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银钱落地-《穿越古代,靠卖猪头肉养活儿女》

  “我明白了,姐夫!”澹台明羽一拍胸脯,像是在立下军令状,“我保证,以后走咱们这条道的,车轱辘都比走官道还稳当!”

  他一把抓起地上的钱袋子,那沉甸甸的分量让他咧开了嘴。这可不是抢来的,是人家心甘情愿送上来的!这感觉,比打赢一场架还舒坦。

  他扛着钱袋,撒腿就往后寨跑。

  得赶紧让姐姐和大哥看看,姐夫的法子,有多神!

  ……

  库房设在原三刀堂寨子深处的一间石室里,这里冬暖夏凉,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易守难攻。

  澹台明月正坐在桌前,桌上摊开着一本账册,旁边的铁蛋和果果兄妹俩正在角落里小声玩着翻绳。

  她的眉头微蹙,手中那支狼毫笔的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

  账册上,记录粮草的那一栏,数字每天都在往下掉,看得人心头发慌。

  澹台名烈低沉的声音从旁边的粮袋堆旁传来,他拍了拍手上的灰,脸色凝重,“我刚才又清点了一遍,从三刀堂缴获的存粮,已经去了一半。加上收编的那些俘虏,寨子里如今七百多张嘴,照这个吃法,剩下的粮食撑不过一个月。”

  澹台明月轻轻叹了口气,眉间的忧色更浓了。

  买粮,不仅需要大笔银子,更麻烦的是,一次性采买太多,极易引起官府的注意。

  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嗓门打破了石室里的沉闷。

  “大哥!姐!”

  话音未落,澹台明羽像一头的蛮牛,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满面红光。

  “砰!”

  沉重的布袋被他重重砸在桌上,震得笔墨纸砚都跳了一下。袋口本就没扎紧,这么一摔,白花花的银锭和散碎银子顿时滚了出来,在昏暗的石室里晃出一片耀眼的光。

  清脆的碰撞声,悦耳得让人心颤。

  角落里的铁蛋和果果都看呆了,眼巴巴地瞅着那堆亮闪闪的东西。

  “大哥!姐!看!”澹台明羽得意地用大拇指指着满桌的银钱,嗓门震得人耳朵嗡嗡响,“三百二十五两!这还只是一天的进项!一整天!”

  澹台名烈猛地转过身,看着那满桌的银子,一向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愕然。

  他几步走到桌前,拿起一锭十两的官银,入手冰凉厚重,上面官府的戳印清晰可见。

  “一天……三百二十五两?”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到的颤抖。

  以前他们兄弟几个出去拼死拼活,能抢回这个数的零头都算运气好。现在,就只是在路上设了个卡,收了点“过路费”?

  “这算什么!开胃小菜而已!”澹台明羽见大哥这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更是神气活现,一挺胸膛,竹筒倒豆子似的把赵衡的“养路大计”添油加醋地讲了一遍。

  “姐夫说了,这叫‘客户维护’!咱们以后每天派人巡山,不是去吓唬人,是去养路!”

  “养路?”澹台名烈听得一头雾水,“我们是山匪,又不是官府的工匠。”

  “大哥你这就不懂了!”澹台明羽一脸“你太落伍了”的表情,享受着给兄长解惑的快感,“路面不平,咱们给它填平!有石头挡路,咱们给它搬开!林子里有野猪老虎,咱们提前给它吓跑!要让那些商人觉得,交这五两银子,比请个爹跟着还安心!”

  他重重一拍桌子,震得银子又是一阵乱响。

  “姐夫说了,这叫品牌!口碑!等咱们清风寨的‘平安路’名声打出去了,你还愁没人来走?到时候,别说一天三百两,五百两、八百两都打不住!”

  “姐!大哥!”说到兴奋处,他双眼放光,“等咱们有了花不完的银子,还愁买不到粮草?还愁养不起精兵?给爹娘报仇的日子,就不远了!”

  提到报仇,他眼中的兴奋瞬间化为炽热的火焰。

  澹台明月一直静静地听着,眼中的光芒从最初的惊喜,慢慢变得深邃、沉静。

  转眼几天过去,牛耳山原来三刀堂的寨子里,热浪滚滚。

  几个新建的土窑正冒着袅袅青烟,与周围山林的清冷雾气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木材不完全燃烧时特有的呛人味道。

  赵衡正赤着上身,只穿一条粗布裤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铁钎,小心地拨弄着窑口。他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顺着坚毅的脸部轮廓滑落,滴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他身边的几个俘虏出身的苦力,正满头大汗地将一筐筐敲碎的竹炭倒进另一个坑里,准备用水进行“淬火”。

  他们正在制作的东西,是活性炭。

  这是糖霜脱色、提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赵衡的秘密武器。他没有假手于人,而是亲自动手,带着人一点点摸索。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密,更是因为这些最基础的工艺,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成败。

  周围的俘虏们看着赵衡的眼神,早已从最初的畏惧,转变为一种混杂着敬畏和困惑的复杂情绪。

  他们见过杀人不眨眼的匪首,见过作威作福的当家,却从未见过一个像赵衡这样的人物。他能运筹帷幄,决胜于议事厅内;也能脱下长衫,和最底层的苦力一起,满身泥土地干活。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身上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

  “赵……赵先生,”一个负责看火的俘虏壮着胆子凑了过来,脸上被熏得黢黑,只剩一双眼睛还算清亮,“这窑里的火候,是不是差不多了?”

  赵衡用铁钎在窑底探了探,感受了一下传来的热度,又凑近了闻了闻烟气的味道,沉声道:“再闷烧半个时辰,到时候立刻封窑口,别让一丝风进去。”

  “好嘞!”那俘虏得了令,忙不迭地跑了回去。

  就在这时,山道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负责警戒的清风寨喽啰飞奔而来,人还没到,声音已经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传了过来。

  “赵先生!赵先生!山下来了!来了好多车!”

  赵衡直起身子,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神色平静地问道:“多少车?什么人?”

  那喽啰喘着粗气,激动地比划着:“看不到头啊!全是拉着货的大车,得有……得有几十辆!带队的说他是青阳镇福满楼的钱掌柜,他说是沈公子让他来的,小的们不敢拦,派人看着,特来跟您禀报一声!”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