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夏末的黄昏,天空堆积着铅灰色的云层,闷热无风,
仿佛一块吸饱了水分的厚重绒布,沉甸甸地压在上海滩的头顶。
一种暴雨将至前的压抑,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冷秋月而言,这场即将到来的暴雨,不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她个人命运转折的序曲。
普庆里弄堂深处,那间熟悉的亭子间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冷秋月最后环视了一眼这个她居住了两年多的小屋。
窗台上的茉莉花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书桌上摊开的稿纸还停留在未写完的段落,
那把旧藤椅的扶手被她常年伏案磨得光滑……
这里曾是她在这座巨大城市里唯一的巢穴,
承载着她的梦想、她的秘密、她的喜怒哀乐。
而此刻,她必须亲手切断与这一切的联系。
她穿着一声最不起眼的、洗得发白的灰色布旗袍,
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脸上未施脂粉,甚至刻意用深色粉底淡化了些许眉眼轮廓,
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憔悴几分。
她脚上是一双半旧的平底布鞋,走起路来悄无声息。
身边只有一个不大的、毫不起眼的藤编手提箱,
里面装着仅够换洗的几件素色衣物、一些必备的个人用品,以及那份伪造得天衣无缝的新身份证明。
所有与“记者冷秋月”相关的东西——笔记本、照片、信件、
甚至带有个人印记的书籍和摆设——都已在她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操作下,
化为了壁炉里的一小撮灰烬,或随着马桶的水流消失无踪。
韩笑站在门边的阴影里,同样是一身便于融入人群的普通商贩打扮,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透过门缝仔细观察着窗外弄堂的动静,耳朵则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和谐的声响。
他的右手始终插在裤袋里,紧握着那把子弹早已上膛的勃朗宁手枪的枪柄。
林一并未直接参与转移,他需要在另一个预设的观察点,
利用高空视野远程监控可能存在的尾巴,并通过一套极其隐秘的、
利用特定时间窗口和地点灯光信号传递的简易密码,与韩笑保持单向联系。
“时辰到了。”韩笑看了一眼怀表,声音低沉得几乎只有气音。
下午四点三刻,正是弄堂里一天中最嘈杂的时段之一。
主妇们开始准备晚饭,孩童们放学归来在巷子里追逐嬉闹,小贩的叫卖声、
邻居的闲聊声、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
各种声音交织成一片混乱的交响,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冷秋月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承载了她无数记忆的空间,
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留恋与决绝,然后毅然转身,拉低了头上那顶同样普通的宽边草帽。
门被悄无声息地拉开一条缝,韩笑率先闪出,
迅速扫视左右,确认安全后,打了个手势。
冷秋月紧随其后,低着头,快步融入弄堂里熙攘的人流。
他们没有选择从弄堂主干道离开,而是拐进了一条更狭窄、岔路更多的支弄。
行动计划是韩笑精心设计的,复杂程度堪比军事行动。
第一步,是利用人力车进行短距离机动和初步试探。
韩笑抬手招来一辆停在巷口等客的破旧人力车,和冷秋月先后上车,
用本地话报了一个位于两条街外、一个中型百货公司的后门地址。
车夫拉起车,小跑着汇入马路上的车流。
韩笑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透过车窗(人力车有简易雨棚和帘子)的缝隙,警惕地扫视着后方和侧翼的车辆与行人。
任何一辆长时间并行或反复出现的汽车、任何一个看似随意但目光始终追随的行人,都会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行驶了约莫十分钟,在接近百货公司的一个十字路口,
趁着红灯和车流暂时阻塞的瞬间,韩笑迅速付钱,
和冷秋月如同水滴入海般下车,瞬间拐入了一条人行地道。
这是计划中的第一次“换乘”。在地道拥挤的人潮中,
他们逆向行走,快速穿过,从另一个出口登上路面,
立刻又招停了另一辆牌照完全不同的人力车,
前往下一个中转点——一个大型菜市场的侧门。
在菜市场污浊喧闹、充斥着鱼腥味和讨价还价声的环境里,
他们再次利用复杂的人流和摊位的掩护,穿堂而过,从另一个出口离开,
随即迅速钻入了附近一个规模庞大的、拥有多个出入口的公共图书馆。
在图书馆安静而书架林立的阅览区里,他们仿佛只是两个普通的读者,短暂停留,
冷秋月甚至拿起一份报纸假装阅读,而韩笑则借着书架缝隙,再次确认没有可疑人员跟进。
随后,他们从图书馆一个较少人使用的员工通道离开,
步行穿过两个街区,最终抵达了计划中的关键换乘点——
一个位于法租界与华界交界处、线路复杂、人流量巨大的有轨电车中转站。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依次亮起,
城市的霓虹开始闪烁,为他们的潜行提供了新的掩护。
他们混在等待电车的人群中,看似随意,实则韩笑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记忆着周围每一张面孔和可能的异常。
电车进站,人群涌动而上。他们随着人流挤上了一辆开往闸北方向的电车。
车厢里拥挤不堪,汗味、烟味、廉价香水的味道混杂在一起。
韩笑和冷秋月被人群隔开了一段距离,但目光始终保持着不易察觉的接触。
电车行驶了三四站后,在一个商业区站点停靠,上下车人流再次达到高峰。
就在车门即将关闭的瞬间,韩笑对冷秋月使了个眼色,
两人几乎同时,逆着上车的人流,迅速而果断地挤下了车!
