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院前急救-《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急诊科的轮转时间过半,陆宇对科室内的流程和常见急症的处理已渐趋熟练。就在他以为接下来的日子将继续在抢救室和诊室间重复时,医务科和急诊科联合下发了一项新的轮转要求:所有轮转医师需跟随院前急救小组出车若干次,体验并参与现场急救。

  “让你去,不是让你去当主角。”魏医生在交代任务时,依旧言简意赅,“是让你知道,病人是怎么来的,现场是什么样子。别在医院里待久了,就忘了外面的世界多复杂。跟着老陈,多看,多听,少添乱。”

  老陈,是医院资深的急救员之一,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话不多但经验丰富的老兵。

  第一次接到出车指令,是在一个午后。调度中心的指令清晰而急促:“幸福路与解放街交叉口,交通事故,有人员受伤。”

  警铃响起,陆宇的心跳瞬间加速,他抓起急救背心,跟着老陈和司机跳上了印有“林江县急救中心”字样的救护车。

  救护车拉响警笛,在车流中快速穿梭。车内,老陈熟练地检查着氧气瓶、监护除颤仪、急救药品箱、绷带夹板等设备,动作有条不紊。他瞥了一眼略显紧张的陆宇,扯了扯嘴角:“第一次?别慌,到了地方听我指挥。”

  车子很快抵达现场。一片混乱。两辆电动车歪倒在路边,零件散落一地。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地上,抱着左臂痛苦呻吟,手臂有明显擦伤和肿胀。另一个年轻些的男人额头有血痕,正激动地和对方争吵。

  老陈率先下车,提着急救箱大步走过去,声音沉稳洪亮:“都别吵了!我们是急救医生!伤者怎么样?还有没有别人受伤?”

  他的出现,像一块巨石投入沸腾的锅,瞬间镇住了场面。争吵声小了下去。

  陆宇紧跟其后,学着老陈的样子,迅速观察环境,排除后续危险(如漏油、不稳定车辆等),然后开始评估伤员。

  “大姐,哪里不舒服?除了手臂,别的地方疼吗?头晕不晕?”陆宇蹲下来,一边询问,一边快速进行基础检查(意识、呼吸、循环)。他确认妇女意识清楚,呼吸平稳,暂无生命危险,主要问题在左前臂,疑似骨折。

  “疼……动不了……”妇女龇牙咧嘴。

  另一边,老陈已经检查完那个额头流血的男子,判断只是表皮擦伤。“你问题不大,自己按着纱布止血。”他简洁交代,随即转向陆宇,“这边怎么样?”

  “左前臂疑似骨折,生命体征稳定。”陆宇汇报。

  “嗯,先固定。”老陈从急救箱拿出颈托和夹板(尽管伤在手臂,但老陈习惯性先排除颈椎损伤可能,尤其是在交通事故中),示意陆宇协助。

  陆宇小心翼翼地帮妇女戴上颈托,然后用夹板和绷带熟练地将她的左前臂进行临时固定。在这个过程中,他努力屏蔽掉周围的嘈杂和伤者的呻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操作上。

  “师傅,帮个忙,把担架拿过来。”老陈招呼着司机。

  三人协作,将妇女平稳地转移到担架上,再抬上救护车。整个现场处理,不到十分钟。

  回程的车上,陆宇负责在摇晃的车厢里监测伤员的生命体征,并简单记录现场情况。他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第一次以这样一种移动的、奔赴的视角观察这座小城,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这与他待在医院里被动接诊完全不同。这是主动出击,是将医疗的触角延伸到事故发生的原点。现场没有医院里完备的设备,没有随时可呼叫的上级和会诊科室,更多依赖的是急救人员的经验、判断和基础技能。

  “感觉怎么样?”老陈一边盯着前方路况,一边头也不回地问。

  “比想象中……混乱。但也更直接。”陆宇老实回答。

  “这才哪到哪。”老陈哼了一声,“下次要是遇到家里卡了鱼刺的、喝农药的,或者更麻烦的,你就知道了。院前急救,玩的就是心跳和应变。”

  随后的几次出车,果然印证了老陈的话。他们处理过因鱼刺卡喉惊慌失措的老人,处理过夫妻吵架吞服安眠药(少量)的年轻女性,也去过昏暗潮湿的出租屋,将突发脑溢血的独居老人艰难地搬运出来。每一次现场,都是一幅人间百态的缩影,充满了意外、慌乱、无奈,甚至是荒谬。

  陆宇发现,院前急救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沟通和安抚的话术。他学着老陈,用最直接、最权威的语气稳定家属情绪,获取关键信息;在狭窄的空间里,想办法展开基础操作;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初步判断和转运决策。

  一次,他们接到指令去一个建筑工地,有工人从矮架摔落,诉腰痛,动弹不得。现场环境杂乱,伤者躺在水泥地上,面色痛苦。老陈和陆宇在工友的协助下,极其小心地使用铲式担架和脊柱固定板,将伤者如同对待易碎品一般,整体平移、固定,再转运。整个过程耗时耗力,陆宇的急救服都被汗水浸透,但他深刻理解了现场脊柱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院前的经历,像一块块拼图,补全了陆宇对“急症”理解的完整链条。他看到了疾病或创伤发生的最原始状态,看到了医疗干预的起点,也看到了将病人安全、规范地转运回医院“大本营”的整个过程。

  回到急诊科,当他再次接诊从救护车送来的病人时,他的感觉已然不同。他不仅能快速处理病人的当前状况,脑海中更能浮现出他们被从现场发现、初步处理、再到转运而来的那个充满紧张与不确定性的过程。这让他对病人多了一份理解,对院前急救的同事多了一份敬意。

  他的轮转生涯,因这走出医院的几步,而变得更加厚重和立体。他知道,无论未来是否专职于急诊,这段奔赴现场的经历,都将让他铭记,医生的职责,始于病人需要的那一刻,无论那一刻,发生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