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风波后的转向-《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吴老爷子家属的投诉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虽在舆论和法律层面逐渐平息,但在陆宇和苏媛的内心,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像陈大爷心梗抢救成功那样带来显性的成就感,而是一种隐性的、关于职业风险、人性复杂与制度局限的沉重思考。

  他们更加注重医疗文书书写的严谨性,每一次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都力求留下清晰、完整的记录。与医务科、法律顾问的联动也更加频繁,开始系统地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和风险防范知识。这不是出于畏惧,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守护患者的同时,保护这份他们视若生命的事业和并肩作战的伙伴。

  然而,这件事也促使他们反思基层慢病管理的边界与重点。像吴老爷子这样基础疾病极重、长期卧床、并发症风险极高的患者,其管理难度和医疗风险确实巨大,单纯依靠社区力量和医院的绿色通道,有时仍显力不从心。

  “我们是否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更精准地投入到干预效果更显着的人群?”在一次项目组内部讨论会上,苏媛提出了这个现实的问题。

  “比如,那些处于高血压前期、或刚确诊不久的、相对年轻的患者,”陆宇接话道,思路逐渐清晰,“对他们进行早期、强化、规范的管理,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其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能更高。这或许才是‘防大病’的更有效抓手。”

  这个“转向”并非放弃危重患者,而是进行更科学的资源调配和策略优化。他们将试点区域的患者重新进行风险分级,针对不同层级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对于高危、极高危患者,加强与医院专科的联动,确保危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而对于中低危,尤其是年轻初发患者,则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指导和长期随访,力求将其稳定在低风险状态。

  工作重心的微调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激发了新的活力。陆宇和苏媛开始着手设计针对年轻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引入了膳食记录、运动打卡、线上答疑等更贴近年轻人习惯的方式。他们还计划与县里的工会、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职场健康促进活动。

  这天晚上,陆宇和苏媛在社区中心加班,整理新的分级管理方案。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灯火通明。

  “感觉像又重新开始了。”苏媛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语气却带着兴奋。

  “是啊,但这次,我们手里有了更多的‘工具’,心里也多了几分‘底牌’。”陆宇将一杯温水递到她手边,目光温和。

  他看着苏媛在灯光下专注的侧脸,想起这大半年来共同经历的种种——从青石镇初识的默契,到试点推进的艰辛,从观摩会成功的喜悦,到投诉风波的煎熬,再到此刻调整方向后的笃定……他们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系在泥土下紧紧缠绕,共同汲取养分,也共同承受风雨。

  “苏媛,”陆宇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等这次新的分级方案稳定下来,我们……找个时间,去见见你父母吧?”

  苏媛敲击键盘的手指蓦地停下,抬起头,有些惊讶地看着他,脸颊慢慢染上一抹红晕。她没想到陆宇会在这个时候,如此直接地提出这件事。

  “我……”她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

  “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女儿,在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努力,也想让他们放心。”陆宇的眼神真诚而郑重,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她的回应。

  苏媛看着他,看着他眼中那份经过风雨洗礼后愈发沉稳的光芒,看着那份对自己、也对这份感情的坚定。她心中的那点羞涩和惊讶,慢慢化为了暖流。她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弯起。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海誓山盟,只是在加班的间隙,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旁,他们将对彼此关系的确认,向前推进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份水到渠成的进展,带着经历过现实锤炼后的踏实与温暖。

  不久后,陆宇参与了一次由县卫健局组织的,对更偏远山区乡镇的巡回医疗支援。这次,他不仅是去看病,更是带着与苏媛共同完善的“分级管理”思路,去调研、去播种。

  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看到那些更基层、条件更艰苦的卫生所,看到老乡医们朴素的坚守和村民们期盼的眼神,陆宇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共体”和“资源下沉”的深远意义。他将带来的《基层心血管急症初步识别与处置指引》分发给村医,耐心讲解,并收集他们的反馈,准备回去后进一步修订。

  支援结束,返回县城的路上,他收到苏媛的信息:“一切顺利?新的分级管理方案在试点居委会反馈不错,有几个年轻人开始主动记录血压和运动了。”

  看着屏幕上的字,陆宇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回复:“顺利。看到了更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更有方向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