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归乡的第一步-《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夏末秋初,林江县笼罩在一层熟悉的、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湿热空气中。回到阔别半年的家,陆宇心中感慨万千。家,还是那个略显陈旧却温馨的家,父母脸上的皱纹似乎又深了一些,但看到他回来,那份喜悦和欣慰几乎要满溢出来。

  短暂的团聚和适应后,陆宇没有过多沉溺于休整,立刻将“找工作”提上了日程。他深知,虽然回到了家乡,但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还需要经过最后一道关卡的考验。

  首要目标,就是林江县人民医院。

  他仔细整理了个人简历,将在星城医科大学这几年的优异成绩、丰富的见习实习经历、以及那张含金量不低的“见义勇为”奖状都清晰地罗列出来。带着这份简历和相关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他亲自去了县医院人事科。

  人事科的工作人员是位和蔼的中年阿姨,看了陆宇的简历,又抬头打量了一下这个看起来沉稳俊朗的年轻人,笑着说:“哟,星城医科大的高材生啊,欢迎回老家建设家乡!我们今年确实有招聘计划,主要是面向临床和医技岗位。”

  她详细介绍了流程:“咱们医院的招聘,一般是先笔试,后面试。笔试主要考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你学历高,笔试应该问题不大。面试嘛,就看综合表现了。” 她顿了顿,压低了点声音,“不过,小伙子,有编制的位置竞争挺激烈的,很多本地、甚至外地回来的毕业生都盯着。要做好充分准备。”

  “谢谢老师,我明白。”陆宇点点头,接过报名表和相关的资料说明。

  回家的路上,他心情既有些踏实,又感到了压力。踏实的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压力在于,正如那位人事科老师所说,编制岗位是“香饽饽”,他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在家乡这个人情社会,也并非没有变数。

  接下来的日子,陆宇进入了备考状态。他没有像考研那样钻研高深难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巩固基础上。他从书柜里翻出那些有些年头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教材,以及更贴近基层医院实际的《全科医学》、《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这些书籍不像大学教材那样追求前沿,却更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非常适合县医院的招聘考试。

  每天,他就在自己房间的小书桌前,安静地看书、做笔记。父亲林大山知道他是在为工作努力,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打扰他;母亲李娟则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心疼他刚毕业就又投入“苦读”。

  备考之余,陆宇也开始更深入地关注父母的身体。他强制带着父亲林大山去县医院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体检,除了明确的高血压,还发现血脂也有些偏高,睡眠障碍也确实存在。陆宇根据体检结果和父亲的症状,仔细查阅资料,然后陪着父亲去门诊,和医生一起商讨调整了降压药方案,并增加了调节血脂和改善睡眠的药物。

  “爸,以后降压药必须天天吃,不能感觉没事就停。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有助于睡眠。”陆宇像个真正的家庭医生一样,耐心地叮嘱。

  林大山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有些不好意思,连连答应:“好好,听我儿子的,你现在是专业人士了。”

  同时,陆宇也开始留意林江县其他医疗单位的招聘信息,比如县中医院、疾控中心,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他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不能一次性进入县人民医院,先到其他单位积累经验,等待机会,也是一个稳妥的选择。这体现了他在经历大学历练后,思维更加趋于理性和务实。

  期间,他也和留在星城的同学保持着联系。刘波在民营医院干得风风火火,虽然累但收入不错;赵俊在市中心医院规培,抱怨着写不完的病历和值不完的夜班;陈浩则已经跟着导师开始了研究生课题。大家的生活轨迹已然不同,陆宇看着手机里的信息,心中平静,并无太多波澜,他知道自己选择了当下最合适的路。

  笔试的日子很快到来。考场设在县卫生学校,里面坐满了和他一样怀揣着白衣梦想的年轻人,其中不少面孔还带着稚气,可能是刚从省内其他医学院校毕业。试卷内容果然如他所料,侧重基础和常见病,虽然有些题目出得比较细致,但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考前的针对性复习,陆宇答得还算顺利。

  笔试成绩公布,陆宇的名字赫然排在前列,顺利进入了面试环节。

  面试那天,他穿上为毕业面试准备的、熨烫平整的白衬衫和深色西裤,整个人显得清爽而精神。面试官是由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人事科负责人组成的。问题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突发情况的处理,甚至还有一道情景题,模拟如何与一位不理解治疗方案的农村老人沟通。

  陆宇沉着应对,专业知识对答如流。在回答沟通情景题时,他回想起在星医大见习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县医院急诊科实习时观察到的本地患者的特点,给出了一个既体现医学人文关怀又贴合本地实际情形的回答,他看到几位面试官微微点头。

  走出面试考场,阳光正好。陆宇深深吸了一口林江县熟悉的空气。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将自己这几年所学和归乡的诚意,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结果,也等待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开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人生新篇。这个过程虽然平稳,甚至有些平淡,却是一个毕业生扎根现实、承担责任所必须经历的,最真实、也最富有逻辑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