拔为应天府江淮卫的守备,还带他去面见皇上。皇上批准他去上任,萧云仙领了委任文书就出京,他准备从东边的路前往南京。走到朱龙桥附近的广武卫时,此时已是严冬天气,晚上他就住在了客栈里。大约二更天时,就听见店家喊:“客人们快起来!木总爷来查夜了!”大家就赶紧披上衣服坐在床上。这时,就有四五个士兵打着灯笼,陪着一位总爷进来,挨个儿检查住宿的客人。萧云仙一看,这位总爷竟然是老熟人木耐!木耐见到萧云仙也特别惊喜,就赶紧请安,还热情地把萧云仙请到自己的官署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萧云仙打算接着赶路,木耐就挽留他说:“老爷先别急着走,看这天儿恐怕要下雪。咱们今天先去广武山的阮公祠逛逛,我好尽尽地主之谊。”萧云仙答应了。接着,木耐就让人准备了两匹马,和萧云仙一起骑着,又叫了个士兵带着酒菜,一行人就到了阮公祠。然后就有道士出来把他们迎了进去,又把他们请到后面的楼上坐下,送上茶后就不敢打扰了。木耐打开六扇窗户,窗外正好对着广武山侧面,只见山上树木凋零,北风呼啸,不一会儿就飘起了雪花。

  萧云仙看着雪景,对着木耐感慨地说:“咱俩以前在青枫城的时候,见过多少这样的大雪,那时也没觉得多苦,现在只看到这点雪,却冷得受不了。”木耐也感叹道:“再想想那两位都督老爷,这会儿肯定穿着貂皮大衣烤火,不知道得多快活!”两人边聊边喝酒,吃完饭后,萧云仙起身闲逛。他发现楼右边有个小阁子,墙上挂满了名人写的诗词。萧云仙挨个读过去,其中一首叫《广武山怀古》的七言古诗,他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难过,忍不住流下眼泪。木耐在旁边看着,完全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伤心。萧云仙还看到诗的后面写着“白门武书正字氏稿”,于是就把他默默记在了心里。

  看完诗后,他们就回官署又住了一晚。第二天天气放晴了,萧云仙就向木耐告辞了。木耐一直把他送到大柳驿,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萧云仙从浦口渡过长江,终于是来到了南京,核验了委任文书后就正式上任了。他清点了漕运的兵丁,检查了船只,还和上一任官员交接清楚。忙完这些事后,他就向运丁打听:“你们知道这儿有个叫武书,号正字的人吗?他是干什么的?”运丁说:“小的不清楚,老爷您打听他做啥?”萧云仙解释道:“我在广武卫看到他写的诗,所以就特别想见见他。”运丁说:“既然是写诗的文人,我去国子监问问就知道了。”萧云仙赶紧催他快去。

  第二天,运丁回来报告说:“我在国子监问过了,守门的说监里确实有个武相公叫武书,是位成绩优秀的监生,现在住在花牌楼。”萧云仙一听,就立刻说:“赶紧准备准备,不用摆仪仗,我这就去拜访他!”

  很快,萧云仙就来到了花牌楼,找到一座坐东朝西的门楼,递上自己的名帖。武书收到名贴后,就出来和他见面。萧云仙客气地说:“我就是个当兵的,刚到这儿,一直以来非常仰慕有学问的人。前些天在广武山的墙上读到先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