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中华1817-《1800年之龙腾四海》

  牛野其实是来挖金子的!

  可当十月中旬,葡萄牙将领签下和平条约,马祖军进入乌拉圭首都蒙得维地亚时,他知道自己正在挖到的金子到底是什么?

  1817年10月15日清晨,乌拉圭的天空澄澈如洗,秋日的阳光洒在蒙得维的亚的石板街道上,仿佛为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光。当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那一面熟悉的旗帜——黑底红边,中央绣着一只昂首咆哮的美洲豹时,整座城市仿佛从沉睡中猛然惊醒。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他们回来了!阿蒂加斯回来了!牛野将军的妈祖军回来了!”

  顷刻之间,荒野小道、河岸土路、山间小径上,涌出了无数人影。印第安部落的长老披着褪色的羊毛斗篷,拄着木杖,带着家中仅存的玉米、红薯和风干的肉干,跪在道路两旁,额头触地,老泪纵横。他们低声祈祷,用古老的语言呼唤大地之灵,感谢神明让他们的孩子免于奴役,让土地重归自由。

  高乔人骑着瘦马,从草原深处奔来,帽檐下是风吹日晒的面孔,眼中却闪烁着久违的光芒。他们挥舞着套索与短刀,高喊着“自由!自由!”加入欢迎的洪流。本地居民倾巢而出,老人倚门而泣,孩童爬上屋顶,妇女抱着婴儿站在街口,手中攥着刚摘下的野菊与蒲公英。

  当阿蒂加斯骑着那匹伤痕累累的黑马缓缓进入城门时,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他面容憔悴,战袍破损,却目光如炬,像一尊从战火中走出的神只。而在他身侧,那位来自东方的神秘将军牛野,身穿蓝色马祖军战衣和钢铁护胸,骑着一匹蒙古矮种马,神情严肃。

  姑娘们冲上前,将鲜花编织的花环戴在妈祖军士兵的脖子和马头上,有人含泪送上自己的亲吻,高喊:“我愿嫁给你!”年轻的士兵羞涩低头,却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与归属。

  街道上,欢呼与哭泣交织。有人敲响了教堂残破的钟,有人点燃了最后的火药庆祝。孩子们追逐着军旗奔跑,老人们跪地亲吻战士的马蹄。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抱住一名受伤的士兵,哭喊着:“从今日起,你就是我的儿子!乌拉圭的儿子!”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胜利游行,而是一次民族的重生。西班牙人曾在这里一次次竖立绞架,葡萄牙人曾掠走整群牛羊,殖民者的船一次次载着乌拉圭的矿石、粮食与变成奴隶的年轻人远去。他们夺走了财富,夺走了尊严,几乎夺走了这个民族的一切。

  但今天,一切回来了。

  土地回来了,自由回来了,希望回来了。

  10月15日,从此不再是普通的秋日。它被镌刻进乌拉圭的血脉,成为独立日,成为“觉醒之日”。在后来的百年里,每到这一天,蒙得维的亚的钟声会再次响起,鲜花铺满阿蒂加斯大道,孩子们会背诵那首传唱至今的歌谣:

  “东方的风带来了怒火,

  北方的矮马踏破了枷锁,

  当大地哭泣时,

  英雄和救世主从天而降,

  乌拉圭,从烈火中重生

  乌拉圭,永世不忘恩情!”

  国旗上,那匹矮小却坚毅的蒙古马,与阿蒂加斯的黑旗在一起,一同成为这个国家最神圣的象征。

  象征着坚强与不屈,象征着自由,

  象征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重生的奇迹。

  牛野最后真的找到了金矿,在水晶岛上有一个不大的金矿,但勘探队却带着激动告诉他,“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铜矿,铜的含量极高,绵延几十公里的铜矿简直不可思议!”