这一招“反向下车”,可以有效摆脱那些依赖于跟随目标上下交通工具的跟踪者。
下车后,他们并未停留,立刻快步穿过马路,
钻入了对面一条灯光昏暗、遍布小旅馆和廉价茶馆的后街。
在这里,韩笑预先安排好的一辆没有明显标识、
但发动机经过调校确保安静且马力充足的黑色雪佛兰轿车,正静静地停在约定的角落。
司机是韩笑绝对信任的心腹,面无表情,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
车门打开,两人迅速上车。
轿车立刻平稳地启动,汇入车流,但并没有朝着闸北方向继续前进,
而是拐了几个弯后,驶向了相反的法租界西区方向。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段陆路行程。车窗窗帘被拉上,车内一片昏暗。
冷秋月靠在座椅上,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
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后的松弛。
她闭上眼睛,听着轮胎压过路面的沙沙声,
知道自己正在远离过去的世界,驶向一个完全未知的、被隐藏起来的未来。
轿车最终在法租界西区边缘,一片混杂着高级公寓、老旧里弄和零星小型工厂的区域停了下来。
这里不像外滩那样繁华,也不像南市那样拥挤,有一种闹中取静的疏离感。
车子停在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红砖外墙的六层公寓楼的后巷。
楼宇显得颇为安静,住户似乎以洋行职员、教师和退休人士为主。
韩笑率先下车,再次确认四周安全后,示意冷秋月跟上。
他们没有走公寓的正门,而是从一条不起眼的、堆放着垃圾桶的侧门进入,
沿着一条光线昏暗、散发着淡淡消毒水气味的内部服务楼梯, 迅速地向上走。
楼梯里静悄悄的,只有他们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在回荡。
一直走到顶层六楼。楼梯在此尽头,面前是一扇普通的、漆成深绿色的铁门,
门上没有门牌号,只有一个看起来像是送奶工或邮差用的旧投递口,也被从里面钉死了。
韩笑从钥匙串里取出一把样式古老、黄铜质地的大号钥匙,插入锁孔,轻轻转动。
“咔哒。”一声沉闷的轻响,在寂静的楼梯间里显得格外清晰。门,开了。
未完待续!
仿佛一块吸饱了水分的厚重绒布,沉甸甸地压在上海滩的头顶。
一种暴雨将至前的压抑,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冷秋月而言,这场即将到来的暴雨,不仅是自然的天象,更是她个人命运转折的序曲。
普庆里弄堂深处,那间熟悉的亭子间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冷秋月最后环视了一眼这个她居住了两年多的小屋。
窗台上的茉莉花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书桌上摊开的稿纸还停留在未写完的段落,
那把旧藤椅的扶手被她常年伏案磨得光滑……
这里曾是她在这座巨大城市里唯一的巢穴,
承载着她的梦想、她的秘密、她的喜怒哀乐。
而此刻,她必须亲手切断与这一切的联系。
她穿着一声最不起眼的、洗得发白的灰色布旗袍,
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脸上未施脂粉,甚至刻意用深色粉底淡化了些许眉眼轮廓,
使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憔悴几分。
她脚上是一双半旧的平底布鞋,走起路来悄无声息。
身边只有一个不大的、毫不起眼的藤编手提箱,
里面装着仅够换洗的几件素色衣物、一些必备的个人用品,以及那份伪造得天衣无缝的新身份证明。
所有与“记者冷秋月”相关的东西——笔记本、照片、信件、
甚至带有个人印记的书籍和摆设——都已在她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操作下,
化为了壁炉里的一小撮灰烬,或随着马桶的水流消失无踪。
韩笑站在门边的阴影里,同样是一身便于融入人群的普通商贩打扮,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透过门缝仔细观察着窗外弄堂的动静,耳朵则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和谐的声响。
他的右手始终插在裤袋里,紧握着那把子弹早已上膛的勃朗宁手枪的枪柄。
林一并未直接参与转移,他需要在另一个预设的观察点,
利用高空视野远程监控可能存在的尾巴,并通过一套极其隐秘的、
利用特定时间窗口和地点灯光信号传递的简易密码,与韩笑保持单向联系。
“时辰到了。”韩笑看了一眼怀表,声音低沉得几乎只有气音。
下午四点三刻,正是弄堂里一天中最嘈杂的时段之一。
主妇们开始准备晚饭,孩童们放学归来在巷子里追逐嬉闹,小贩的叫卖声、
邻居的闲聊声、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
各种声音交织成一片混乱的交响,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冷秋月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承载了她无数记忆的空间,
