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国力和凑钱买阿拉斯加-《1800年之龙腾四海》

  1817年年初,中华国共拥有人口八百万,澳洲拥有四百万,加里曼丹岛拥有三百万,其他地方加起来拥有一百万。

  其中华人大约是五百万,其他民族人口为三百万左右,其中加里曼丹岛最多,拥有其他民族两百万人口。

  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铁矿港,排名第二的是坤甸港,排名第三的是东望城,第四是巴达维亚。

  其核心国土包括澳洲,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

  加里曼丹岛面积约74.33万平方公里;

  爪哇岛面积约13.88万平方公里。

  总面积为856.44万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面积,只有八百万人口,

  856.44万平方公里除以800万人口,计算得出人均土地面积约为1.07055平方公里/人。

  换算成更常用的“亩”(1平方公里=1500亩),则约为1605.825亩/人,人均土地面积十分广阔。

  当然,澳洲的中部地区不适合耕种,而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又处于热带,植物生长极其茂盛,开垦土地要拔出巨大的树根,要填平沼泽,也非常麻烦。

  但中华国拥有一件开荒了神器:履带式拖拉机!

  从1815年下半年开始,到1817年初,爱德华拖拉机厂共向中华国提供了超过750台蒸汽拖拉机。

  这些拖拉机的耕种能力,远超人加牛马的耕种方式,他们一年能依靠不到四千人的使用和维护团队,开垦150万亩新的农田。

  如果这4000人只依靠马和牛,一年能耕种的土地面积,若畜力充足、土地条件好,最多接近5万亩。

  现在,各个城市都在组建拖拉机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责任非常特别,他们是面向荒野的大军,他们沿着大大小小的河流,不断开垦荒地然后移交给新来的移民。

  每开荒一百亩土地,交由移民家庭,政府会支付相应费用。

  如果耕种的面积超过移民接收的速度,那就交由城市的拖拉机队管理,其作物收成将抵扣拖拉机使用费用,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足。

  对于新的移民家庭,开荒是最痛苦,也是最耗费人力且没有产出的过程,但拖拉机队横扫而过,新的移民家庭接受的就是当年可以有收获的土地,这比过去的移民家庭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森林地带、沿河地带等全新土地的开垦中(涉及拔树根、推平地块、填平沼泽等重体力作业),蒸汽拖拉机(搭配相应农具,如推土机、铲运机、根拔机等)的效率是人力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铁矿港有过统计,拖拉机拔树根的效率差距超1000倍。

  人力作业,依靠斧头、撬棍等工具,1个壮劳力1天最多能清理1-2棵中等粗细(直径10-20厘米)的树根(需挖开周围土壤、斩断须根、撬动主根,过程耗力且易受树根深度影响),若遇直径超30厘米的大树根,1人1天可能仅能处理0.1-0.2棵。

  换蒸汽拖拉机上来搞,配备一个定制的根拔机,1台1小时可清理10-20棵中等树根(机械直接牵引或推挖,无需手动挖掘),按每天8小时作业算,1台蒸汽拖拉机1天可处理80-160棵,是人力的800-1600倍(按人力1天1棵计);若遇大树根,机械仍能1小时处理2-3棵,效率差距可达100-200倍(按人力1天0.1棵计)。

  如果是推平地块/清理地表杂物:效率差距500-1000倍。

  人力用锄头、铁锹平整土地或清理石块、灌木,1人1天最多平整0.1-0.2亩(约66-133平方米),且仅能处理浅表层杂物。

  拖拉机作业:推土机1台1小时可平整1-2亩(约667-1334平方米),按8小时算每天可平整8-16亩,是人力的400-1600倍(按人力1天0.1亩计);若需清理密集灌木,机械通过推铲1小时可完成1亩地清理,效率是人力的500倍以上。

  最后就是填平沿河的沼泽地带,效率差距也有300-800倍。

  人力作业需搬运土方、铺垫碎石,1人1天最多搬运1-2立方米土方(沼泽地泥泞,运输难度大),1亩沼泽(约667平方米,假设需填0.5米深)需333立方米土方,人力需166-333人干1天。

  换拖拉机上来搞起,带铲头的拖拉机1台1小时可搬运20-50立方米土方,按8小时算每天搬运160-400立方米,填平1亩沼泽仅需1-2天(1-2台拖拉机),对比人力(需166-333人/天),单台拖拉机效率是单个人力的300-800倍(按人力1天1立方米计)。

  这就是为什么李海潮和陈阿生两个到目前不愿意对外出售蒸汽拖拉机的原因。

  这两个货已经商量好,先至少搞一万台蒸汽拖拉机在本土!按照现在估算,和拖拉机厂的扩产速度,大约还需要五年才能对外销售。

  这两个家伙已经让人计算过,1万台蒸汽拖拉机一年的开垦的面积,三班倒,最多能干到3000万亩。

  3000万亩土地一年产的粮食,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若以主粮(小麦、水稻)为主,能养活约2000万-4000万人;若以粗粮为主,约1500万-3000万人,大致相当于19世纪末一个中等人口国家(如当时的奥匈帝国局部区域或中国较大省份)的人口规模。

  注意,这两货说的是新开垦的土地,并没有包括已经移交给农户的土地。

  是的,他们两个规划的是,集中拖拉机进行疯狂的开荒,解决农业中最消耗人力且没有产出的环节。

  开荒以后,让老百姓饲养大牲畜,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来维护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

  他们也问过老农户,一个五口之家维护100亩土地,通常需要3-6头大牲畜(以牛为主更经济),其中3-4头为基础配置,若需应对农时紧张或多环节作业,可增至5-6头。

  所以,中华国建立了耕牛和马匹保护法,任何耕牛和马匹都会登记,不允许轻易杀害。

  他们从南美洲引进大量牛羊,其中小牛会交给农户从小就跟着中华耕牛一起劳作和配种,慢慢驯化这些牛种。

  同时,也将牛羊在澳洲草原大量饲养,来提供肉类产品。

  同时,中国农户也会在自己的村庄里养猪,澳洲政府鼓励农村养猪,每年甚至会提供三对小猪仔给到新来的移民村落。

  所有移民家庭,其一百亩土地中必须有一半需要耕种半主粮作物。

  这类作物生长快、不择地,能在主粮成熟前填补口粮缺口:

  马铃薯(土豆),生长周期仅3-4个月,耐旱耐贫瘠,块茎可直接煮食、磨粉,亩产高(亩产通常2000-3000斤),且能在坡地、薄土种植,是“应急口粮”的首选。

  甘薯(红薯):扦插即可成活,生长周期4-5个月,藤蔓和块根都能吃(块根蒸煮、藤蔓嫩叶当蔬菜),耐湿热也耐轻度干旱,适合新手种植。

  玉米:虽算粮食,但可“粮饲兼用”,生长周期3-6个月(早熟品种3个月),嫩玉米可煮食,成熟后脱粒磨粉或做干粮,秸秆还能喂牲畜,适应性极强。

  特别是后面两种作物,红薯和玉米,如果农户产量太大,政府会统一收购,用于大型牲畜养殖。

  按照西海城的统计数据,100亩土地的粮食总产量(1816年澳洲西海城数据),就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