  十月二十日,阿蒂加斯在港口送别牛野。

  当看到牛野真的没有提出其他要求,阿蒂加斯和所有乌拉圭政府的官员真的都被打动了。

  乌拉圭的铜矿正式签署协议,百分之八十由马祖军投资,百分之二十由乌拉圭募资,双方一起开发铜矿,给国家交税以后,按照股份比例分红。

  同时就在首都的港口旁边,一个沿海的小镇被转让给马祖军做贸易港口,这里将作为马祖军在南美洲最重要的物资贸易和军事港口。

  牛野留下来五条三体快速运输舰和六百名水手,他们将在这里建设马祖军在南美洲的第一个据点。

  赵大问牛野,“你究竟图啥!”

  牛野看着远去的乌拉圭海岸,轻声说道:“以前确实是有些想法,但现在。。。我只希望乌拉圭能好起来,我们好好做生意!”

  赵大再问:“一万两银子呢?”

  牛野反问:“我们这交情。。。”

  赵大挥手,“不值一万两!”

  牛野低声骂娘,然后指着身后的海船说道:“两百头牛和五百只羊你带走吧!”

  赵大想了想,“那最多只值五千两,再给我五百匹战马!”

  牛野彻底无语,挥挥手说道:“带着五百匹马,滚吧!”

  赵大乐呵呵的走了,这货知道那是百里挑一出来的最好战马,绝对超过一百两一匹,他赚了,赚大发了!

  可牛野的声音在他背后响起:“我想起来了。。。那十五条葡萄牙人的战船,我好像忘记了。”

  赵大狠狠打了自己一耳光,早知道一万两银子他就不要了!

  那上面还有四千俘虏,每个人送到澳洲或者美洲,就是12万两,他怎么这么嘴贱!

  牛野淡淡说道:“船我不要了,给我十万两!”

  赵大转头,“不行!最多七万两,那都是破船!”

  最后,两个人在海上讨价还价半天,才确定为七万五千两。

  赵大还把马匹和牛羊又吐了出来!

  赵大那个悔恨啊!

  走的时候,隔着海船大声叫嚣:“牛野,老子以后再也不和你合作了!”

  牛野就给了这货一个白眼。

  他再次回到船舱,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有一份协议,乌拉圭将向马祖军购买十条复仇者级战舰,将用牛羊作为交易物品。

  他笑了,这才是一笔真正的大买卖,高达三十万两白银的超级大买卖,这一笔交易如果由开普敦造船厂完成,那纯利润绝对超过十万两。

  牛野没事就看一看,心里美滋滋!

  但这一次,他对于炮兵依然不太满意,他在想,不知道小丫头有没有开始搞后装大炮了呢?

  是的,雨儿带着四十个同学,分为两个小组开始设计后装枪和后装炮,

  此刻,她站在铁矿港的办公室里,正拿起一枚黄铜火帽子弹在仔细端详。

  李海潮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从钢铁厂,枪炮厂,机械加工厂,木料加工厂调来来整整一百五十名老工匠和大量新出产的工业设备,在铁矿港后面的山区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枪炮研究制造中心。

  另外,他还调派了两百精锐民兵提供研究制造中心的保卫问题。

  雨儿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子弹和炮弹”才是关键,而不是枪管和炮管!

  她也知道,牛野提出的统一口径的道理,如果枪械的口径太多,那后勤就是极其麻烦的事情,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子弹口径”!

  1817年秋,澳洲西北海岸,铁矿港

  在铁山环抱的一处平坦谷地,一条长达400米的测试场悄然建成。黄沙铺地,木桩为界,每隔50米竖立一组靶标:前为白布圆靶,中为湿黏土块(模拟人体组织),后为三层松木板(测试穿透力)。高处架设望远镜与计时滑轮系统,角落设有记录台,铺满草纸、墨水与计算表格。

  他们从六月初起开始制作五把按照现在线膛步枪标准长度的测试用枪,并且研究牛野说的拉机柄上弹结构。

  一直到八月初,五把测试用枪经过三次改版才慢慢成型,拉机柄结构依然有些生涩,但并不妨碍测试。

  十八岁的雨儿此时已经亭亭玉立,她立于中央,身穿深灰工装,发束铁环。她身后,二十名工程师各司其职——有人掌测速仪,有人调压力计,有人校准枪架,有人记录数据。他们都是受过马祖军系统科学训练的学生,最早的一些人已经从事研究工作超过十一年。

