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紧张感逐渐褪去,陆宇的生活重心完全回归到心血管内科的日常工作中。他变得更加自信,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愈发得心应手,甚至开始独立承担一些病情稳定患者的随访工作(在上级医师总体负责下)。这种成长带来的满足感,让他一度沉浸在稳步前行的良好感觉里。
然而,医疗工作如同在暗礁密布的水域行船,再谨慎的舵手也难保万无一失。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二上午,门诊病人络绎不绝。张医生被临时叫去急诊科会诊,诊室里只剩下陆宇和一位负责叫号的护士。一位老病号,患有高血压和稳定性心绞痛的孙大爷前来复诊开药。孙大爷是科室的“熟人”,情况一直很稳定,每次来就是开几种常规的降压和抗心绞痛药物。
“陆医生,又麻烦你了。”孙大爷笑呵呵地坐下,把病历本递过来。
“孙大爷,最近感觉怎么样?血压控制得还行吗?”陆宇一边熟练地调出他的电子病历,一边例行询问。
“老样子,挺好的,药都按时吃着呢。”孙大爷回答得很干脆。
陆宇看了一眼上次的记录,血压130\/80mmhg,心率70次\/分,情况确实稳定。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在电脑系统里开具之前的处方: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就在他移动鼠标点击“氨氯地平”时,护士在外面喊了一声:“陆医生,药房打电话问3床的输液医嘱!”
陆宇下意识地应了一声,注意力被短暂分散。就在这分神的瞬间,他的鼠标点在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相似的药名上——“硝苯地平控释片”。这两种药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但作用机制、起效时间和副作用谱有些许差异,更重要的是,孙大爷一直使用的是氨氯地平,从未换过药。
开具完医嘱,陆宇习惯性地复核了一遍药品名称和剂量,但他脑子里想着刚才护士说的输液医嘱,加上对孙大爷病情的“熟悉”,眼睛扫过“硝苯地平”时,竟没有立刻反应过来这不是孙大爷常用的药。他点击了提交,然后系统默认由上级医师(张医生)的电子签名审核通过(这是医院为方便工作,对部分稳定病人续方设置的流程,但责任仍由开具医嘱的医生首要承担)。
孙大爷拿着处方去交了费,取了药。
事情在两天后爆发。
周四上午,孙大爷在家属的搀扶下,急匆匆地来到门诊,脸色潮红,诉说头晕、心悸得厉害,脚踝也出现了明显水肿。家属情绪激动:“吃了你们新开的药就变成这样了!以前从没有过!”
当天坐诊的正是张医生。他立刻为孙大爷测量生命体征,发现血压偏低,心率偏快。他仔细询问了情况,当听到家属说“换了一种以前没吃过的降压药”时,他眉头紧锁,立刻让家属把药瓶拿来。
看到“硝苯地平控释片”的药瓶,张医生的脸色沉了下来。他迅速调出两天前的门诊电子病历记录,看到了陆宇开具的处方。
“是处方开错了。”张医生对家属解释,语气沉重而带着歉意,“误开了另一种降压药,可能引起了血管扩张和反射性心率增快,以及下肢水肿。这是我们的失误,非常抱歉!”他立刻安排孙大爷去急诊观察,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处理。
随后,张医生把陆宇叫到了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将打印出来的处方记录递到他面前,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小陆,你自己看。”
陆宇接过那张纸,当看到“硝苯地平”四个字时,他的脑子“嗡”的一声,仿佛被重锤击中,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立刻回想起那天上午短暂的分神,以及自己复核时的粗心大意。
“我……我开错了……”陆宇的声音有些发抖,巨大的内疚和恐慌攫住了他。他无法想象,因为自己一个微小的疏忽,竟然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风险。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张医生盯着他,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简单的笔误,这是用药错误,是医疗过失!幸好孙大爷本身心脏功能尚可,如果是个更脆弱的病人,后果不堪设想!”
科室里很快知道了这件事。虽然大家没有过多指责,但那种无声的氛围让陆宇如坐针毡。护士长私下找他谈话,强调了核对医嘱的重要性。科主任王医生也找他进行了一次正式谈话,严肃批评了他的疏忽,并告知将按照医院规定,给予科室内部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部分绩效奖金。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将被记录在他的业务档案中。
面对孙大爷和家属,陆宇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道歉:“孙大爷,对不起,是我的疏忽,让您受苦了。” 孙大爷在经过处理后症状已经缓解,看他态度诚恳,叹了口气:“陆医生,你平时挺好的,这次……唉,以后可千万要仔细啊!”
