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星光织梦人》

  日内瓦万国宫的会议厅里,晨光透过弧形落地窗洒进来,在浅灰色羊毛地毯上织出粼粼的光斑——窗外就是日内瓦湖,湖面上飘着几艘白色游艇,像散落在蓝丝绒上的珍珠。会场前排的真皮座椅上,各国代表穿着深色西装或传统服饰,手里捧着烫金封面的峰会手册,封面上“科技与文化多样性”的字样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讲台后方的巨型屏幕亮着冷白的光,卡特站在台前时,屏幕上立刻切换出“奥米伽圆桌全球技术标准框架”的流程图,蓝色线条像一张密网,把“芯片”“云服务”“数据接口”等关键词牢牢框在中心。

  卡特今天穿了件银灰色西装,领带是奥米伽标志性的深蓝色,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铂金徽章,上面刻着联盟的“Ω”logo。他握着麦克风的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说话时习惯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台下时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全球数字生态需要统一的‘语言’——就像电流需要统一的电压标准,技术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最大化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他顿了顿,指尖在触控屏上轻轻一点,屏幕上弹出“非标准平台兼容成本报告”,红色柱状图刺眼地向上攀升,“那些试图另起炉灶、建立独立体系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制造数字壁垒,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台下有几位欧洲科技公司的代表轻轻点头,卡特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仿佛早已胜券在握。

  当林曦走上讲台时,会场里的空气似乎轻轻顿了一下。她穿了件米白色真丝西装,内搭是浅青色立领衬衫,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青花瓷纽扣——那是上次去景德镇考察时,当地工匠特意为她定制的。她没有急着说话,先伸手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时,目光轻轻扫过台下:星海联盟的荷兰伙伴范德森坐在第三排,正用钢笔在笔记本上画着什么;秦涯和陆岩坐在角落,秦涯手里还攥着个小小的U盘,大概是怕演讲需要补充技术数据。

  “在开始之前,想请大家看两个字。”林曦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清晰而温和,随着她的手势,讲台后的屏幕瞬间暗了下去,紧接着,两个苍劲的烫金汉字缓缓浮现——“和”与“同”,背景是淡淡的水墨晕染,像宣纸上化开的墨痕。台下有人轻轻“哦”了一声,几位东亚代表眼里露出了然的神色。“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和而不同’的说法。”林曦张开双手,掌心向上,像是在捧着什么珍贵的东西,“‘和’是和谐共生,‘同’是完全一致——技术发展,不该追求‘同’,而应守护‘和’。”

  她走到屏幕前,指尖轻轻点在“和”字上:“去年,织梦的‘方舟’平台接入了非洲某部落的文化项目,当地用户用我们的bcI设备,‘触摸’到了祖先留下的岩画故事——如果我们强行要求他们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化表达,或许早就被标准化的算法过滤掉了。”她的声音慢慢提高,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真正的开放,不是用一套标准吞并所有差异,而是让非洲的岩画、欧洲的歌剧、亚洲的水墨画,都能在数字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让所有平台都长成一个样子,而是让不同生态在协作中互补——就像星海联盟的伙伴们,我们有自主的技术路线,却也开放接口,让不同地区的服务商能接入我们的内容,这才是数字时代的‘和而不同’。”

  讲到“巴别塔”时,林曦轻轻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怅然,又透着笃定:“《圣经》里的巴别塔,因为语言不通而崩塌;但今天,我们不该用一套技术标准,建造另一座‘巴别塔’——让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声音,再也传不出去。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连接,不是割裂;是让每一种文明的回响,都能被全世界听见。”

  话音落下的瞬间,会场里静了两秒,随后,掌声像潮水一样涌了起来。范德森激动地拍着桌子,钢笔都差点掉在地上;秦涯和陆岩相视而笑,秦涯手里的U盘被攥得更紧了些;连坐在前排的几位原本中立的代表,也纷纷点头,拿出手机记录下屏幕上的“和”“同”二字。卡特坐在角落的阴影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徽章,脸色沉了些,却没再像之前那样露出不屑的神情。

  林曦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涌动的掌声,忽然想起出发前,编剧小姑娘塞给她的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希望我们的故事,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此刻,她知道,织梦不仅在讲一个故事,更在向世界传递一种信念——关于自主,关于多样,关于数字时代里,不被“标准”定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