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灯火长明-《星光织梦人》

  深夜的风透过窗缝吹进来,带着城市深夜特有的静谧。林曦手里的旧笔记本电脑,外壳边缘的漆皮掉了一小块——那是当年挤地铁去见第一个投资人时,被背包拉链蹭掉的,现在摸起来还有点粗糙的质感。她按了下电源键,屏幕暗了两秒才缓缓亮起,桌面背景还是那张手绘的《浮灯》概念图,像素有些模糊,却像一张老照片,瞬间把记忆拉回民房里的创业时光:几个人围着这台电脑改剧本,键盘敲到发烫,凌晨的泡面香混着代码的荧光,成了最初的“织梦味道”。

  她没有点开任何文件,只是静静看着桌面。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成了“00:17”,和当年无数个加班的深夜一样,只是现在,电脑里不再只有《浮灯》的草稿,还有“共识现实”的技术文档、全球创作者的故事库、非洲学校的设备捐赠清单——这些年的路,都藏在这台旧电脑的硬盘里,从一个小小的创意,长成了一片庞大的生态。

  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了敲,还是当年熟悉的触感,只是现在不用再为了省电费特意调低屏幕亮度,不用再担心突然死机丢了文件。林曦轻轻合上电脑,金属合页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给过去的时光画了个温柔的句号。她转身走到书架前,把旧电脑放在最下层的角落,旁边是女儿画的浮灯涂鸦,还有李奶奶送的白族扎染小布片——这里不是陈列“功勋”的地方,而是收藏“初心”的角落,每一件旧物,都在提醒她从哪里来。

  再次站到窗前时,城市的灯火比刚才更亮了些。远处的写字楼里,还有零星的灯光亮着,或许是和当年织梦一样的创业团队,在为某个创意熬夜;楼下的街道上,晚归的人提着灯走过,昏黄的光晕在地面拖出长长的影子;甚至更远的地方,云南山区的教室里,织梦捐赠的“共识现实”眼镜还放在课桌上,等着明天孩子们“走进”恐龙时代;非洲草原的村落里,年轻的开发者正用开源引擎,把部落的故事做成AR内容……

  这些灯火,有的亮,有的暗,有的来自高楼大厦,有的来自偏远村落,却都和织梦最初的那盏“浮灯”一样,藏着对梦想的执着,对连接的渴望。林曦忽然明白,织梦这些年最大的成就,不是成为“世界的织梦者”,而是把自己的那盏灯,汇入了这片由无数梦想点亮的光海——不再是孤军奋战的微光,而是和千万盏灯一起,照亮那些尚未被看见的角落:可能是某个老人想通过数字篝火见到远方的子孙,可能是某个孩子想“触摸”博物馆里的文物,可能是某个创作者想把家乡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风又吹进来,窗帘轻轻晃动。林曦看着窗外的光海,心里没有了对未来的焦虑,只有踏实的笃定。她知道,这台旧笔记本会一直躺在书架的角落,提醒她最初的“浮灯”梦;而她和织梦,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数字与现实的缝隙里,编织更多未被讲述的故事,点亮更多未被照亮的角落。

  夜色渐深,织梦总部的灯也渐渐暗了,只有顶楼书房的灯还亮着,像这片光海里,一盏始终坚定的灯。而这盏灯,会和无数盏灯一起,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燃烧,继续照亮,继续编织那些关于连接、关于理解、关于梦想的未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