这件事像一记响亮的警钟,在陆宇耳边重重敲响。之前因顺利通过考试(他自认为)和日常工作渐入佳境而滋生的一丝微妙的懈怠和侥幸心理,被彻底击得粉碎。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的千钧重量。医生的笔,重如泰山,落下的每一个字,都关乎着患者的安危。
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不是因为害怕处罚,而是沉浸在深深的自责和后怕之中。他反复回想那个瞬间,如果自己再仔细一点,如果不受干扰,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第二天,他找到张医生,眼神里带着血丝,但目光坚定:“张老师,我知道错了。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罚。请您以后更加严格地要求我,我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张医生看着他懊悔而认真的样子,严厉的神色稍缓:“记住这次教训,小陆。医术要精,心更要细。责任心,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
这件事,成为了陆宇职业生涯中一个沉重的烙印,也是一次代价巨大却无比珍贵的成长。它让他褪去了最后一丝浮躁,真正懂得了何为敬畏,何为谨慎。他的白大褂,似乎因此而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加圣洁。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这次教训,将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红灯,警示他在未来的每一个诊疗环节,都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然而,医疗工作如同在暗礁密布的水域行船,再谨慎的舵手也难保万无一失。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二上午,门诊病人络绎不绝。张医生被临时叫去急诊科会诊,诊室里只剩下陆宇和一位负责叫号的护士。一位老病号,患有高血压和稳定性心绞痛的孙大爷前来复诊开药。孙大爷是科室的“熟人”,情况一直很稳定,每次来就是开几种常规的降压和抗心绞痛药物。
“陆医生,又麻烦你了。”孙大爷笑呵呵地坐下,把病历本递过来。
“孙大爷,最近感觉怎么样?血压控制得还行吗?”陆宇一边熟练地调出他的电子病历,一边例行询问。
“老样子,挺好的,药都按时吃着呢。”孙大爷回答得很干脆。
陆宇看了一眼上次的记录,血压130\/80mmhg,心率70次\/分,情况确实稳定。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在电脑系统里开具之前的处方:氨氯地平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就在他移动鼠标点击“氨氯地平”时,护士在外面喊了一声:“陆医生,药房打电话问3床的输液医嘱!”
陆宇下意识地应了一声,注意力被短暂分散。就在这分神的瞬间,他的鼠标点在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相似的药名上——“硝苯地平控释片”。这两种药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但作用机制、起效时间和副作用谱有些许差异,更重要的是,孙大爷一直使用的是氨氯地平,从未换过药。
开具完医嘱,陆宇习惯性地复核了一遍药品名称和剂量,但他脑子里想着刚才护士说的输液医嘱,加上对孙大爷病情的“熟悉”,眼睛扫过“硝苯地平”时,竟没有立刻反应过来这不是孙大爷常用的药。他点击了提交,然后系统默认由上级医师(张医生)的电子签名审核通过(这是医院为方便工作,对部分稳定病人续方设置的流程,但责任仍由开具医嘱的医生首要承担)。
孙大爷拿着处方去交了费,取了药。
事情在两天后爆发。
周四上午,孙大爷在家属的搀扶下,急匆匆地来到门诊,脸色潮红,诉说头晕、心悸得厉害,脚踝也出现了明显水肿。家属情绪激动:“吃了你们新开的药就变成这样了!以前从没有过!”
当天坐诊的正是张医生。他立刻为孙大爷测量生命体征,发现血压偏低,心率偏快。他仔细询问了情况,当听到家属说“换了一种以前没吃过的降压药”时,他眉头紧锁,立刻让家属把药瓶拿来。
看到“硝苯地平控释片”的药瓶,张医生的脸色沉了下来。他迅速调出两天前的门诊电子病历记录,看到了陆宇开具的处方。
“是处方开错了。”张医生对家属解释,语气沉重而带着歉意,“误开了另一种降压药,可能引起了血管扩张和反射性心率增快,以及下肢水肿。这是我们的失误,非常抱歉!”他立刻安排孙大爷去急诊观察,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对症处理。
随后,张医生把陆宇叫到了办公室外的走廊上,将打印出来的处方记录递到他面前,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严肃:“小陆,你自己看。”
陆宇接过那张纸,当看到“硝苯地平”四个字时,他的脑子“嗡”的一声,仿佛被重锤击中,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立刻回想起那天上午短暂的分神,以及自己复核时的粗心大意。
“我……我开错了……”陆宇的声音有些发抖,巨大的内疚和恐慌攫住了他。他无法想象,因为自己一个微小的疏忽,竟然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风险。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张医生盯着他,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简单的笔误,这是用药错误,是医疗过失!幸好孙大爷本身心脏功能尚可,如果是个更脆弱的病人,后果不堪设想!”
科室里很快知道了这件事。虽然大家没有过多指责,但那种无声的氛围让陆宇如坐针毡。护士长私下找他谈话,强调了核对医嘱的重要性。科主任王医生也找他进行了一次正式谈话,严肃批评了他的疏忽,并告知将按照医院规定,给予科室内部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部分绩效奖金。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将被记录在他的业务档案中。
面对孙大爷和家属,陆宇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道歉:“孙大爷,对不起,是我的疏忽,让您受苦了。” 孙大爷在经过处理后症状已经缓解,看他态度诚恳,叹了口气:“陆医生,你平时挺好的,这次……唉,以后可千万要仔细啊!”
这件事像一记响亮的警钟,在陆宇耳边重重敲响。之前因顺利通过考试(他自认为)和日常工作渐入佳境而滋生的一丝微妙的懈怠和侥幸心理,被彻底击得粉碎。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的千钧重量。医生的笔,重如泰山,落下的每一个字,都关乎着患者的安危。
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不是因为害怕处罚,而是沉浸在深深的自责和后怕之中。他反复回想那个瞬间,如果自己再仔细一点,如果不受干扰,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第二天,他找到张医生,眼神里带着血丝,但目光坚定:“张老师,我知道错了。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罚。请您以后更加严格地要求我,我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张医生看着他懊悔而认真的样子,严厉的神色稍缓:“记住这次教训,小陆。医术要精,心更要细。责任心,是医生最重要的品质。”
这件事,成为了陆宇职业生涯中一个沉重的烙印,也是一次代价巨大却无比珍贵的成长。它让他褪去了最后一丝浮躁,真正懂得了何为敬畏,何为谨慎。他的白大褂,似乎因此而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加圣洁。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这次教训,将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红灯,警示他在未来的每一个诊疗环节,都必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