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警铃与沉默的回音-《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陆宇发给林小雨的那条长信息,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荡开后,便陷入了漫长的沉寂。他没有再追问,将手机调成静音,塞进白大褂口袋的深处,试图用工作的密度来填充等待的虚空。

  心内科的夜班,相比急诊科,更像是一场潜伏着暗流的守夜。病人大多病情相对稳定,但慢性病的脆弱性意味着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爆危机。陆宇负责的病区里,有一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射血分数极低的老年男性患者,是整个科室的重点关注对象。

  凌晨两点,万籁俱寂,只有护士站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和偶尔传来的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陆宇正在办公室里书写病程记录,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陆医生!3床李大爷血氧掉到88%了!呼吸也变得很快!”值班护士推开门,语气紧张。

  陆宇心头一凛,立刻起身,几乎是跑向病房。3床正是那位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赶到床边,只见老人面色灰暗,呼吸急促,额头沁出细密的冷汗。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快至130次\/分,血氧饱和度在88%-90%之间徘徊,血压尚可,但听诊双肺已能闻及明显的湿性罗音,从肺底向上蔓延。

  “急性左心衰发作!”陆宇迅速判断。这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摇高床头,双腿下垂!面罩高流量吸氧!呋塞米40mg静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准备,从10μg\/min开始!”他语速极快地下达着抢救医嘱,声音在寂静的病房里显得异常清晰有力。

  护士们迅速执行。然而,呋塞米推注后,患者尿量并无明显增多,呼吸困难的状况也未得到显着缓解。血氧仍在低位徘徊。

  陆宇眉头紧锁。患者对常规利尿剂反应不佳,提示心功能极差,液体负荷过重。

  “准备无创呼吸机!S\/t模式,IpAp 12,EpAp 6!”他果断下令。在急诊科,他多次使用无创呼吸机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争取时间。

  当面罩扣上患者口鼻,呼吸机开始辅助通气后,患者的呼吸窘迫终于有所缓解,血氧饱和度缓慢爬升到了92%。但陆宇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支持,根本问题在于那颗衰竭的心脏。

  他守在床边,密切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随时准备调整治疗方案。他联系了药房,准备了吗啡注射液以镇静和减轻心脏负荷,也备好了毛花苷丙(西地兰)等强心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比感谢在急诊科学到的急救技能和危重病人管理思路。那种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快速构建抢救框架的能力,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积极处理,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呼吸平稳,血氧维持在95%以上,能够脱离呼吸机,改为普通吸氧。老人疲惫地睡去,陆宇和值班护士都松了口气,汗水已经浸湿了内里的洗手衣。

  “陆医生,你处理得真稳。”年轻的值班护士由衷地说,眼神里带着钦佩,“一点都不像刚轮转结束回来的。”

  陆宇只是笑了笑,擦了擦额角的汗。他知道,这份“稳”,是急诊科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生死考验换来的。

  回到办公室,窗外天色已泛起微光。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但精神却异常清醒。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屏幕干净,没有任何新消息提醒。林小雨依旧没有回复。

  那份沉寂,比深夜的警铃更让人心神不宁。他猜测着她可能的状态——是在加班?是生气了?还是和他一样,在深夜里面对着彼此无解的问题,陷入同样的茫然?

  他点开她的朋友圈,封面还是那张他们在大学校园樱花树下的合影,笑容灿烂,背景是模糊而美好的青春。最新一条动态停留在三天前,转发的一篇关于都市女性职业发展的文章,没有任何个人评论。

  他关掉手机,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情感的困境,不像抢救病人,有明确的流程和药物可以依赖。它更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慢性病,时而缓解,时而加重,病因复杂,预后难料。

  他想起自己发给她的那些话——“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变得更强大,更清晰”。话虽如此,但当真正面对这漫长的沉默和不确定的未来时,内心的波动与无力感依旧真实而尖锐。

  晨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病房里即将响起早班护士的交接声,患者的呼唤铃,家属的询问声……他需要收拾好心情,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

  他站起身,用冷水洗了把脸,看着镜中那个眼神带着血丝却目光坚定的自己。无论情感的天空是晴是雨,他脚下的这片医学土地,需要他全神贯注。他将那份沉重的牵挂暂时锁进心底,整理好白大褂的衣领,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办公室的门。

  职业的成长,赋予他铠甲;情感的磨砺,则让他学会如何带着软肋,依旧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