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考后余波与回归日常-《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两天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如同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精神马拉松。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陆宇放下笔,感觉整个身体都被抽空了一般,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大脑却因为长时间的高度紧张而异常清醒,甚至有些亢奋。

  走出考场,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眼。周围是嘈杂的考生,有人兴奋地对答案,有人沮丧地抱怨题目太难,更多的人则像陆宇一样,带着一种复杂的、卸下重担后的虚脱与茫然。

  他没有加入对答案的行列。既是因为疲惫,也是因为一种下意识的回避。他害怕听到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别人却答得头头是道,也害怕发现自己犯了低级错误。此刻,他只想让过度运转的大脑彻底放空。

  坐上了返回林江县的大巴,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陆宇却无心欣赏。考试的片段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回放,那些不确定的选项、模糊的记忆点,像调皮的水泡,时不时冒出来,搅动一下他本就难以平静的心湖。他试图不去想,但“万一”、“如果”这样的字眼,总在意识的边缘徘徊。

  回到家,父母没有急切地追问考得怎么样,只是看着他疲惫的脸色,心疼地让他赶紧休息。母亲李娟默默地给他下了一碗热汤面,父亲林大山则打开了电视,将音量调得很低。这种无声的体贴,让陆宇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是等待的煎熬。虽然理智告诉他,成绩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公布,焦虑毫无意义,但那种悬而未决的感觉,依旧像一片淡淡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他尝试用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重新投入科室的日常工作,帮母亲做家务,甚至翻出许久未动的篮球,到县医院的篮球场上投投篮。

  回归心血管内科的日常工作,成了他最好的疗愈。熟悉的病房,熟悉的病人,熟悉的诊疗流程,将他迅速拉回到现实的轨道上。在这里,他不再是一个等待审判的考生,而是陆医生,是需要为病人负责的医务工作者。

  张医生见到他,笑着问:“考完了?感觉如何?”

  陆宇挠挠头,实话实说:“感觉身体被掏空。题目挺难的,很多边边角角的知识点。”

  “正常,执业医考试就是这样,覆盖面广。考完了就别多想了,等结果就行。”张医生经验老到地安慰道,“现在正好,把心思收回来,临床上的东西,光靠书本不行,还得靠一个个病人积累。”

  这话点醒了陆宇。他意识到,无论考试结果如何,他当下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继续扎根临床,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他开始更加主动地承担工作,遇到疑难问题,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上级医师的指导,而是先自己查阅资料,形成初步思路,再去找张医生或吴总讨论。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让他的临床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

  一天下午,他跟着张医生出门诊,遇到一位因“心悸”前来就诊的年轻女性。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张医生在详细问诊和查体后,开了一些检查,然后对陆宇说:“小陆,像这种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治疗策略上,你怎么考虑?”

  陆宇思索片刻,结合刚复习过的知识回答:“首先应该是消除诱因,比如焦虑、熬夜、喝浓茶咖啡这些。如果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果药物效果不好或者不能耐受,并且早搏负荷很重,或许可以考虑射频消融。”

  张医生点点头:“思路很清晰。记住,用药要个体化,同时要和病人充分沟通,解除其心理负担很重要。”

  这样的场景,在考后的日子里时常发生。陆宇感觉到,经过备考阶段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再结合临床实践,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看待疾病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考试的压力虽然暂时解除,但学习与成长,却以一种更深入、更从容的方式在进行着。

  他也开始留意医院内部关于考取执业证后的相关流程和政策。听同事说,拿到证书后,需要到医院医务科进行注册备案,然后科室才会逐步给予独立的处方权和管床权限。这让他对未来的职业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周末,他和林小雨视频。林小雨已经顺利毕业,正在省城一家设计公司实习。听陆宇说起考后的心情和近况,她笑着说:“我就知道你没问题的!别自己吓自己了。就算……我是说万一,真有什么意外,以你的能力,再考一次也就是费点时间而已。”

  女友的信任和支持,像一阵温暖的风,吹散了他心中残留的些许阴霾。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考后的焦灼感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尽力之后的坦然和平静。陆宇的生活回到了熟悉的节奏:上班、下班、看书、陪伴父母。他依然会时不时想起考试,但不再为此心神不宁。

  他知道,结果的揭晓尚需时日。而在结果到来之前,他能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活在当下,履行好作为一名医者(哪怕是尚未完全独立的医者)的职责,不断学习,持续成长。无论那张证书何时到手,他前进的脚步,都不会停歇。这份在等待中沉淀下来的从容与专注,或许,是这次考试带给他的另一份宝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