  “今日起,我们将以系统实验法,确定最适合华人使用的步枪口径。”雨儿声音冷静,“测试对象:8.0毫米、7.5毫米、7.0毫米、6.5毫米、6.0毫米五种口径。每种口径配三种弹头重量(180、200、220格令),三种火药装量(50、55、60分),共计45种组合,每组测试三次,取平均值。”

  第一阶段:基础参数测定(第1–15日)

  1. 初速测定:落体重物计时法

  在距枪口10米与100米处各设一道薄纸幕,子弹击穿时带动细线,触发下方重物下落。

  用精密秒表记录两重物落地时间差,计算平均速度。

  数据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单位:米/秒)。

  示例:7.0 / 200格令铅弹 / 55分火药:初速447.3 s(三次平均)

  2. 膛压测试:水银柱压力计

  在枪管侧面钻微孔,连接铜管至U型玻璃管,内注水银。

  发射瞬间,高压燃气推动水银柱上升,最高点即为最大膛压。

  单位换算为“标准大气压”(at。

  安全红线定为3800 at测试发现:8.0 / 220格令 / 60分火药达4120 at枪机微裂,立即淘汰。

  3. 弹道稳定性观测

  枪支全部水平固定,下方扑长铁板和毛毡,开枪,然后观测第一个落点,计算枪口到落点的距离和偏差。

  在用一排蒸汽鼓风机,模拟不同风力,在观察落点的弹道偏差。

  分析弹道弯曲度与翻滚倾向。

  发现使用黑火药的6.0弹在150米后开始偏航,风偏达±15厘米,不适合实战。

  第二阶段:精度与操控性测试(第16–30日)

  1. 静态精度测试(100米)

  使用机械枪架固定步枪,排除人为抖动。

  每组组合射击5发,测量弹着点散布圆直径(单位:厘米)。

  口径:最佳组合散布

  8.0口径,散布为9.2c/p>

  7.5口径:散布为6.8c/p>

  7.0口径:散布为5.1c/p>

  6.5口径:散布为5.3c/p>

  6.0口径:散布为6.0c/p>

  雨儿发现:“7.0在精度与威力间达到最优平衡。”

  2. 动态操控性评估

  选取五名身高160–165c体重55–60kg的华人射手(当时男性的身高和体重)。

  测试项目:

  肩部后坐力感受(使用弹簧位移装置测量实际力值,单位:公斤力)

  连发精度衰减(五发点射,记录弹着点扩散)

  射手主观评分(1–10分,含“肩痛感”“复瞄速度”和“操控信心”)

  结果:

  8.0:后坐力8.4 kgf,连发后弹着扩散达12c四人评分低于4分。

  7.0:后坐力5.1kgf,五发散布7.3c平均评分8.7分。

  6.5:后坐力仅3.8kgf,但射手反馈“击中感弱,怀疑是否命中”。

  第三阶段:杀伤效能与实战模拟(第31–45日)

  1. 穿透力测试

  目标序列:

  一,2c棉甲(模拟清兵装束)

  二,10c黏土(模拟胸腔)

  三,3c木板 × 3层(模拟骨骼与背囊)

  测量:

  是否穿透棉甲

  黏土内空腔长度与深度

  最终穿透层数

  数据亮点:

  7.0 / 200格令:穿透棉甲,黏土空腔11.8c,穿透两层木板:停止动力适中。

  6.0:虽穿透棉甲,但黏土空腔仅7.2c第三层木板未破,停止作用不足

  2. 雨中与尘中可靠性测试

  模拟恶劣环境:向枪机泼水、撒红土粉尘。

  连续射击50发,记录卡壳、哑火次数。

  结果:

  所有口径在7.0级火药优化后,卡壳率低于2%。

  但8.0因弹壳膨胀严重,退壳失败率达12%,淘汰。

  第四阶段:综合数据分析与决策(第46–50日)

