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青阳镇-《穿越古代,靠卖猪头肉养活儿女》

  夜,静得像一潭深水。

  石板的火苗早已熄灭,只余下温热的灰烬在晚风中明明灭灭。空气里还残留着烤竹虫的鲜香,两个孩子依偎在赵衡身边,睡得正沉。他们嘴角挂着油光,小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满足。

  赵衡却没有睡。

  他的重心,再次回到那把未完成的弓上。

  有了獾油,油灯的火苗虽小,却也足够照亮他手里的活计。院子里,木头被刮削的“唰唰”声,成了夜里唯一的旋律。

  剥下的獾筋在温水中泡软,被他用石块反复捶打,砸去多余的油脂和杂质,只留下一束束坚韧的白色纤维。这东西的韧性,远超麻绳。

  桑木的弓胎在他手中日渐成型,弓臂的弧度,弓梢的轮廓,每一处都透着一股原始的力量感。这不是前世网络视频里那种花架子,这是真正能要人命的凶器。

  今夜,弓胎的雏形已定。他将熬好的筋胶均匀涂抹在弓臂内侧,待其干透,将为这张弓赋予惊人的弹力。

  他举起弓胎,对着月光审视。

  这具身体里与生俱来的神力,仿佛与这把弓产生了共鸣。他试着拉了拉,弓身发出“嘎嘎”的闷响,一股强悍的力道从弓臂传回,震得他手臂都有些发麻。

  威力足够了。

  他放下弓,目光越过院墙,望向远处黑沉沉的天峰山。

  今天得罪了村正老婆,赵来福那伙人也绝不会善罢甘休,平静只是暂时的。

  他收回目光,审视着这个所谓的“家”。

  半塌的夯土院墙,风一吹就簌簌掉土。屋顶的茅草稀稀拉拉,昨夜一场小雨,屋外下大的,屋里下小的,接水的破碗烂盆摆了一地。孩子们身上那床旧被褥,里面的棉絮早已板结成块,摸上去又冷又硬。

  食物只是第一道坎。

  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窝,一身能御寒的衣物,都迫在眉睫。

  而解决这一切,都需要钱。这个世界流通的铜板和碎银。

  他开始盘算手里的东西。

  那张獾子皮,硝制好了能卖个好价钱。剩下的十几斤肉,还有那半罐子金贵的獾子油……这些东西在村里只能换些粗粮,想变成铜板,必须去镇上。

  青阳镇。

  原主的记忆里,镇子离村有十五里山路,不算近。

  他的思绪飘向院子西侧那间偏房,曾是原主父亲的铁匠铺。

  原主的爹赵老实,是远近闻名的铁匠,靠着一把铁锤,硬是供出了一个读书的儿子。赵衡这身神力,怕也跟从小在铁匠铺里抡大锤、拉风箱脱不了干系。

  两年前赵老实一走,原主这个酸秀才不是过日子的料,很快就把家底败了个精光。

  赵衡起身,悄悄走到偏房前,推开那扇吱嘎作响的木门,一股铁锈和煤灰的陈旧气味扑面而来。

  月光从屋顶的破洞照下,里面空空荡荡。

  铁砧、铁锤、火钳、风箱……所有能搬动的东西,全被原主当了卖了,只剩下墙角那个用砖石和泥土砌成的破败炉子。

  赵衡伸出手,在那冰冷的炉壁上轻轻抚摸。

  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他仿佛能看到,许多年前,一个敦实的汉子赤着上身,在通红的炉火前挥汗如雨,火星四溅中,一块块顽铁被锻造成犁头、菜刀。

  那是一个家的脊梁。

  可惜,这条路暂时走不通。置办一套打铁的家当,远不是他现在能负担的。

  他退了出去,轻轻关上门,心里的念头愈发清晰。

  先去镇上,把山货换成钱。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赵衡就醒了。

  他把锅里剩下的疙瘩汤热了,看着两个孩子睡眼惺忪地吃完,才蹲下身子。

  “爹要去一趟镇上,卖了肉换钱回来修房子,给你们扯布做新衣裳。”他看着两个孩子,“今天你们就待在家里,哪儿也不许去,我会托隔壁李婶婶照看,听话。”

  赵乾似懂非懂地点头,他已习惯听爹的。

  赵果却伸出小手,拽住赵衡的衣角,大眼睛里满是不安。

  赵衡摸了摸女儿的头,声音放得极柔:“爹很快就回来,给果儿带糖吃,好不好?”

  “糖?嗯”赵果的眼睛亮了一下,那种甜丝丝的味道,她只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尝过一次。

  小姑娘用力点头,终于松开了手。

  安顿好孩子,赵衡拎着一块足有三斤的獾子肉,敲开了隔壁的院门。

  李秀梅看到那块肥瘦相间的肉,吓了一跳,连连摆手。

  “这可使不得!你家孩子才更该补补!”

  “李嫂,这不是白给你的。”赵衡将肉递过去,态度坚决,“我今天去镇上,一天都回不来。家里两个孩子,想拜托你帮忙照看一下,给口水喝就行。这块肉,就当是给你们家的伙食,总不能让你们白忙活。”

  话说到这份上,李秀梅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

  她男人王卓从屋里出来,闷声劝道:“他娘,收下吧。赵兄弟是个敞亮人,咱们是邻里,帮个忙应该的,可也不能让他心里觉得欠着咱们。”

  李秀梅这才红着脸接过来,手里沉甸甸的,心里更像是被什么烫了一下。

  这赵衡,行事真是滴水不漏,既让你没法拒绝,又不会让你觉得欠了他多大的人情。

  “你放心去吧!”她拍着胸脯保证,“孩子交给我,保管给你看得好好的!”

  解决了后顾之忧,赵衡这才回了家。

  他将剩下的十来斤獾子肉用干净的草叶包好,又把那张初步处理过的獾子皮卷起,连同一些品相最好的干菌子,一并放进竹筐。

  所有东西加起来,足有二十多斤。

  他将竹筐稳稳背在身后,回头深深看了一眼院子里正眼巴巴望着他的两个孩子,毅然转身,大步朝着村外的山路走去。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他的身影在崎岖的山路上,显得格外高大。

  那背篓里扛着的,不只是山货,更是一个家摇摇欲坠的现在,和一份必须被撑起来的未来。

  赵衡的脚步,没有半分迟疑。

  青阳镇。

  当赵衡翻过最后一座山梁,一座颇具规模的镇子便出现在晨光之中。青瓦白墙,炊烟袅袅,与闭塞的小山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走进镇子,喧嚣和烟火气便扑面而来。

  宽阔的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包子铺的热气,布庄的彩布,铁匠铺的叮当声,交织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市井画卷。

  赵衡这个身高九尺、背着竹筐的壮汉走在人群中,引来不少打量的目光。但他神色自若,目标明确地朝着镇子最热闹的东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