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留恋与决绝,然后毅然转身,拉低了头上那顶同样普通的宽边草帽。
门被悄无声息地拉开一条缝,韩笑率先闪出,
迅速扫视左右,确认安全后,打了个手势。
冷秋月紧随其后,低着头,快步融入弄堂里熙攘的人流。
他们没有选择从弄堂主干道离开,而是拐进了一条更狭窄、岔路更多的支弄。
行动计划是韩笑精心设计的,复杂程度堪比军事行动。
第一步,是利用人力车进行短距离机动和初步试探。
韩笑抬手招来一辆停在巷口等客的破旧人力车,和冷秋月先后上车,
用本地话报了一个位于两条街外、一个中型百货公司的后门地址。
车夫拉起车,小跑着汇入马路上的车流。
韩笑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透过车窗(人力车有简易雨棚和帘子)的缝隙,警惕地扫视着后方和侧翼的车辆与行人。
任何一辆长时间并行或反复出现的汽车、任何一个看似随意但目光始终追随的行人,都会引起他的高度警觉。
行驶了约莫十分钟,在接近百货公司的一个十字路口,
趁着红灯和车流暂时阻塞的瞬间,韩笑迅速付钱,
和冷秋月如同水滴入海般下车,瞬间拐入了一条人行地道。
这是计划中的第一次“换乘”。在地道拥挤的人潮中,
他们逆向行走,快速穿过,从另一个出口登上路面,
立刻又招停了另一辆牌照完全不同的人力车,
前往下一个中转点——一个大型菜市场的侧门。
在菜市场污浊喧闹、充斥着鱼腥味和讨价还价声的环境里,
他们再次利用复杂的人流和摊位的掩护,穿堂而过,从另一个出口离开,
随即迅速钻入了附近一个规模庞大的、拥有多个出入口的公共图书馆。
在图书馆安静而书架林立的阅览区里,他们仿佛只是两个普通的读者,短暂停留,
冷秋月甚至拿起一份报纸假装阅读,而韩笑则借着书架缝隙,再次确认没有可疑人员跟进。
随后,他们从图书馆一个较少人使用的员工通道离开,
步行穿过两个街区,最终抵达了计划中的关键换乘点——
一个位于法租界与华界交界处、线路复杂、人流量巨大的有轨电车中转站。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依次亮起,
城市的霓虹开始闪烁,为他们的潜行提供了新的掩护。
他们混在等待电车的人群中,看似随意,实则韩笑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记忆着周围每一张面孔和可能的异常。
电车进站,人群涌动而上。他们随着人流挤上了一辆开往闸北方向的电车。
车厢里拥挤不堪,汗味、烟味、廉价香水的味道混杂在一起。
韩笑和冷秋月被人群隔开了一段距离,但目光始终保持着不易察觉的接触。
电车行驶了三四站后,在一个商业区站点停靠,上下车人流再次达到高峰。
就在车门即将关闭的瞬间,韩笑对冷秋月使了个眼色,
两人几乎同时,逆着上车的人流,迅速而果断地挤下了车!
这一招“反向下车”,可以有效摆脱那些依赖于跟随目标上下交通工具的跟踪者。
下车后,他们并未停留,立刻快步穿过马路,
钻入了对面一条灯光昏暗、遍布小旅馆和廉价茶馆的后街。
在这里,韩笑预先安排好的一辆没有明显标识、
但发动机经过调校确保安静且马力充足的黑色雪佛兰轿车,正静静地停在约定的角落。
司机是韩笑绝对信任的心腹,面无表情,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
车门打开,两人迅速上车。
轿车立刻平稳地启动,汇入车流,但并没有朝着闸北方向继续前进,
而是拐了几个弯后,驶向了相反的法租界西区方向。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段陆路行程。车窗窗帘被拉上,车内一片昏暗。
冷秋月靠在座椅上,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
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后的松弛。
她闭上眼睛,听着轮胎压过路面的沙沙声,
知道自己正在远离过去的世界,驶向一个完全未知的、被隐藏起来的未来。
轿车最终在法租界西区边缘,一片混杂着高级公寓、老旧里弄和零星小型工厂的区域停了下来。
这里不像外滩那样繁华,也不像南市那样拥挤,有一种闹中取静的疏离感。
车子停在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红砖外墙的六层公寓楼的后巷。
楼宇显得颇为安静,住户似乎以洋行职员、教师和退休人士为主。
韩笑率先下车,再次确认四周安全后,示意冷秋月跟上。
他们没有走公寓的正门,而是从一条不起眼的、堆放着垃圾桶的侧门进入,
沿着一条光线昏暗、散发着淡淡消毒水气味的内部服务楼梯, 迅速地向上走。
楼梯里静悄悄的,只有他们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在回荡。
一直走到顶层六楼。楼梯在此尽头,面前是一扇普通的、漆成深绿色的铁门,
门上没有门牌号,只有一个看起来像是送奶工或邮差用的旧投递口,也被从里面钉死了。
韩笑从钥匙串里取出一把样式古老、黄铜质地的大号钥匙,插入锁孔,轻轻转动。
“咔哒。”一声沉闷的轻响,在寂静的楼梯间里显得格外清晰。门,开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