  雨儿召集全体工程师,在工坊大厅展开多维评估矩阵会议。

  综合所有数据:

  雨儿在黑板上写下结论:

  “7.0毫米口径,配200格令钢包铜子弹与55分提纯黑火药,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最适合华人使用的战斗弹药。它不追求极致威力,而追求系统最优:精度、可控、杀伤、可靠四者兼备。”

  最终验证:1817原型枪实射

  九月底,清晨,红日初升。

  雨儿亲自持首支“1817”原型枪,站上测试线。

  目标1:100米移动靶(模拟奔跑敌兵)

  瞄准,三发点射,全部命中躯干。复瞄时间2.1秒。

  目标2:200米土墙后半身靶(模拟掩体射击)

  卧姿射击,五发连发,弹着点集中在A4纸大小区域。

  目标3:300米铁板靶

  第四发命中,溅起火花。虽略偏,但仍在有效杀伤范围内。

  她放下枪,肩部无红肿,呼吸平稳。

  “此枪,”她对众人说,“不是为一人一役而造,而是为未来百万民兵、为民族自卫之力而生。我们不用8毫米的蛮力,也不追6毫米的轻巧,而是用数据与实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风卷红尘,掠过铁山。

  工坊内,新的任务已下达:

  《7.0定装弹量产工艺研究》

  《旋转后拉式枪机舒适性和疲劳测试》

  科学之火,已在南半球的荒原点燃。

  它将发出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话语!

  十月底,第一批一百把原型步枪在铁矿港枪炮厂下线。

  枪械研究所测试完以后,正式向枪炮厂下单,第一批订单为三万支。

  公元1817年十一月开始,澳洲夏日的兵工厂深处,蒸汽机轰鸣不息,蒸汽锤上火星飞溅,一柄前所未见的步枪缓缓成型——它被命名为中华1817型 7毫米线膛步枪,简称“中一七式”。

  这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军事革命,是东方匠魂与机械理性交融的结晶,是黑火药时代迈向现代战争的第一道曙光。

  外形:冷峻如剑,沉稳如山

  全长1250毫米,净重4.3公斤,中一七式身形修长却不失厚重。枪管由整根高锰碳钢锻造而成,长950毫米,表面经发蓝处理,泛着深沉的靛青光泽。四条右旋膛线自药室深处螺旋延伸,缠距精确设定为1:8英尺(96英寸),专为稳定高速轻弹而生。

  枪口端微扩,呈鸟喙状收口,兼具防撞与抑焰功能。机匣为一体铸钢结构,线条简洁,闭锁机构采用转块式侧开设计,旋转90度即可开膛,动作如钟表般精准。枪机顶部设有可调式铜质觇孔照门,分划至550米,配合前准星,实现远距精确瞄准。

  枪托取自东南亚硬质木,原本是用于战舰制造,已经经三年自然阴干、手工雕琢而成,贴腮线贴合人体,握持舒适。托底嵌入薄层锻铁板,并覆以牛角缓冲垫,有效吸收钢芯弹带来的略高后坐。枪托左侧面,以阴刻工艺铭有“中华1817中华国军器监制”,字体刚劲,如刀刻斧凿。

  它所发射的,是划时代的“7×68 ”定装钢芯铜背甲弹。

  弹头:长32毫米,呈低阻卵形,150格令(9.7克),内为低碳钢芯(C 0.2%,Mn 0.6%),外覆0.5–0.6厚退火黄铜被甲,防铅垢、减摩擦、保弹形。

  弹壳:双层桑皮纸壳,内衬蜂蜡浸渍防水层,底部压合铜质火帽,实现击发一体化。

  装药:58格令精研黑火药,颗粒均匀,燃烧稳定。

  初速:680米/秒,枪口动能达2250焦耳,为当时世界之最。

  此弹虽仍为“压实纸壳定装”,却已具备现代子弹之神韵——被甲、定装、高初速、低阻弹形,宛如从未来穿越而来。

  中华1817的诞生,依赖于三大工业突破:

  1. 蒸汽动力精密制造

  枪管由蒸汽驱动镗床逐寸切削,膛线公差小于0.05毫米;闭锁机构由蒸汽自动冲压机成型,齿轮咬合如钟表般精准。

  2. 冶金革新

  枪管钢经两百吨蒸汽锤反复锻打,加上油淬回火,抗压强度达450MPa;弹头铜被甲采用深冲压 退火软化工艺,确保延展性与强度兼备。

  3. 弹药工业化生产

  子弹由在中华军械总局监制,第一批由铁矿港弹药厂生产,弹头由蒸汽冲压流水线批量制造:钢芯压入铜壳,机械压合封底,再浸蜡密封。日产可达2000发,初步实现“弹药标准化”。

  在演武场上,五发装弹的中一七式展现出惊人性能:

  100米:10发弹着点散布≤3厘米,可击穿锁子甲。

  300米:仍能穿透2.5厘米松木板或骑兵双层皮甲。

  500米:弹道可预测,用于狙杀军官或压制集群目标。

  射速可达20发/分钟,远超同期前装线膛枪。一名射手可在敌军散兵,从三百米外冲刺进入两百米线膛枪射击距离前,完成至少三轮精确打击。其精度与穿透力,令传统盾阵与轻型掩体形同虚设。

  中华1817,非仅为一枪,

  它是“蒸汽之力”与“东方匠心”的结晶,

  是“蒸汽工业精密制造”对“手工制造”的碾压,

  是“个体精准”对“集体齐射”的挑战。

  它诞生于1817年,却指向1917年的战场。

  “一枪出,万夫匿;火光起,沧海移。”,这是澳洲总督李海潮,他第一次在演武场看到十把“中一七式”齐射,一分钟打出一百五十发时的感慨。虽然实际射速依然低于理论值,但这已经极其恐怖。

  同在现场的陈砚秋先生感慨:“五弹连发,如雨倾泻;十枪齐鸣,敌阵崩裂。”

  陈老豆已然身有重病,在广州府家中的病床之上,他伸出枯槁而颤抖的右手,轻轻抚摸着中一七式步枪,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哈哈大笑道:“十八年啊!整整十八年能走到今天,能看到这把枪,老朽死而无憾了!”

  这就是直线奔跑的人,加上一个可以快速分析,拆分任务,组织协调的超级大脑。

  雨儿,对于中华国而言,她不亚于牛顿之于英格兰!

  真正的作弊器,其实是雨儿!

  这个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恐怖知识记忆,超强逻辑分析的女孩和雷厉风行的性格,既能够压服所有科研团队目标一致,也能够威压工业合力一处。

  只要中华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那么只要她看一眼,任何东西都会被极速分解成产业链里的一个环节,然后再次组合成为产品。

  十二月,冬潮号送来第一批枪械,牛野拿到这把枪时,他就那么坐着,默默的抚摸着这把步枪,低声对姚大人说道:“我马祖军何其幸也,我中华国何其幸也!拥有雨儿,怕是任何大国的终极梦想!”

  但雨儿却在铁矿港,对着参与研发的四十名同学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深深鞠躬,她直起身,大声说道:“中华国有你们,何其幸也!”

  是的,不只是他们,全国的水手学校都参与了研发,他们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火药的配方,油淬火工艺,发蓝处理,两百吨蒸汽锤研发,蒸汽涡轮机并联鼓风,锰钢技术,蒸汽线膛切削机。。。这些都是全国各个水手学校的研究所,各个工业生产工厂研发的结果。

  没有他们,这把枪的寿命,枪管耐压强度,耐腐蚀性,精确度,都会大大降低!

  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是九百八十万中华国,全体工业人和科研人员的功劳!

  而在他们背后,是耕耘在田地间的农人,没有他们,哪来的粮食和税收养活这么多非农业人口!

  为什么叫“中华1817”!

  因为这是献给中华国1817年奋战在所有生产和劳作的人民,这是守卫他们的武器,为和平,也为战争!